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全國人大】;

核心提示

當兵、退伍、打工、回鄉、創業,他年收入一度高達20萬元,在村裏率先致富。可爲了全村脫貧致富,他荒棄了自家的產業,領着每月1000多元的村幹部補貼,將一腔熱情和全部精力奉獻給他摯愛的苗鄉小山村。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車田苗族鄉坪寨村支書彭石華。

9月初,雖然早已立秋,但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車田苗族鄉依然酷熱。爲鞏固脫貧成果和提升脫貧成效,全國人大代表、坪寨村黨支部書記彭石華常到脫貧戶和村民們的農田裏,看看大家遇到什麼難題,聽聽鄉親們有什麼要求。

“能夠爲鄉親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大家生活得更好,就是我最大的心願!”彭石華接受《中國人大》記者採訪時,一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多年的不懈堅持和無悔付出。

多年來,爲了全村脫貧致富,彭石華荒棄了自己的產業,領着每月1000多元的村幹部補貼,將一腔熱情和全部精力奉獻給他摯愛的苗鄉小山村。

2019年3月13日,彭石華代表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小組會議中發言。攝影/黃克

01

扛起全村發展重擔

彭石華是車田苗族鄉坪寨村人。他所在的村以苗族爲主,經濟發展基礎差,曾是典型的“老少邊窮”村。

2003年,彭石華從部隊退役後,到廣東一個批發市場幫老闆賣菜。各地運到市場的有機蔬菜銷量好、價格高,這深深地觸動了他。“家鄉生態資源那麼好,爲什麼就富不起來。是不是可以種植高山蔬菜、有機蔬菜?”

兩年後,帶着想法和積蓄,彭石華回到坪寨村,種起蔬菜。在自家地裏,他起早貪黑,摸索着種植西紅柿的方法。由於精心栽種,管理科學,當年獲得大豐收。

嚐到甜頭的彭石華,又引進辣椒新品種。從開始嘗試到規模化種植,辣椒新品種種植效益越來越好,而他的年收入,也隨之節節攀高,最多時達到20多萬元。於是,村民們紛紛前來學習取經,跟着他搞起了蔬菜種植。

當過兵、喫得苦,爲人正直熱心,捨得爲村裏謀事,彭石華在2014年被村民們選爲坪寨村支書。

論官職,村幹部沒“品級”;論責任,卻一點也不小——全村方方面面的發展,開始在這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肩上沉甸甸地扛着。

坪寨村有村民545戶215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79戶565人。爲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彭石華決定把自己多年種植西紅柿、辣椒的經驗傳授給村民們。對此,身邊一些親戚和朋友說:“你傻啊,好不容易摸索出這個致富門路,教會徒弟就餓死你這個師傅。”彭石華卻毫不放在心上。

彭石華(右二)來到村民種植大棚,分享種植經驗。攝影/曾鴻

彭石華說到做到,他帶着農戶大規模種植西紅柿、辣椒,把自己的種植經驗、銷售渠道分享給村民們。南方地區降水多,對於蔬菜種植,極易引起病害,大大降低品質。爲此,彭石華就和大家一起探索實踐“避雨栽培”模式,改良蔬菜種植環境。那時候,彭石華常常到大棚巡查作物生長情況,像守護寶貝一樣。村團支部書記楊豔明告訴記者:“遇到大雨天氣,彭支書總是趕早到田地,倒出棚子上蓄的雨水,生怕影響作物長勢。”

在彭石華和村民們的精心護理下,坪寨村 “避雨栽培”模式獲得成功,減少了西紅柿、辣椒病蟲害,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關鍵是,他們種植出來的西紅柿和辣椒,品質好且年年豐產,吸引很多批發商前來收購,不僅收入有了保障,也增強了發展信心。

02

“一個人富不是富,大家都富纔是富”

幾年來,坪寨村發展西紅柿和辣椒種植逾400畝,村裏每戶每年僅此一項人均至少增收4500元。同時,坪寨村又因地制宜,發展了有機蔬菜等經濟作物近1300畝。

彭石華(右一)在田間地頭,瞭解村民種植辣椒情況。攝影/曾鴻

種植業的成功,大大激勵着彭石華和村民們。彭石華帶領村民在凸底子建成四季蔥、萵筍種植基地35畝,在猴山寨建成有機蔬菜基地115畝。2017年7月,坪寨村與南京養殖科技公司合作,建成了養鵝基地,又爲村民開闢了新的增收渠道。

彭石華聯繫幫扶貧困黨員李知民、蘭鳳才、貧困戶伍先利、林來生、趙業友等10餘戶,發展種植西紅柿100餘畝、辣椒20畝、養鵝2300只,使他們由2014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2017年人均現金收入達到4200元,最終全部脫貧。

