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社駐天華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建剛(左)在彭德林家走訪,瞭解近期家庭情況。章帝 攝

◎星沙時報記者 李丹

“多虧了黨的政策好,今年我家收入在5萬元左右,奔小康絕對沒問題!”巍峨縹緲的天華山腳下,長沙縣青山鋪鎮天華村大沙裏組貧困村民彭德林夫婦在自家院子裏熟練地吆喝雞鴨喫食。再過些日子,他們就可以將這些通過林下生態養殖產業幫扶項目認養的雞鴨自行銷售,賣給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讓風景變“錢景”。自發展全域旅遊以來,長沙縣將旅遊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重點將青山鋪鎮天華村、福臨鎮影珠山村等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的省級貧困村培育爲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從基礎設施、線路延伸、人才培訓等方面進行對村的旅遊扶貧。同時將貧困村的農副產品銷售到縣內旅遊企業,建設更緊密的旅遊企業與貧困村合作關係。充分發揮旅遊業強大的產業整合能力,開展旅遊產業幫扶,找到了鄉村旅遊扶貧的新路子,讓笑臉在綠水青山中綻放。

旅遊資源開發

扶貧迸發新思路

秋高氣爽,記者驅車前往長沙縣青山鋪鎮天華村,嶄新的瀝青路上,乾淨整潔,遠處是巍峨縹緲的天華山,身旁是成片的稻田,撲鼻而來的稻香味,空氣中充盈着一股豐收的氣息。

2014年,這裏因地處偏僻、交通閉塞、經濟落後被確定爲省級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2戶。在扶貧工作隊進駐天華村前,該村戶均純收入每年僅1萬元左右,而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不足4000元。

“近兩年,天華村每年接待遊客均達30萬人次以上。我們貧困戶的脫貧增收得益於紅色旅遊的發展。”長沙晚報社駐天華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建剛介紹,幾年前,天華村着力推進全域旅遊,在天華山景區開園前,扶貧隊與當地黨委政府確定堅持生態優先,定下 “旅遊+扶貧”的總基調,通過“黨建+旅遊+扶貧”模式,引進軍芳家庭農場作爲龍頭企業,實施林下生態養殖產業扶貧項目。隨後,工作隊又與長沙市十之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貧困戶“入股分紅”爲核心,以“企業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產業發展、企業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就業”爲有效連接,幫助貧困戶穩定長效增收。並積極引導貧困戶發展種植和養殖產業,栽種蘋果、黃桃、錐慄和柚子等果樹,扶貧產品全部在景區內和線上實現銷售。

“這幾年多虧了扶貧隊的幫扶!”51歲的彭德林一家就是受益者,以前全家僅靠他一人打零工維持生計,現在他在家裏搞起了雞鴨養殖,並種了不少蔬菜,妻子在天華山景區做公益崗位,兩個人還可以就近照顧患病的母親和天生智障的孩子。

旅遊產業融合

村民走上致富路

走進開慧鎮錫福村,綠水繞田,山幽鳥鳴,一棟棟鄉村小樓點綴其中。以前村裏有100多人在外打工,前幾年,村裏採用“村委會+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發展鄉村民宿。到現在,全村已有二十幾棟民宿,並建成“魔方營地”兒童遊樂、熱氣球公園、“慧潤鄉村酒吧”等配套設施。鄉村旅遊日漸紅火,在外打工的人紛紛回到村裏發展產業。

無獨有偶,北山鎮以文化促旅遊帶動山農致富,發展“康養+民俗+旅遊”的鄉村休閒旅遊業態,推動鄉村振興。長沙縣支持培育壯大了以“公司+集體+農戶”方式運營的慧潤公司,採取農民、公司、集體631比例的利益分紅模式,重點發展“農旅+民宿”產業。開慧鎮錫福村的21家鄉村民宿,近兩年累計經營收入約300萬元,其中村集體收入超過30萬元,村民平均年收入6萬元以上……

景區的發展就是讓青山綠水流金淌銀,讓農民享受到旅遊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近年來,長沙縣一直在旅遊發展上積極探索,重點實施了產業融合提速、旅遊產品提質、服務質量提升、品牌營銷提檔、入縣遊客提量的五大行動,同時擦亮名人故里遊、鄉村生態遊、現代工業遊、商務會展遊和低空觀光遊五張名片。通過“旅遊+扶貧”旅遊精品線路的打造、等級景區帶動、結對產業幫扶、吸納貧困戶就業等方式,帶動了貧困戶就業創富。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長沙縣旅遊扶貧直接幫扶210人脫貧,間接帶動1100餘人脫貧。2019年3月以來,幫助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約324餘萬元,發放就業薪酬約140餘萬元。2020年1月至9月,長沙縣共接待遊客1426.8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48.87億元,隨着長沙縣旅遊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不斷提升,走上脫貧致富路,越來越多鄉親的笑臉在綠水青山中盪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