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華語電影原定於2019年暑假上映,偏偏因爲「技術問題」而被禁映,「冷藏」達一年纔拿來當作疫情後國內電影院重新開張的試金石。

誰知,該電影一經上映就狂收了31億的票房,一舉超過了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絕地戰警:疾速追擊》,成功登上2020年全球票房冠軍,在國內甚至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

這就是管虎拍的電影《八佰》。

作爲一箇中國人兼影迷,我當然是爲之感到驕傲和自豪。然而,更令我爲之讚歎的是這部電影在拍攝技術上所獲得的新突破!

《八佰》全片都是用IMAX攝像機拍攝的,它是繼《復仇者聯盟3》、《復仇者聯盟4》之後,電影史上第三部採用這種拍攝技術的電影,當然也是亞洲史上的首部。

該電影與林超賢的《紅海行動》和吳京的《戰狼II》之類「政治正確」的主旋律電影不一樣。

但它不但會令觀衆感到自然,電影中的畫面特別是戰鬥到最後的一兵一卒和極爲壯烈的「戰旗飄揚」,反而讓人肅然起敬。

就以電影技術而言,《八佰》絕對堪比好萊塢戰爭片大製作,場面之浩大、動作鏡頭之刁鑽,足以令觀衆看得全身心投入。

管虎駕馭戰爭場面的功力,並不輸於好萊塢大導演,好幾場突襲場面如同身臨其境,全IMAX鏡頭下臨場感極強,緊湊得令人捏了一把冷汗。

不僅是動作場面震撼人心,就連文戲上的構圖都細膩精美,絕對有需要以IMAX鏡頭呈現,可以說是華語電影技術上的又一個新里程碑。

電影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淞滬會戰進入尾聲,國民革命軍節節敗退,上海面臨淪陷之危。

日軍不敢對租界列強動手,人們繼續過太平日子,可在一岸之隔的四行倉庫,只留有「八百壯士」在死守,他們既要保護上海百姓,又希望藉此爭取國際支持。

這道最後的防線在「八百壯士」的死守之下,日軍久攻不成,惱羞成怒的日軍只好出盡全力,發動了最後攻勢……

當年馮小剛拍的《集結號》就開始一鳴驚人,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緊隨其後,再到2018年林超賢的《紅海行動》、吳京的《戰狼II》等等。

這些戰爭題材的電影可以看出國內導演在處理戰爭場面上逐漸成熟,完全可與好萊塢戰爭大製作相媲美,遠遠超過了擅長拍攝戰爭片的韓國。

跟同類的主旋律戰爭電影相比,《八佰》反而有點像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

只講述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段往事,沒有揹負太多的包袱,觀看起來顯得十分自然,也能全身心投入電影中的戰爭場面。

如果說《紅海行動》是華語戰爭電影的一大突破,那麼該電影主要勝在沒有《紅海行動》這般誇張的動作、劇情也沒有如此簡單直接。

戰爭場面更爲寫實刺激,部分場面更讓人覺察不到電腦特技的痕跡,就像好萊塢的二戰電影一般。

雖然電影的背景只是死守一座倉庫,卻用盡周圍的地理環境,海陸空三個方面的戰事都有所描繪。

也正因爲場景僅在一座倉庫內,開始的壓迫感極強,繼而場面越拍越大,完全是A級戰爭片的格局。

管虎處理戰爭場面上,無論場面調度、鏡頭運用,以至構圖上都功力十足。

跟林超賢的電影所展示的宏大場面、製造的刺激感官不同,該電影的重點主要是呈現戰爭中的動作場面,特別能引起觀衆的共鳴與投入。

從慘烈的激戰、到保衛國旗,直至電影后面垂死一戰,不顧一切向前衝的畫面,更帶有幾分美感,最是令人驚豔。

作爲電影史上第三部全IMAX拍攝的電影,《八佰》並沒有浪費IMAX鏡頭,全幕影像壯麗而震撼。

部分鏡頭甚至像克里斯托弗·諾蘭一樣將IMAX鏡頭以手搖方式呈現,當中也少不了一鏡到底的長鏡頭,令觀衆完全投入其中,再配合IMAX的清晰細膩的音效,讓人如同身在其中一般。

戰爭場面以外,《八佰》描述一岸之隔租界繁華的畫面時,細節畫面和場景的美術設計,同樣不負IMAX鏡頭。

因此,該電影並非戰爭場面才用IMAX鏡頭,就連文戲也都極盡奢華,都以IMAX鏡頭一氣呵成。

《八佰》描述淞滬會戰尾聲的慘烈一役,雖美名「八佰壯士」,但其實這羣士兵當中有不少的逃兵或學生兵,很像是隨便拉攏起來的雜牌軍。

從貪生怕死到視死如歸,四天四夜的經歷轉折流暢,還不乏感人情節,完全跟同類戰爭電影以軍備與個人英雄主義爲賣點的套路不同。

那場「戰旗飄揚」是整部電影的一個重要情節,甚至是最熱血、最慘烈的情節,但觀看的時候並不覺得有過度渲染或煽情的成份。

《八佰》中有一羣士兵在死守最後防線,而對岸仍然「娛樂至死」,有一羣人竟在隔岸觀火,甚至「下注賭」到底日軍還是國軍會勝出。

這個「天堂與地獄」的對立面,電影也同樣以遞進的方式呈現,從充滿諷刺的對立,到人們漸漸深受感動……,這段劇情竟成了電影最感動人心的一章。

總而言之,《八佰》是一部「文武兼備」的作品,在使用IMAX拍攝整部電影方面,它絕不遜色於兩部《復仇者聯盟》,拍攝的鏡頭堪稱完美,讓觀衆有身臨其境之感。

管虎對大場面的調度得心應手,盡現了史詩式戰爭片的應有氣魄,再加上王千源、張譯、姜武、姚晨等主演的傾情演繹,讓電影既震撼又感人。

電影極具A級戰爭片的大場面,劇情上描述角色的心理轉變也顯得細膩動人。

《八佰》絕對是華語電影技術的新里程碑,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新電影及延尚昊的《釜山行2》成爲疫情後的「救市之作」,實不爲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