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两篇很著名的文章。一篇是来自《左传》的《曹刿论战》,另一篇是出自《史记》的《荆轲刺秦王》。这两篇文章里面都提到了一个姓曹的人物,分别为曹刿和曹沫。从史料来看,这两人都是鲁庄公时期的名将,他们都在鲁国抵抗齐国侵略中打败齐桓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他们的身份在史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至今没有定论。有的人认为他们是同一人,不论是长勺之战,还是劫持齐桓公,都是曹刿一人所为。也有人认为两人作风差别太大,曹刿和曹沫是两个鲁国将领。

《左传》和《史记》都是我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典籍,上面的内容也被史学界所公认。其中《曹刿论战》主要讲的是鲁庄公十年长勺之战的故事,当时鲁庄公破格任用曹刿为大将,率军抵挡齐国大军的入侵,让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而在《荆轲刺秦王》中曹沫并不是主角,而是荆轲口中的人物。荆轲提到曹沫在柯地会盟中劫持齐桓公,逼迫其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由于"刿"与"沫"在春秋时期的读音和字体上常出现极度近似的情况,所以常被通假使用,于是有学者提出两人是同一人的说法。

这个说法长期以来得到很多历史学者的支持,其中不少都是历朝历代的史学界名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唐朝史学家司马贞,他在自己的著作《史记索隐》中对此进行了叙述。后世也有不少历史学者支持司马贞的说法,从各个角度为曹刿和曹沫为同一人寻找证据。

但是这个说法也存在很大的漏洞,只从读音和通假来认为"刿"与"沫"是同一字本身就不可靠,再加上春秋战国的乱世让史料记载谬误很多,所以引发不少人的质疑。而从史料上看,曹刿和曹沫的作风也大不一样。曹刿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曹沫是勇士和刺客的身份,这完全不像同一个人。

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任用管仲为宰相,让齐国走向国力的巅峰,在历史上影响力非常重大。齐国强盛后对周边各国的入侵是不时发生的,而作为齐国邻国的鲁国更是深受其害。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至庄公十三年柯地会盟为止,两国有记录的大战就发生了五次。除了鲁庄公十年的长勺之战外,鲁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大量的土地被齐国侵占。长勺之战时鲁庄公破格任用了曹刿为大将,一举击退了齐国大军,稳住了鲁国即将崩溃的战局。这场战争在我国军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最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曹沫劫持齐桓公的事情发生在鲁庄公十三年的柯地会盟上,这也成为荆轲选择刺杀秦王嬴政的模板操作。当时齐国军事强大,鲁国遭遇了三连败,曹沫作为大将请辞,鲁庄公将他挽留下来。鲁国在齐国的逼迫下加入柯地会盟,曹沫自持勇力便向鲁庄公提出了在会盟时劫持齐桓公的建议。最终这个计划成功实施,曹沫迫使齐桓公和管仲让步,退回了侵占的鲁国土地。因此曹沫也被认为是刺客的典范,荆轲刺秦王就是为了效仿曹沫在柯地会盟上的操作。由于两人的事例和作风完全不同,所以同一人的说法充满了争议。

实际上从当时的史料来看,《左传》和《史记》并非唯一的参考文献,在先秦的很多史料中都提到了这些事情,比如《吕氏春秋》、《韩非子》、《管子》、《公羊传》等等。这些史料中对曹刿和曹沫的称呼不同,对长勺之战和柯地会盟的描述也不同,所以给具体分辨当时的事情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再加上春秋战国时期文字、语音等各方面的不统一,战乱带来的文字资料遗失,让解读这些史料变得困难重重。可是从《左传》和《史记》以外的角度看这两个事情,却发现事情的本来面目也许存在另一种可能。

从《曹刿论战》的事情来看,曹刿是有着军事家的卓越品质,也有为国为民的担当。他驳斥了齐鲁大战由"肉食者谋之"的说法,提出了"肉食者鄙"的观点,并给鲁庄公提供了作战建议。在战争过程中,曹刿采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做法,把握战机,一举击溃了齐国军队,取得长勺之战大胜。

从这个事情中可以看出,曹刿在出任鲁国将领之前,并不是鲁国的高层。实际上春秋并没有固定将军职位,都是战时临时提拔。春秋时期的掌控国家政权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这些就是所谓的肉食者,而当时的曹刿并不在此列。当时作战的将领也是从这些人中临时选拔,而非常设职位。

曹刿能够在鲁庄公面前侃侃而谈,很显然是非常有学识的。这说明他不可能是庶人或奴隶,只是是士人。而当时的士人并非后世那样有着文武之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文武兼通的。比如齐国宰相管仲,算是文职官员。但史书中记载他极为擅长射箭,号称管子神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时,他便成为刺杀公子小白的射手。若非有腰带扣挡着,公子小白就没机会成为齐桓公了。这样的情况在春秋战国很普遍,不少名人都是如此,包括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因此,曹刿在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基础上,成为勇士和刺客并非不可能。

