集採對龍頭企業是利好,微創選擇了全力以赴。

微進化ing@雪球

投資股票,最有意思的就是總有擔心的。一旦流於猜短期漲跌,擔心的問題就會更多。

好在股市裏面企業質地和估值貴賤可以衡量,即使衡量不來還可以比較,總會找到能夠心安的標的,特別是只要有了長期視角,很多擔憂就不是個事,甚至明知有所謂“利空”,也能選擇坦然接受。

只因心裏明白,即使有所謂利空,也無法改變企業發展的大方向。何況當利空落地時,股價如何反應更是無法預測。

相反,那些利用所謂“利好”來短炒的一樣。玩了十幾年股票,沒有看到誰憑藉所謂短期預測而資產上臺階的,反而是放棄預測的笨人,收穫了資產不斷上臺階的成功。

幾家主要支架廠家中報都已落地,上半年無一例外銷量、利潤都大幅度下滑,也算是一顆大雷落地吧。

然後市場的目光又集中到下一個“雷”——全國集採。近幾個月也在思考集採到底對微創醫療(00853.HK)有何影響?

結合近期的思考,遍觀各家財報及投資者會議有關答覆,最終結論還是放棄預測,讓企業、專業的人去應對,繼續做甩手掌櫃更好。

01 既然集採已經發生,就要面對

國家集採的目標是什麼?醫保不夠?是又不是,要說夠沒有個盡頭的,誰都想用最好的藥、最好的器械,看最好的醫生,不夠是全世界醫保永恆的主題,別說醫保了,從救命的需要來說,絕大多數家庭的錢也是“不夠”的。

從醫保局推行的系列集採邏輯看,其實核心邏輯在於醫保再多,也不能浪費。

首先開刀的是輔助藥,其次是仿製藥,隨後中藥、生物製品、植入器械。我估計最後創新藥的談判進入醫保,思路和集採並無二至,絕對的無競品獨家太少了,誰也跑不脫。

應不應該?不能說我是企業,我是投資人就覺得不應該。輔助藥也好,還是醫藥產業鏈中的灰色費用也罷,本就不應該存在。

就像前幾年說反腐敗會打擊消費一樣,這樣的消費要着作甚?企業無法在集採中生存,應該檢討的是自己的價值取向、追求和能力是不是出問題了?

而不是怨天尤人、畢竟醫保再有錢,一分也不能嫌多,節約出來的資金,纔有可能用在創新藥、創新器械上去,纔有助於讓更多的百姓延長生命和改善生活質量,也有利於扶持藥械企業的創新發展和競爭力提升。

這裏提醒注意,醫保的所有改革不是爲了把藥企械企整死,洽洽是讓有實力企業的強身健體,才能面對全球性競爭。

這裏提醒注意,生物醫藥和高值器械是2025的核心內容之一。所以首先認清集採的核心目標:砍掉中間環節費用,節約醫保資金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把企業搞死,相反是國產替代,引導企業創新發展和提升競爭力。

02 國家集採好於分省集採

國家集採還是分省集採好?國家集採之前本來是讓各省自行探索,江蘇、福建、安徽集採,事實證明在砍掉部分中間費用的同時,龍頭大爲受益。

各地集採已經導致全國不同價和螺旋降價,但並未傷及出廠價,當然影響不到廠商的毛利率。

如是出來了個浙江集採方案,非常極端不符合器械產業規律,變相的最低價中標得到最大份額,然後就是很快被撤銷喊停。

還有的省在招標中把外資和國產分類集採,這樣如何實現財政資金採購,也就是政府採購的國產替代?這纔出現的國家集採,支架是試點。

企業是願意面對國家集採,還是各省變着花樣的折騰?

成本效率上來說,估計企業還是寧願參與國家集採,減少銷售環節,專心做好產品和服務;特別是創新導向,研發型的企業,規模企業更是如此。

03 微創醫療的底氣

企業是不是準備好了?

