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和朋友发微信时,你在进行通信;当你打电话时,在进行通信;当你上网时,也是一种通信……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词:电子通信。

是的,当今社会,我们人人都离不开电子通信,但是,在电子通信之前,我们的祖先、我们的世界,是如何进行“通信”的呢?你思考过通信的“前世今生”吗?你想了解通信的历史吗?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或许是古人最浪漫的通信之一了!许多人认为,我们的通信历史,是从有文字开始的,如果按照这样计算,即便从商周甲骨文算起,通信历史也不过区区三、四千年而已,但真的是这样吗?

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一书认为:并不是。

由著名通信专家、科普作家杨义先教授和钮心忻教授合著的这本《通信简史》认为:生物界有长达38亿年的通信史,真核生物有长达23亿年的通信史,原生生物有长达15亿年的通信史,植物有长达12亿年的通信史,动物有长达10亿年的通信史,人类有长达数百万年的通信史,特别是7万年的语言通信史和8000年的文字通信史。

那么,这么长时间的通信历史,两位大佬是如何呈现给读者的呢?究竟什么才是通信?植物、动物是如何通信的?为什么通信会和生物联系在一起?人类的通信历史经历了哪些变革?未来通信将走向何方?

这些问题和更精彩的内容,《通信简史》都会向我们解释清楚。本文是我阅读《通信简史》一书后的简单感受,我希望能带给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带来:

第一,10分钟阅读完本书的主要内容。以“简史”命名的书籍,本身便已经压缩了很大的信息量,所以读“简史”后再进行“精简”,必然如浮光掠影一般,只能论及表面,深入的东西很难呈现。

第二,阅读本书的感受,以及对此书的一点评价,希望能够帮助你进一步判断是否值得阅读本书,使感兴趣者进一步阅读,不感兴趣者也有所启发。

当然,粗略阅读一遍,有些地方的理解或许不够透彻,因此只作为参考,并非什么所谓的“建议”。

一、内容介绍

《通信简史》一书编写目的是借助于众多生物现象来启发现代通信在未来的发展,即把众多生物专家和生物学引入现代通信的理论和技术之中,以便为现代通信发展遇到的若干危机(比如,香农信息容量危机)提供思路。

本书共有八个章节,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自然通信”的内容,主要介绍了38亿年以来生物通信的演进过程;下篇为“人工通信”,主要介绍人类诞生后,数千年来的通信历史。本书将自然通信和人工通信的界限,定义为是否需要借助生物体以外的设备完成通信过程,前者不需要,后者则需要借助体外工具或设施才能完成。

在介绍主要内容之前,首先要明确通信系统的三个要素信源、信宿、信息载体,通俗来讲,即发信方、收信方、信息载体。这是区分是否为通信系统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本书作者是站在通信的角度来看生物,所以尽量简化生物学概念,尤其是一些抽象的东西。

第一章为“遗传通信”。本章主要讲述了最原始的通信过程,即38亿年前生物第一次在地球上出现时,它们便通过DNA携带信息,一代代传递下去,只要某种生物不灭绝,那么它体内的遗传信息便会永远“通信”给下一代。这一章是从遗传信息的微观角度切入,带我们回到最原始的通信历史之旅。

第二章为“生长通信”。主要讲生物通信传输的载体——细胞,作者不仅为我们系统介绍了细胞的构造,细胞的分裂过程,还介绍了一些特别的通信系统,如大脑、内分泌系统、体液系统等。

前两章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少,我相信如果配合另一本科普名作《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著)来阅读,相信所悟必定更多。

第三章是“感知通信”。介绍了动植物感知世界的能力,在感知方面,动物要比植物优胜太多,因为有方向、味道、声音、触觉等各种感知能力,人类甚至还有第六感和直觉(存在争议),而植物这方面却并不明显,当今一些通信理论,大多是仿动物通信形成的,植物的感知能力是否可以用于通信方面,目前尚未清楚。

第四章为“语言通信”。随着演化的深入,一些动物开始发声了,通过声音,可以传递更远更多的信息内容,当人类成为直立人后,大脑不断被开发,语言也渐渐丰富起来,他们利用肢体、表情来配合声音,传递了更丰富的内容。

第五章开始,进入到“人工通信”的部分。也就是说,借助于语言、感官之外的工具才能实现信息传输,当然,这种信息的传输,更加复杂和丰富。

第五章讲“史前通信”。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打制工具到磨制工具,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随着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需要被传递,语言已经不能满足,所以文字渐渐出现,借助文字,表达出了更长久、更丰富的信息,有些信息,我们今天甚至都能够看到!

要注意到的是,当文字出现以后,通信最重要的载体已经完备,在接下来的几千年中,通信的核心载体并没有太大变化,不断更新换代的,只是携带信息的工具而已,也就是说,在人类过去六千年的文明史中,通信的历史,只不过是对通信工具进行不断改进而已。

第六章为“非电通信”。从烽火台到驿站,通信变得越来越先进和复杂,陆地、水上、空中,通信的工具在不断发生变化,通信的时空关系,也不断变得广阔,后来,人类甚至还发明了专用的邮驿。“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这句名诗,可以说十分生动地概括了非电时代中通信的利弊。

第七章是“电子通信”。这是自人类主导通信工具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因为通信从看得见的东西,转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如电流、电磁波等),从最初的电报,到现代的网络,通信技术在不断刷新我们的世界,日新月异、五花八门的通信手段,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通信技术虽然日新月异,但在晴空万里的天空中,依然存在一些乌云,比如,香农信息容量即将被逼近、摩尔定律也即将失效(这两个名词太专业,感兴趣的自查),那么,未来通信将何去何从?

作者在第八章“未来通信”中,进行了一些猜想和论述。

以上,便是这本《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二、个人简感

丰富有趣又脑洞大开,我看得出,两位作者一直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和抽象的生物或通信过程,正如开篇时两位学者所标榜的《生命是什么》(薛定谔的科普名作)一样,这本“跨界之作”,无疑是一个新思路。

当今通信科学乃至计算机科学,都和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通信科学发展到“瓶颈”的时候,返璞归真,从最初“模仿”的生物学中寻找思路,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科学发展到现在,很难再有单纯的学问,通过跨界思维,或许能够更快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不仅研究学问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我觉得,这是本书带给我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当然,我个人觉得本书还是存在一些缺点的,比如,作者标榜薛定谔的名作《生命是什么》,但是本书中作者对未来预判的内容比较薄弱,更多的时候,只是陈述科学信息,这些在教科书中论述得更加详细。再比如,上篇生物学专业知识内容过多,虽然作者本就是想通过生物学来得到通信方面的启发,但有些地方不免牵强,下篇将重点放在人类通信身上,其他生物的介绍又过少,上下篇之间,有种“割裂”之感。

本书的作者在前言中说,“希望你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启发”,我也希望,读每一本好书时,都能有所启发,无论这个启发来自哪一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