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齐白石以擅画写意花鸟画著称,几乎很少画人物画,我们自然也就很少看到他的人物画作品,然而有趣的是,齐白石非常喜欢画钟馗!而他笔下的钟馗却和自古以来中国画家们笔下威严神勇的钟馗大不相同,白石老人笔下的钟馗,不仅相貌温柔祥和,还非常有烟火气,比如今天文旅君要给大家介绍的这幅作品——《钟馗搔背图》。

钟馗搔背图,轴,纸本 设色,89cm×47cm,926年【题款】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书丙寅诗题钟馗掻背图第五回也。齐白石。三百石印富翁丙寅年自造稿。【钤印】木居士(白文) 木居士(白文) 三百石印富翁(朱文)

北京画院所藏的《钟馗搔背图》无论是图稿、作品还是画上的题诗皆是齐白石人物画及诗文中的代表性作品。图中的绿脸小鬼伏在钟馗背上伸手为其搔痒,但总搔不到痒处,钟馗气得胡须都飞了起来。鬼神一样要挠痒痒,齐白石把鬼神人性化了。小鬼尽心却总难搔着钟馗痒的地方,可见侍候钟馗老爷的小鬼并不好当。当然,这一幕也会使我们联想到真实生活中常会遇到的那些生动的细节。作品上的题诗更进一步对图像进行了文学化的描述: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在这幅作品的图稿中,齐白石不仅注出“小鬼宜离开一寸许”、“此稿衣褶宜另造”等对画中人物位置的修改注释,更有关于题诗的词句的修正。文字在“痒在上偏搔下,痒在下偏搔上”与“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之间的甄选,可见此图稿不仅是作品之图稿,也是题跋的草稿。更值得研究的是这一图稿也引出了齐白石作品创意的来源。在修改的文字中就有一句:“或将鬼移于自搔背之稿上亦可。自搔稿之甚好。”可见在此稿之前有一幅《钟馗自搔背稿》,虽未在北京画院的藏品中找到,但确有一幅《钟馗搔背图》。而北京画院收藏的另外一幅《搔背图》,要更早一点。齐白石题的是“略用八大小册子”,可见是从八大山人那里得到了启发,而在这张画之后是那幅钟馗自己在搔痒的《钟馗搔背图》,这些画之间是有因缘关系的。从学习八大的那张画到钟馗自己搔痒的画,再到小鬼给钟馗搔痒的作品,表现的是从一个人到两个人的互动这样一个作品形态变化过程。齐白石依此稿画了多幅《钟馗搔背图》,其中一幅甚至题有“书丙寅诗题钟馗搔背图第五回也”,可见齐白石对此题材的偏爱。

驱魑魅魍魉,还人间太平。读白石之钟馗,愿您平安吉祥!

资料来源:《北京画院品读经典系列·齐白石》

作者:吴洪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