在彭石華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底,坪寨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

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坪寨村事業發展和村民增收,彭石華自家的產業卻荒棄了,只留幾畝地給家人打理。領取微薄的村幹部補貼,彭石華無怨無悔,“我是共產黨員,又是大家選出來的人大代表,使命在肩,不能辜負人民羣衆的信任和重託。我一個人富不是富,大家都富纔是富。”

03

“三無”村換新顏,實現村民期盼

生產發展了,村民們又期盼着改善村容村貌。

坪寨村曾是一個無水泥路、無路燈、無自來水的“三無”村,很多村民就連喫水都要走二三十分鐘到水源地去挑。

彭石華當選村支書時,全村只有2條硬化路,村裏的交通仍十分不便,羣衆出門基本靠走。

要致富,先修路。軍人出身的彭石華雷厲風行,他一邊帶着村裏的黨員踩點、丈量,一邊開着私家車到鄉里、縣裏爭取項目,帶領全村幹部羣衆修好了通往全村各屯的28公里泥土機耕路,實現了屯屯通機耕路。

機耕路修好後,彭石華又開始琢磨爭取資金硬化道路。幾年來,在上級部門和後盾單位的幫扶支持下,坪寨村爭取各種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硬化水泥公路35公里,修建橋樑4座,原來交通閉塞的貧困村實現了全村屯屯通水泥路,解決了產業發展運輸難題。

羣衆喝水難,喝不上放心水,彭石華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又打起了解決喝水不便和村屯亮化的主意,往返於各級政府、水利部門求援,商請支持解決用水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坪寨村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攝影/曾鴻

目前,村裏已架通了16.4公里的自來水,受益戶達400餘戶,1500餘人。爲16個村民組解決了人畜飲水,受益戶達485餘戶,1950餘人;幫助13個村民組維修農田水利三面光工程9.8公里,受益面積達1000餘畝。此外,10幾個屯還安裝上了路燈,村裏基礎設施一步步完善,生產條件越來越便利,生活環境越來越美好。

對此,村民們紛紛點贊:“現在出門腿都不粘黃泥巴,喝水不用出門挑。”

04

“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的奮鬥目標”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年,也是開啓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一年。推動鄉村振興,對於農村來說,基礎設施和產業可持續發展依然是重要部分,羣衆對此期盼很高。多次參加全國“兩會”,彭石華感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

爲了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奔小康,在2019年全國“兩會”上,彭石華代表提交了《關於對少數民族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希望國家進一步做好統籌規劃,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落後的問題。

“要讓羣衆生活得更好,必須認真落實全國‘兩會’精神。”今年從北京參加完全國“兩會”一回來,彭石華就積極溝通稅務部門,落實減稅繳費政策。稅務部門精準落實涉農稅費優惠政策,羣衆對此很滿意。

在產業發展方面,彭石華2020年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67.6萬元,增加種植項目。“採用村民合作社+公司+農戶+村委模式,流轉土地80餘畝,幫助坪寨村橫洞屯發展溫室大棚種植食用菌項目,幫助其他屯的貧困羣衆發展特色養殖項目。”談到脫貧成果的鞏固情況,彭石華信心十足地說,聘用村裏貧困勞動力種植、採摘大球蓋菇等食用菌,可爲貧困戶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富了腰包,更要富精神。看到富起來的村民文化生活比較缺乏,村民娛樂習俗低俗,彭石華就帶領班子與村民商量,搭建了戲臺,建起了文化書屋、文娛活動室、綜合服務中心,還組織中青年組建了一支30餘人的農村業餘文藝宣傳隊,大力宣傳黨在農村中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地方的好人好事。

節假日,村裏都會組織開展別具民俗風情特色的文藝活動,村民自發組建了廣場舞隊、山歌隊……通過精神文明陣地建設和經常性的文娛活動開展,遏制和剎住了以往村民打牌賭博等不良低俗風氣,促進了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坪臺秋夜長,寨下燈火晚。好山環此處,歌潮鬧潯江。”在彭石華及村委班子的努力下,坪寨村實現了美麗的蛻變,改變了老少邊窮的面貌,過上了悠然而歌的生活。

9月2日,農曆七月半,夜幕降臨,坪寨村沿江兩岸家家戶戶糊河燈,捻燈花,將一盞盞色彩豔麗的河燈沿江漂放,許願更美好的生活。看着河燈搖曳,彭石華說:“讓大家生活得更好,就是我最大的心願!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的奮鬥目標!”

策劃:王萍、於浩、李小健

記者:李小健、陳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