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站在“十三五”規劃收官、“十四五”規劃開局的節點上,回望過去這五年,山東發生了喜人變化,人民羣衆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衆日報開設“我的‘十三五’故事”欄目,結合全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建設成就,深入基層,採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羣體,聽他們講經歷、說變化、話發展。首篇刊發青島國際院士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陳璞的“十三五”故事。

《大衆日報》版面截圖

海內外頂級院士集聚,300萬平方米產學研載體拔地而起,累計建成10個規範性院士實驗室,項目產品迭出……2016年6月,李滄區盤活一處因開發商資金鍊斷裂的“閒置樓”,建設青島國際院士港,並將其逐步打造成配置全球高端要素的新高地,這場“無中生有”的華麗蝶變令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陳璞直呼“不可思議”。

“對於青島國際院士港,我不僅是一見鍾情,更是日久生情。這裏的創業環境很好,只要願意幹就有機會成功!”2017年,陳璞團隊的小核酸類抗腫瘤新藥研發項目進駐青島國際院士港,成爲院士港首批進駐的生物醫藥研發項目。

藉助院士集聚的優勢和生物醫藥企業廣泛的資源,陳璞院士團隊圍繞小核酸領域的新藥研發平臺已經全部建成,團隊自主研發的納米多肽轉運載體,填補了世界上小核酸藥物有效轉運載體缺乏的空白,“保守估計國內小核酸藥物市場需求量超過300億元,目前公司正在開發增生性疤痕、皮膚疾病、高血脂症等四個產品管線,預計每個管線都會形成上百億元的產業鏈。”陳璞對新藥研發及產業化前景樂觀。

“創新藥的研發週期長、投入大,風險不可避免,如果得不到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產業化之路將困難重重。”回想2016年第一次到李滄的時候,被譽爲院士創業“桃花源”的青島國際院士港纔剛剛起步。“那時,財政並不寬裕的李滄區,爲吸引我這樣的院士開出了最高1億元的項目資助等諸多優厚的待遇。”陳璞說,當地政府給他的印象是,“鉚着一股勁兒,想幹事”。

“要論生物醫藥,李滄區不是產業基礎最好的地方,但我感到了李滄區對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渴望,我們一拍即合,要爲共同的事業奮鬥。”2017年,陳璞回國選擇在院士港開啓創業之路。面對掣肘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谷”問題,青島國際院士港利用集中力量辦大事下渠道多元、形式多樣、靈活機動的體制優勢,幫助他解決。

讓他日久生情的,除了這些,還有院士港的誠意和高效率。今年8月,得知陳璞團隊全力研發的治療新冠肺炎的小核酸新藥,需要專門實驗室來做抗病毒實驗,李滄區主要負責人連夜聯繫到兩家昆明的P3實驗室,並和團隊一起次日火速趕到昆明,與當地達成協議,爲科研攻堅掃除障礙。

“我和其他院士都很看好院士港創業的集聚效應,這麼多院士,這麼多高精尖研發團隊,每天都有學科上的交叉和成果上的交流碰撞,通過這種集聚,產業化效應能放得更大。”現在青島國際院士港的創新創業環境讓陳璞非常滿意:“只有在這裏,我才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我要把多年致力研究的小核酸項目科研成果轉化出來,對社區、城市產生最大的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