由于长勺之战的大胜,挽救了鲁国的灭国危机,所以曹刿被提拔为大夫,正式进入鲁国官员行列。从史料上看,到了鲁庄公二十三年的时候,曹刿又谏阻了鲁庄公入齐观看祭祀社神的事情。这说明从鲁庄公十年到二十三年之间,曹刿一直在鲁国任职,也就存在参与这期间齐鲁大战和柯地会盟的可能。而这个事情还说明曹刿在鲁国地位很高,具有直接向鲁庄公提供建议的机会,说明他是被鲁庄公重用的。如果只是长勺大战胜利,而后来鲁国对齐国又连战连败,鲁庄公就算再器重曹刿,也不会盲目听从曹刿的建议。

从曹刿谏阻鲁庄公的事情看,鲁庄公对其也是非常信任的。而在柯地会盟中立下大功,迫使齐桓公归还土地的曹沫,却在后来的史书中没有了踪影。如果曹刿和曹沫是两个人,那按照《史记》中鲁庄公好勇力的说法,难道不该是更宠信曹沫吗?从柯地会盟前鲁国对齐国三连败,而鲁国领军是曹沫来看,曹刿和曹沫是两人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鲁国三连败,曹沫输了三次,鲁庄公凭什么还听他的话到柯地会盟时劫持齐桓公?如果没有长勺之战的胜利打底,鲁庄公对三连败的曹沫还有什么信任基础可言?

因此从上述分析来看,曹刿和曹沫为同一人的可能性很大。不能简单的因为长勺之战和柯地会盟劫持齐桓公的情况不同,两人做事的风格不同,就简单的认为是两个人物。实际上从柯地会盟的局势来看,鲁国已经再次被逼迫到灭国的边沿,自然需要拿出非常办法应对。从长勺之战就可以看出,曹刿是典型的超常人物。他向鲁庄公提出的建议,都是被所谓的"肉食者"否定的,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好。劫持和刺杀齐桓公虽然冒险,但在国力严重不足,被齐国压着打的情况下,不失为绝地求生的办法。

到了鲁庄公二十三年,曹刿依旧能活跃在鲁国政坛,还继续被鲁庄公信重,也许就有柯地会盟大功的作用。可能因为这次会盟的大功,让齐鲁两国平息了战争,鲁国摆脱了灭国危机,鲁庄公才继续信任曹刿。而鲁庄公敢于提出到齐国去看祭祀社神,也是依仗齐鲁两国十年和平的积淀。

也有人提出,如果曹刿是曹沫,那为什么他长勺之战能以少胜多,柯地会盟前缺遭遇三连败呢?从齐国的史书来看,长勺之战时齐国军事改革的转折点。在长勺战败之前,管仲还未进行军事改革,齐国军力不如后来强大。长勺之战后,管仲进行军事改革,使得齐国在军力上突飞猛进。

实际上在长勺之战前,管仲是强烈反对齐桓公继续入侵鲁国的,但是齐桓公固执己见,才导致了这场大战。最终结果如管仲预测,曹刿以坚韧疲敌的战略,以少胜多的取得了战争胜利。这个说法记载在《管子》之中,是齐国后人假托管仲之名所作,里面收集了春秋战国以齐国治国的大量历史文献,也被稷下学宫所采用。有稷下学宫的托底,这部书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里面的很多内容被人重视。有趣的是,这部书中关于柯地会盟的部分却和《史记》不同。据《管子》记载,劫持齐桓公的并非曹沫,而是鲁庄公本人。

齐国作为柯地会盟的当时人一方,而《管子》采纳的齐国史料极多,所以这种说法可靠性很高。据说当时齐桓公与鲁庄公会面,齐桓公的副手是管仲和鲍叔牙,鲁庄公的副手是曹刿。鲁庄公在两人接近时突然发难,左手抓住齐桓公,右手拔剑威胁。管仲和鲍叔牙要上前救人,被曹刿拔剑阻挡。最终齐桓公被迫答应了鲁庄公条件,重新划定两国疆域,以汶水为国境。这个说法在《吕氏春秋》中也有提及,只是将曹刿改成了曹翱。如果从古代礼仪和环境分析,这种说法比《史记》上认为曹沫劫持齐桓公的说法更具可行性。

因为两国国君会盟谈判,必然是国君在前,副手护卫在后。曹刿在鲁庄公身后,突然越过鲁庄公劫持齐桓公,成功率并不高。一旦失败,鲁国就彻底玩完了。而鲁庄公在前,他对齐桓公向来弱势,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齐桓公向来骄横大意,又把管仲和鲍叔牙挡在身后,更有利于鲁庄公发动突袭。这其实是典型的有心算无心的设计,也是曹刿作为军事家的体现。而谈判的结果是重新划定国界,而非齐国完全退回本国,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仅凭劫持齐桓公就能让齐国完全屈服,那齐桓公还怎么当霸主,齐国贵族如何肯答应?

综上所述,长勺之战的曹刿和柯地会盟中的曹沫很可能是同一人,只是采取了不同办法应对鲁国的危机,击退了齐桓公吞并鲁国的野心。但是在柯地会盟上劫持齐桓公的应该不是曹刿,而是鲁庄公本人。曹刿可能是这次阴谋的设计者,也负责阻拦管仲和鲍叔牙救人,但没有太多亲自动手的余地。实际上这次会盟对两国都是非常有利的,齐国有了稳定的后院,能够继续征服其他国家,而鲁国则避免了灭国危机,成为齐国盟友。而曹刿在其中的作用就是让齐国高看鲁国一眼,在谈判桌上为鲁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