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之前,洛阳和长安一直是大一统王朝的建都之地,之所以选择这两座城市建都,主要是以安全为主。

长安地处陕西南部的关中平原上,关中平原四面环山,南有秦岭、西有六盘山、北有黄土高原,东有黄河,四面都有天堑保护,地理位置十分安全。

(关中平原)

当年秦国就依仗着关中的的要塞之利,进可东争天下,退可闭关自保,最终统一中国。

完成统一的秦朝仍旧以关中为根本,在咸阳(长安附近)建都,此后的汉朝也认为关中优势明显,同样是在此建都,位置就定在了长安。

此后先秦和李唐也在长安建都,原因都是看中了长安得天独厚的安全优势。

PS:秦代的咸阳、汉代的长安、唐代的长安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秦代咸阳在渭河以北,汉代长安在渭河以南,完全不是一座城市。

到了隋朝,由于城市污染,隋朝在汉代长安东南方向再建新城,取名大兴城,唐朝建国后定都于此,又复名长安。

不过由于这三座城市距离很近,被后世视为大长安地带,并且现在这三处古城遗址都在西安市境内,因此大家习惯上都认为秦、汉、唐三朝的都城都在长安。

(汉长安和唐长安)

除长安以外,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另一个选址就是洛阳,并且在洛阳建都的朝代要多于长安,例如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共计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此。

实际上洛阳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好,洛阳地处伊洛盆地,北面有邙山和黄河,西面有崤山,东南有嵩山,西南还有熊耳山,同样是四面环山,易守难攻。

(洛阳地理位置,与长安一样,历代洛阳古城也不是完全重叠)

并且相比于长安,洛阳的气候和降水要好很多,交通也更加方便,粮食供给要优于长安,因此洛阳历代王朝的首选定都之地,今天日本京都仍以洛阳自居,日本古代前往京都就叫“上洛”。

到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灭唐,建立后梁。

由于朱温发迹于河南,曾出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汴州刺史,封梁王,大本营就在开封,于是自从后梁建立之后,开封就被升格为东京(因为开封在洛阳以东),此后东京日益繁华。

到后晋建国后,石敬瑭将都城正式迁至开封。

其实在北宋建国之初时,宋太祖赵匡胤曾想将都城迁回洛阳,因为开封完全处于大平原地带,除了黄河以外无险可守。

而黄河冬季是会结冰的,防御性并不强。再者,开封地处黄泛区,受黄河水患影响巨大,搞不好就给淹了,因此宋太祖赵匡胤回洛阳定都(洛阳有险可守,且不再黄泛区)。

但是此时开封府尹,也就是日后的宋太宗赵光义站出来反对迁都,赵光义扯了一堆没用的,死活不同意迁都。

作为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早就有当皇帝的野心了,他在开封经营多年,势力雄厚,一旦迁都就把他的背景清零了,所以赵光义强烈反对迁都。

至于其他大臣,他们的房产家眷也都在开封,不愿意去洛阳,于是在朝臣的一致反对下宋太祖放弃了迁都的想法。

北宋之后,金人入住中原,作为一个异族统治者,金人既想控制中原,又想稳住东北老家,让自己进可攻退可守,于是把都城定在了今天的北京。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北京北面是蒙古高原,东边是辽西走廊,直通关东,是连接东北、草原和中原的关键节点,因此金人将都城定在了北京。

(对于北方民族而言,北京是一个可进可退的好地方)

正是由于北京的这种优势,蒙元和满清都选择定都于此,当年蒙元在丢失中原后,就立即从北京撤回蒙古本部了,继续与明朝对峙,如果是定都洛阳或长安,估计蒙古人早就被明军包饺子了。

清代效仿元朝,对东北进行封禁,不允许汉人进入,也是为了一旦中原失守,满人还可以退回东北。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就算是把都城定在洛阳和长安,万一遇到战事再迁都不就得了。

对此大家可能低估了都城的重要性和迁都的影响力,都城自古就是重兵云集之地,王朝的主力必定都集中在都城,包括一系列的防御设施,都城都是最坚固的,迁都是关系国运的大事,不是说迁就迁的。

至于明朝为啥定都北京?其实明朝定都北京是有一定偶然性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南向北统一全国的封建政权,明朝最初的首都是在南京,但朱元璋一直想迁都中原,并派太子朱标视察洛阳和长安。

但是在朱标视察返回南京后不久就病逝了,朱元璋则将精力用在为朱允炆保驾护航上,迁都的事情就被搁置了。

此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常年生活在北京的朱棣对南京很不习惯,加之他的皇位是谋反夺回来的,自己老爹的孝陵就在南京城外,朱棣心理上过不去这一关,所以他把都城迁到了北京。

假如朱棣之前的封地在长安或洛阳,他也有可能把都城迁到长安或洛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