同樣是對國家集採回復,樂普醫療覺得金屬支架本就會萎縮,然後靠商保、可降解上位;參與集採的也就1款支架,約戰支架營收25%,所以說影響不大,但預期明年持平,後年營收甚至會下降。

我不清楚是企業產品材質差異導致的,還是隻是拿一款產品試水集採導致的。

微創醫療感覺很坦然,反覆說集採對龍頭企業是利好,國家會保留研發和發展需要的合理利潤。

這時我想起來支架全國集採入選產品名單,當時看這個名單還看不懂,爲啥微創是3款主力產品全部參加?其他企業都是1款產品參加?

再回頭看,結合公司對待集採的態度,感覺有的企業還是抱着試一試再說的想法,而微創選擇了全力以赴。既然是企業行爲,必然有背後的邏輯依據,要麼是報國之志,要麼是有利可圖,最好是兩者兼具。

從老常和微創的願景來說,讓更多的國人能夠享受到先進醫療科技一直是他們的追求。所以,對降價一直採取樂觀其成的態度,甚至會主動降價。但背後有沒有算過賬,我還是選擇相信算過的,而且有底氣全力以赴。

比較各家的支架毛利率:樂普77%,微創80-82%,其他廠就不要比了。所以,底氣首先來自於產能和成本,這是體系化的能力。

按全國集採規則,第一順位中標的拿到80%全國量的一半,也就是全國40%的份額,這對微創、樂普和吉威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相當於銷量增長75%以上。

也就是說即使出現最極端的情況,如果拿到40%的份額有利可圖,有成本和規模優勢的廠家報出對手微利的報價,自己還有合理利潤就是最優選擇,但前提是成本和產能有足夠優勢。

否則,就是玩命報出最低價拿到40%份額,供應不上,還是給更高價的對手做了嫁衣。回頭看支架江湖,當大家在想辦法定高價得暴利時,微創在玩自動製造,一直念茲在茲降低成本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殺到4成份額並非最優選擇,企業理性的選擇就是爭奪相對“高價”的其他份額,以及國採之外的份額。

比如新開拓縣域市場,重點扶持1000條一下的醫院,以及海外市場。畢竟本次集採規則中還有一條,只要中標,保證各產品80%的全國上報用量。

實際上競爭烈度同仿製藥不在一個層級,哪怕最後一名中標,也能基本保持原來的全國份額。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樂普、微創都大概率喫定了現有份額,然後看要不要衝擊全國4成的份額。

從產能看,樂普、微創和吉威應該有這個實力保證全國4成的供應,其他的廠家先保住已有份額再說吧。

我覺得這裏面報低價的風險反而是外資,因爲規模越大的成本越有優勢,但這個概率太小,畢竟會傷及品牌和全球定價。

再來看微創準備好了沒有?產能,成本,渠道,縣域擴張,海外擴展,機乎都走在最前面或者佔有最優位置。

這樣回頭看,爲什麼微創選擇全力以赴,三款主力產品全部參與集採就能想通了。哪怕量增7成能保證利潤持平,個人也支持微創拿下4成份額。

醫院渠道對器械上意味着什麼不言自明,份額就是後續持續增長的現金流和利潤。何況還有10條產品線都等着進院。

不用太過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整體利益纔是微創最大的利益。

04 最差情況

假設出現最不利情形會如何?因爲還未出細則,難保不會出現極端情形,也難保對手每個都理性。

所以,假設集採傷及出廠價,然後量補不了價,全行業微利或者虧損的情況出現。

這個假設非常極端,因爲大部分企業虧損時,微創還有利潤,對有的企業而言就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對微創而言只是一條產品線貢獻現金流減少的問題。

所以,這也可能是微創能坦然面對,甚至某種意義上主動參與集採的底氣;單產品線公司和平臺型公司的差別就體現出來了。

假設出現最極端的情況,也就是階段性損失部分利潤,然後再出發而已,無法傷及微創的未來和發展大方向。

因爲器械不同於藥,迭代、渠道、非標和競爭格局,都決定了植入器械是最能抵抗降價的領域。這點不展開,不然又得開一個專篇。

支架是微創產品線中競爭格局最亂的一個領域,這麼多年都是同內外同行拼殺出來的,既然企業選擇了全力以赴,作爲投資人謹慎樂觀以待。

還是那句話,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之所以選擇了微創,就在於認同微創,相信微創能面對各種環境甚至逆境。

想明白了就坦然了,繼續坐山觀支架江湖吧!也許有幸見證的是器械帝國的誕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