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量子科技成爲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這一引發廣泛熱議的新晉“網紅”究竟是“何方神聖”,爲何會受到全世界高度關注,在現實生活中又有何應用前景?經濟日報記者帶您一起走近量子科技。

認識量子科技先要從量子說起。量子是什麼?根據量子理論,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分割。一個事物如果存在最小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我們就可以說它是量子化的,並把最小單位稱爲量子。所有人們熟知的分子、原子、電子、光子等微觀粒子,都是量子的一種表現形態。

什麼是量子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在2020年跨年科學演講中曾打過這樣一個比方:我們生活中可以見到的、感知到的事物,包括光與能量的最小單位都能稱之爲量子。就像我們遠處看魚羣是烏泱烏泱的一片黑,但是放大了看就是一條條魚,這就可以說是魚羣的量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科普專家袁嵐峯在媒體上這樣撰文解釋:量子的本意是個數學概念,簡言之就是“離散變化的最小單元”。什麼叫“離散變化”?袁嵐峯這樣撰文解釋:我們統計人數時,可以有一個人、兩個人,但不可能有半個人、三分之一個人。我們上臺階時,只能上一個臺階、兩個臺階,不能上半個臺階、三分之一個臺階。這些就是“離散變化”。對於統計人數來說,一個人就是一個量子。對於上臺階來說,一個臺階就是一個量子。如果某個東西只能離散變化,我們就說它是“量子化”的。

與我們認識的宏觀世界不同,人們發現在量子這一微觀世界中許多實驗現象違背常識,完全無法用經典物理學詮釋。比如,根據經典物理學,一個客體的狀態(用0和1表示)就像最簡單的二進制開和關,只能處於開或者關中的某一個狀態,即要麼是0要麼是1,這就好比一隻貓,要麼是生要麼是死,不能同時“又生又死”。

然而,這一理論並不適用於量子世界。在量子世界中,一隻貓可以處於又生又死的疊加狀態。這種所謂的量子相干疊加正是量子世界與經典世界的根本區別。更爲神奇的是,這種疊加狀態極其脆弱,一旦有人去測量,它就會立刻從疊加狀態變爲確定狀態。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穆雷·蓋爾曼曾發出如是感慨:量子力學是一個神祕的、令人捉摸不透的學科,我們誰都談不上真正理解,只是知道怎樣去運用它。

量子通信無條件安全

雖然聽起來很神祕,其實量子科技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比如,信息時代的關鍵核心技術,晶體管、固態硬盤、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即是第一代量子技術的代表性成果。今天,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範桁介紹,量子科技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量子計算、量子保密通信與量子精密測量。其中,量子保密通信主要表現爲量子祕鑰分發。量子精密測量主要以利用量子效應實現超越經典方法的精密測量爲主,具有廣泛應用價值。量子計算是量子科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具挑戰的目標,被認爲是下一代信息產業制高點,意義重大。這三方面內容也是世界各國量子計劃的主要組成部分。

目前,應用最爲成熟的當屬量子通信。所謂量子通信,簡單說就是利用量子力學相關原理解決信息安全問題的通信技術。其中,一個著名原理就是量子糾纏。一般情況下,量子體系中一個物理量的值並不能預先確定,而是依賴於採取何種測量基;進一步,對處於量子糾纏的兩個粒子,對其中一個粒子的測量結果會瞬間確定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不論它們相距多麼遙遠。這一被愛因斯坦稱作“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便是量子通信的理論基礎。

傳統通信方式建立在加密算法或者加密技術基礎之上,如果計算能力足夠強大破解了加密算法,就有被竊聽風險。量子的獨有特性,使其具有不可克隆、測不準等“先天優勢”。用量子做成的“密鑰”來傳遞信息,加密內容不會被破譯,竊聽者必然會被“抓包”,這爲破解信息加密“瓶頸”提供瞭解決方案。

向着安全通信的夢想努力奔跑——我國於2016年8月份發射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2017年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成碼率已達到10千比特/秒(kbps)量級,成功驗證了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目前,經過系統優化,密鑰分發成碼率已經達到100千比特/秒(kbps)量級,具備了初步實用價值。

1120公里!2020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再立新功:科學家們利用“墨子號”作爲量子糾纏源,向遙遠的兩地分發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千公里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爲量子通信走向現實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量子通信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因爲,其安全性不依賴於計算複雜度,這是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一種通信方式。”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稱。

量子計算潛力無限

除了量子保密通信,科學家們密切關注的另一個重要應用是量子計算機。

在古代,人們就已製造出了可作一定計算的器具與機器。比如,中國發明的算盤,歐洲早期發明的各種計算器械。現代意義上世界第一臺計算機名爲埃尼阿克,它重達27噸,佔地150多平方米,在1945年建造成功,目的是計算炮彈彈道。馮諾依曼1945年明確提出了存儲程序通用計算機方案,規劃了電子計算機架構,使得計算機可以被廣泛應用。

“但是,現有計算機基於微處理器芯片摩爾定律,這無疑會碰到技術瓶頸,於是人們開始思考建造一種全新計算機——量子計算機。”根據範桁的介紹,量子計算機的運行遵循量子力學原理,以量子比特爲基本信息單元,以量子糾纏、相干疊加和量子測量爲特色,其發展也將遵循經典計算機類似的軌跡。“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量子計算機原型機功能比較單一,只能模擬某些特定量子過程,或者解決某些簡單問題。”範桁說。

如果世界上有量子計算機,我們現有經典計算機能否實現其功能?範桁分享了國際科研進展。2019年,谷歌宣佈實現了53個量子比特的超導量子計算,在處理隨機線路採樣問題時,其200秒完成的任務經典計算機要用一萬年。目前,超導量子處理器芯片已達到50個至100個量子比特,用經典計算機模擬其功能需要用天河或者太湖之光這樣的超級計算機。“多增加一個量子比特,經典計算機資源就需要翻番,這個競爭將不具有持續性。因此,量子計算機的功能不可能用經典計算機來替代。”範桁表示。

不僅如此,與經典算法相比,人們已知運行於量子計算機的某些量子算法具有明顯優勢。比如,肖爾算法和格羅夫量子搜索,它們都在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應用,這些算法的實用化運行將迅速對現有信息安全體系造成全面衝擊。在實用性方面,量子搜索算法可以期望應用於大數據;量子退火算法可以應用於優化問題,比如物流和交通優化等;量子模擬可以被應用於量子化學和量子物理研究,比如生物合成和藥物篩選等;量子模擬向量網絡態可應用於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等。

既然如此強大,量子計算機何時能從夢想照進現實?範桁坦言,量子計算機的研究剛剛起步,距離實用化需要的成千上萬個量子比特仍有較大距離。此外,量子計算機的建造兼具工程與科學特色,不可控因素較多,技術上也有瓶頸需要克服。因此,需要各領域專家聯合攻關,在集中資源重點突破的同時,兼顧多種技術路線。

比如,IBM等高科技公司逐漸擺脫了單純科研探索模式,以實用化、集成和綜合性爲目標,其研發涵蓋軟硬件各個方向,實現方案大多選擇了超導量子計算方案,以提供雲量子計算服務,培養量子計算生態作爲一個重要的目標。中國科學家在超導量子計算方面也有世界性先進成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大等合作,在去年實現了20超導量子比特的薛定諤貓態製備,創造了固態系統糾纏量子比特數世界紀錄。“長期來看,量子計算機功能強大,是下一代信息技術制高點,有望影響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國際競爭不可避免。”範桁說。

本文來自:經濟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