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婷、李希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指任何行動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要有良好的體魄,身體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在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不合理飲食隨之而來,大魚大肉成爲餐桌常住客。如此長期的不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導致身體出現亞健康,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約1/3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約10%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約12%的人患有肥胖症。因不良飲食和生活方式引發的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爲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非傳染性疾病造成經濟損失13萬億美元,死亡人數將高達5000萬。少食肉、多喫素,合理的健康飲食方式被呼籲、被推崇。

中國傳統的的食物消費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爲主,不過中國已發展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牛肉、豬肉和家禽肉的消費市場。爲了應對人們飲食過度肉食化,提升民衆健康,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助理朱旭婷與中國北斗產業聯盟副祕書長、北京對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希強共同提出了關於推動“清明素食節”和“週一素食”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提醒民衆合理飲食,關注營養均衡攝入問題,推動素食常態化。

爲什麼提倡喫素食

適當喫素食不僅對大多數人來說有助於身體健康,還能減少來自於畜牧業的能源消耗及環境污染,從而有利於環境保護。

素食以水果和蔬菜爲主,而水果和蔬菜是全面的抗氧化營養素,可保護心臟及大動脈。同時,它們不含飽和脂肪或膽固醇,因而素食者的膽固醇水平低於肉食者14個百分點,素食者患癌症機會較肉食者小很多、腎臟負擔也較輕。

喫素食可減少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提案指出,飼養肉食動物消耗大量能源,幾乎是肉食本身可供能源的10倍。全世界15億頭牛每天需要45億加侖水、135億磅糧食,如果全世界牛的總數減少一半能源消耗量將會大幅下降。另外,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佔比14.5%,超過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總和,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如果減少畜牧養殖將會給溫室氣體減排帶來顯著成效。

此外,素食不僅僅只是烹飪素食的食品問題,還是重要的健康問題,也事關糧食安全,並與餐餘垃圾等環保問題密切關聯,甚至與人身保險、醫療社會保障密切相關。提案建議,推動形成跨學科、多領域機構參與的聯合行動,組織研討會議、實際調研行動,形成素食推廣系統工程。

緣何提出“清明素食節

提案指出,近年來,中國民衆不同程度參與到“國際素食日”活動中,如全國數十家素食餐館聯動推廣素食,部分餐館對老人和兒童實行素食特殊優惠,還有些愛心人士購買健康素餐給社會大衆,同時宣傳倡導素食健康、保護動物、愛護地球、傳遞愛心的理念。此外,有些地區還舉辦“國際素食日”宣傳活動,市民在活動中手拿蔬菜、水果,向路過的人們宣傳素食的好處,但是“國際素食節”並不完全適應中國。

提案強調,“國際素食節”是11月25日,此時對中國而言已是深秋,秋天陽氣漸收,陰氣增加,不適宜大量食用陰寒食物。在寒冬到來之前,“添秋膘”補充體內能量習俗在中國盛行,即使此時推動素食節,也不利於在接踵而來的新年、春節推動素食。相比之下,清明節處於仲春和暮春之交,在陽曆4月5日前後,春和景明,萬物吐故納新,各種蔬菜、水果上市,便於推動素食節。

提案明確,清明節有喫寒食傳統,可開發多種適合清明節的素食,爲推行素食提供了良好機會。同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也有清明節習俗,因此便於向國際推廣“清明素食節”,並逐步推動4月5日成爲世界素食節。

“週一素食”讓素食常態化

清明節一年只有一次,爲讓素食成爲普遍化的常態,需要進一步強化“週一素食”。中國民間一直流傳“朔望齋”,即陰曆初一、十五喫素的習俗,“週一素食”也有“朔望齋”之意。提案指出,週五、週六、週日多是家人、朋友團聚的時間,推動純素食會帶來很多不便。週一素食正好可調劑週末過多攝入的肉食,同時有助於糾正素食能量不足的偏見,養成周一喫素的習慣,讓素食成爲週一常態飲食。

另外,提案建議可在機關單位、學校、醫院等集體就餐場所,每週一用餐全部爲素食,並鼓勵提供品質多樣、營養豐富的素食,適當糾正一些人無肉不歡的飲食習慣。鼓勵廣大民衆即使因爲一些原因不能週一素食,最好一週內也要有一天素食。

