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許久沒有搞音樂的歐陽娜娜終於又拉大提琴了,這次是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閉幕儀式上。和其他幾位同在00年出生的年輕音樂家一起,爲中國愛樂樂團獻上了成立20年的生日祝福。

安安靜靜拉大提琴的歐陽娜娜是我最喜歡她的樣子,這次娜比也特地在演出結束後發微博表示感謝,還說“二十年是一個節點,二十年也是一個里程碑。”

全程圍觀了這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我感觸其實挺深刻,從最開始的《獻給2020》到最後結尾的《致敬2000》,一個首尾銜接的環,卻在這場音樂節裏,講述了關於音樂力量的完整故事。

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的主題口號是“音樂不停息”,聽起來是在線下演出受到疫情影響之下的如常照舊,如約而至。

但我猜,今年特意嘗試的線上線下互動也是口號的表達方式之一?這次不僅把所有線下演出都進行網上直播同步播放,還特別策劃了240+小時的音樂節目,做到了真正的音樂不停歇。

而這場音樂盛宴,就從10月10日,武漢愛樂樂團和北京交響樂團,以及中國愛樂樂團共同奏響的《獻給2020》開始。

音樂水準不必多說,值得一提的是,參與這場演出的北京交響樂團和中國愛樂樂團的成員均爲武漢籍,把儀式感拿捏得足足的。

而《獻給 2020》這首交響曲作品,本來就是故事的累積。對音樂人來說,用音樂記錄時代,是職責更是本能。這首曲子便是歷時半年,由在北京、武漢、深圳三地的音樂家隔空聯手創作,以此銘記這沉甸甸諸多故事的 2020 年。

《獻給2020 》不僅是一篇“命題作文”,更是獻給英雄城市武漢的一首交響曲。

除了時代特性,這次的音樂節也走進了人羣。不僅有歌劇、交響音樂會、獨奏、室內樂音樂會等多種呈現形式,其中10 場午間音樂會還走進寫字樓這樣的公共空間,慰問打工人們被工作磨礪的心。

而這次音樂節裏,我最喜歡的一段表演,來自詠梅擔任故事主講人的《博物館奇妙夜》,她充滿故事感的聲音和北京交響樂團的音樂完美契合,我還特地發微博誇了這段。

在博物館裏會度過一個怎樣奇妙的生日?詠梅告訴你,這裏你可以從太空館裏看到宇宙星系,也能看到恐龍。

詠梅還現場唱了生日歌,一下從聲音溫柔的氣質大姐姐變得可可愛愛。

11天的跨度,不止高雅的古典音樂表演,也有經典錄音、專題節目、音樂紀錄片等多種門類內容。別以爲這裏只有交響樂,戲劇、民謠音樂、民族音樂也包含其中,雖然咱們格調高,但我們種類一點也不少。

雅能引進和製作紀錄片、專題節目,保持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時代前沿視角;接地氣的part當然也有,訂製私人歌單、答題贏取取線下演出門票,網絡互動也能玩得轉。

畢竟音樂節不應該與觀衆有距離,比起“音樂”的音樂節,“我的音樂節“纔是這屆的新概念。

這裏要特別誇一下組委會,十幾天的音樂節時長,240小時的豐富表演,上百首曲目,版權問題卻一點沒出紕漏。

和環球、索尼這些唱片公司的合作,不僅確保每一首音樂的使用都符合法律規範,實實在在的是正版,更在版權交易和使用模式上進行了多樣嘗試。

就衝這份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和舉動,就值得一個respect,希望其他節目也能多學學,把版權意識向前推進一步。

其實這次音樂節,我特別感動的一點是,在音樂圈前輩林立的光環之下,組委會仍然願意給年輕人機會。

00後有很多標籤,就像曾經的90後一樣,他們也被指責過是不靠譜的一代,也被很多人認爲不值得信任。

歐陽娜娜也算一次次靠音樂證明自己吧

可這一次,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致敬貝多芬誕辰250週年的重任卻全部交給了10位青年演奏家。

沒有前輩鎮場壓臺,他們是最直接的表演者,10位青年小提琴演奏家輪番登臺共同呈現貝多芬10部小提琴奏鳴曲。

這固然是因爲北京國際音樂節一直比較重視扶持青年藝術家,但更多的卻是從作品出發。

他們現在的年齡與貝多芬創作這些小提琴奏鳴曲的年齡相近,相似的年齡難免有更多的感觸和共鳴,更容易通過音樂和當時的貝多芬形成一場“年輕人的對話”。

但這份對年輕人赤裸裸的信任還是讓我很感動,一個彼此證明的舞臺總比單純的音樂來得更動人。

給年輕人機會也不代表完全遺忘過去,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年度藝術家獲得者,就是古典樂迷非常熟悉的愛樂樂團。

在很多不瞭解的人眼裏,交響樂演奏可能是一項“高大上”的工作,在華麗的音樂廳裏演奏音樂,優雅又輕鬆。

但實際上,交響樂演奏是一個辛苦且清貧的行業,也因爲這一點,人員流動非常頻繁,甚至每一天都會有人來來去去。

在這樣的流動之下,很多交響樂團就像搖滾樂隊一樣,在不長的時間裏就會變得面目全非。所以,當愛樂樂團中30多位已經加入20年時間的老成員們起立時,現場掌聲雷動,作爲觀衆的我,心中也感概萬千。

這樣的時刻,6位00年出生的年輕音樂家登臺演出,又成了一件薪火相傳頗具儀式感的事。

這次歐陽娜娜也找回了她最大的圈粉點,不僅演奏了德沃夏克歌劇《水仙女》裏,那段耳熟能詳的選段《月亮頌》,還和其他幾位“00後”音樂家一起,爲同樣出生於2000年的中國愛樂樂團送上了生日歌。

一支二十年曆史的交響樂團早已枝繁葉茂,在音樂圈子打響了名聲,而對於很多20歲的音樂家來說,他們的職業生涯其實才剛剛開始。

即使其中一些人天賦異稟,展現出了遠高於大多數同齡人的才華,對這個圈子來說也僅僅是獲得了邁入行業的敲門磚,距離成長爲真正的音樂家依然還有好遠的路要走。

所以北京國際音樂節這樣的舞臺,對他們而言也是不同的,而組委會這份難得的信任在整個大環境下就更加可貴。

這不是我第一次參加音樂節,卻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與衆不同的音樂節,比起放飛自我的快樂蹦迪,這樣的場合卻成了生活裏難得的沉澱時刻。

音樂是有力量的,在古典音樂裏,這份力量更被成倍放大,有着和流行音樂不一樣的情緒價值。

我沉醉於歐陽娜娜的大提琴聲,也被詠梅老師溫柔的聲音撫慰,更在《致敬2020》裏爲現實感動。

這些情緒不會因爲我不理解的演奏而產生距離,因爲音樂,本身就是沒有距離的。希望下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我依然能在這裏聽到生活的凡塵片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