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不僅是中國男籃當之無愧的歷史第一人,同時也是國際巨星,NBA全明星級別,可以說是世界頂級中鋒,他幫助中國男籃稱霸亞洲多年,而且打進了奧運會前八,姚明對中國男籃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們要考慮另外一個問題,他的出現到底是阻礙了中國男籃的發展,還是推動了?

姚明徹底改變了中國男籃的打法。

在姚明出現之前,中國男籃是標準的東亞籃球打法,也就是“小快靈”,這是無數籃球先輩努力摸索出來的打法,真正的適合於中國男籃。一方面,中國運動員沒有歐洲白人運動員的絕對力量,而且身材也沒有他們高大,這就導致了在陣地進攻中很難打開局面。另外一方面,我們的彈跳高度和彈速又不如黑人運動員,整體身體機能差別很大,所以我們做不出高難度動作,也很難勉強進攻。

而小快靈打法就非常適合中國男籃,這種打法的核心是“球不粘手,馬不停蹄”,全隊不停跑動,利用無球掩護和不停的空切製造進攻機會,而只有有機會就果斷打快攻。中國男籃憑藉這一打法,中國男籃在1996年奧運會上首次打進奧運會前八,我們在身體天賦明顯不如歐美運動員,以及籃球運動發展相對較晚的情況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非常不容易。

在姚明出現以後情況發生了改變,他的天賦太好,技術太好,但是同時他的身高太高,體重太大,這就讓國內的教練員認爲姚明不能和球隊跑着打,他適合於陣地進攻。於是從2004年開始中國男籃的打法就變成了姚明在內線要位,劉煒在斜45度傳球,而其他三人分別站兩側底角和另外一個45等着投三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有一種聲音“在國家隊打球太容易了,能站45度投三分就行”。憑藉着姚明的統治力,中國男籃在2004年和2008年兩度打進奧運會八強。

中國男籃在打法改變了以後其實並沒有取得突破,但是在姚明退役後這種打法改變帶來的弊端湧現出來了。因爲有了姚明以後,中國男籃在培養球員選拔球員方面開始爲姚明服務。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男籃各個位置的球員都是3D,自主進攻能力很差,尤其是一二三號位,我們可以想一下:劉煒,朱芳雨,王仕鵬,周鵬,丁錦輝,這些姚明時代國家隊的常客自主進攻能力和製造機會能力都很差。有姚明的時候,他們可以安心的當3D球員,但是姚明不打了,球隊沒有了絕對強點,隊員們自主進攻能力和支配球能力又差,球隊的整體進攻真的到了看不下去的程度,於是中國男籃從2009年開始,就進入了低谷期。

其實在後來籃協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郭艾倫,趙繼偉,等能創造機會的球員被重用。可是姚明時代改變的不是某幾個人,他改變的是籃球界的培養體系,大多數球員的培養標準就是“讓姚明打的舒服”,這就導致了郭艾倫和丁彥雨航這種強攻點只是個別的例子,這種人才的輸出缺乏延續性,也沒有足夠的儲備。這也就是爲什麼丁彥雨航打世界盃以後中國男籃在三號位上那麼痛苦。

姚明的巨大貢獻我們不用多說了,但是他的出現確實導致了中國男籃偏離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和人才培養體系,這種影響不是短期能夠消除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對姚明的使用就有問題,更像是一種爲了追求成績而不管不顧了,從中國男籃發展史的角度來說,用姚明也像是飲鴆止渴。在後姚明時代中國男籃如何發展到今天也沒有弄明白,有的時候快錢掙得習慣了,想要實打實的乾點事就很困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