爲推進素食常態化,提案建議先在線上推行素食,然後逐步向線下推廣。本着循序漸進、不停推進、不斷總結的方針,鼓勵線下餐飲商家提供素食套餐,進行相應套餐設計。對於優秀的素食商家予以平臺推廣,甚至是優惠補貼。提案建議開發更多適合於清明節的素食品種,利於商家銷售,逐步形成較爲普遍的”週一素食”的消費慣例。

提案指出,經過線上、線下的全方位推廣、多領域合作,等到時機成熟後,可邀請國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正式彙報提案,推動“清明素食節”和“週一素食”,並以法律形式予以保護。如果立法有難度,可推動出臺相關政府規定,促進“清明素食節”和“週一素食”的推廣。

“中國方案”世界共享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澳洲、巴西、美國大火,日本、中國遭遇嚴重水災,非洲、中東、南亞蝗蟲肆虐,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不僅全球經濟遭遇重創,糧食供應也備受壓力。據最新版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預測,到2020年底,新冠疫情可能使得全球飢餓人數新增8300萬人,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人。種種數據表明,在特殊災害、自然災害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世界糧食供應面臨較大困難。

面對世界範圍內的糧食供應壓力,世界耕地面積有限,提升糧食耕作難度較大。對此,提案指出,全世界畜牧業佔用的面積是耕地面積的2.5倍。以一英畝地可產生50000磅的西紅柿、40000磅的馬鈴薯、30000磅的胡蘿蔔計算,如果畜牧業養殖佔用地能用來耕作糧食,那收穫的糧食產量將會大大改善全球糧食供應不足問題。因此,調整飲食結構,在全世界大力推廣素食,降低肉食消耗,減少畜牧業養殖土地佔用量,提升糧食耕作面積迫在眉睫。

如何在全世界大力推廣素食?有專家指出全世界營養不良人口已超過10億。另一方面,歐美國家的民衆嚴重偏食,素食比例偏低,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物攝入量大,導致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等“富貴病”日益嚴重,成爲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民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歐美國家繼續這樣的飲食結構,14億中國人也採取這樣的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長期下去,地球將不堪重負。因此,可以在中國普通推動素食的同時,以“中國方案”——“清明素食節”和“週一素食”帶動世界飲食走向合理,讓素食成爲世界的常態化飲食。

“中國方案”世界共享, 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對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大貢獻。提案提出,推動“清明素食節”成爲帶有中國節日名的第一個世界性節日,在全球範圍推動形成每年陽曆4月5日的“世界素食節”,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四五”諧音很像中文的“食物”,如果在4月份開展影響力巨大的素食節,可在世界很多國家蔬菜、水果豐富的月份形成良好的素食氛圍。

“清明素食節(世界素食節)”和“週一素食”的成功推動,每年可爲人類節約大量糧食,並實現營養攝入均衡的飲食習慣,對緩解世界糧食供應壓力、提升世界民衆健康具有顯著作用。

作者簡介:

朱旭婷,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助理北京對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法務總監。先後就讀於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南開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獲得南開大學“公能獎學金”。曾任南開大學書法協會副會長,三次獲得全國書法競賽一等獎。曾任南開大學學生科技協會創業競賽部部長,參賽團隊獲得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曾先後在中國商務部、中國司法部和天津高級法院實習。2019年發起“半餐行動”創意,並向全球推廣,以減少食物浪費,向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婦聯副主席提議“半餐行動”、“小份餐少浪費”,中國網、安徽省電視臺等100多家媒體報道事蹟。

李希強,中國北斗產業聯盟副祕書長,北京對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高中至研究生期間三次獲得全國競賽一等獎,代表英文作品《全球意識》(Global Consciousness)在2002年指出全球共命運理念的價值。清華大學中國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全球安全應急救援體系的構建戰略》,在2013年明確指出預感類似SARS的爆發式傳染疾病一定還會再度出現,國家應該採取措施構建救援體系,而且要實現全球範圍內的統一協調,才能實現有效的控制。曾任職中國商務部,赴日內瓦參加WTO世貿談判和多次赴美貿易談判,爲石廣生部長起草方案;代表調研《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界尚未做好準備》,在2004年預測2009年歐美經濟困境和2018年大規模中美貿易爭端2016年10月17日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明確提議打造深圳世界創新基地,大量吸納香港年輕人就業,促進區域大發展以防範香港出問題。協助陝西省政府設立100億北斗產業基金,推動成立陝西北斗產業基地和天津北斗產業基地。策劃收購加拿大環保企業,被評爲中加合作十大項目,加拿大總理出席簽約,中方領導接見加方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