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韓信自漢中出發,只一次,即還定三秦。

諸葛亮從漢中出發,前後5次北伐,卻只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情。

一勝一敗之間,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以強擊弱VS以弱擊強

設想一下:假如諸葛亮北伐時,曹魏仍然集中主力,一心伐吳,那麼,他將多麼愜意呀!

諸葛亮自然無福消受這樣的“好運”,但是,劉邦、韓信卻有這樣的“福氣”。

劉邦、韓信還定三秦時,項羽完全沒搭理。

甚至在章邯死守廢丘十個月的情況下,項羽也自始至終沒有提供過支援。

所以,劉邦、韓信還定三秦的主要對手是章邯等人統領的三秦軍隊。

章邯的軍事才能沒得說,不過,20萬關中軍主力被項羽坑殺,只不過是半年多以前的事情。

即便章邯等人再牛逼,在半年多的時間裏重塑強軍也是不可能的。

何況:秦人恨透了章邯等人,都不願意爲之賣命,更不願意爲章邯與當初在關中“約法三章”、秋毫無犯的劉邦死拼。

因此,儘管漢在總體實力上弱於西楚,但在還定三秦作戰中,漢軍始終以強擊弱。

諸葛亮呢?

面對關隴魏軍,蜀軍也擁有一些局部優勢。

按諸葛亮自己的說法,在第一次北伐時,蜀軍在箕谷、祁山均多於“賊”。

不過,曹睿沒有項羽那麼“忙”,諸葛亮北伐,他立刻從荊州、中原調集軍隊,迅速進入關隴地區。

第一次北伐時,張郃從洛陽到街亭,如閃電般橫跨關中,直抵街亭,其效率令人瞠目結舌。

因此,無論從整體上,還是局部,諸葛亮始終面臨以弱擊強的窘境。

主動權:“暗度陳倉”與苦苦求戰

提到韓信還定三秦,自然繞不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劉邦、韓信明修棧道,吸引章邯注意力,暗自從下辯、故道襲擊陳倉。

章邯倉促率軍迎戰,立足未穩,被樊噲一衝即敗。

章邯又引軍東撤,並緊急請司馬欣、董翳率軍增援,西出壤鄉一帶,企圖穩住戰線。

韓信一面率主力與之相持,一面令樊噲等人襲其背後,三秦軍大敗,章邯只得死守廢丘,以等待救援。

漢軍只以一部圍困廢丘,一面橫掃關中,平定三秦。

暗渡陳倉的本質,是通過出乎意料的打擊,掌握戰場主動權。

整場戰爭,在哪裏打?怎麼打?誰來打?全部都是漢軍說了算,章邯完全應付不了。

這方面,諸葛亮的差距不小。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還算有一些突然性。趙雲在箕谷示形,諸葛亮出祁山,隴右震動。

可惜,在關鍵環節用人不當,馬謖失街亭,痛失良機。

在此後的歷次北伐中,諸葛亮則基本上沒有獲得過主動權。

第二次北伐時,他企圖偷襲陳倉,不料魏軍已經加強陳倉防務,無功而返;

而在隨後的北伐中,面對司馬懿等人的“堅守不戰”,他更是一籌莫展。

“兵法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就用兵而言,諸葛亮與韓信確實差距不小。

分工

漢軍進入關中時,張良寫信給項羽。

信中,張良提到:1、劉邦只是對不能“王關中”不服,所以他只想要關中,無意再出關東;2、田榮寫了“反書”來了,您看看。“齊欲與趙並滅楚”,您當心了!

於是,項羽不但沒有來關中搗亂,反而率軍進攻齊國。

於是,儘管章邯在廢丘堅持了足夠長的時間,但漢軍仍然獲得了充裕的時間平定、消化三秦之地。

在還定三秦作戰中,蕭何負責後勤,張良頻出良謀,韓信戰場指揮,劉邦居中協調,彼此相得益彰。

諸葛亮就忙多了。

治理內政,要諸葛亮;與東吳外交,要諸葛亮;操練軍隊,要諸葛亮;後勤保障,要諸葛亮···

諸葛亮一個人,把劉邦、蕭何、張良、陳平的活全包了!

劉邦在取天下後,曾說:我有蕭何、張良、韓信,項羽連一個范增都用不好,所以我能贏。

其實,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倒是與項羽有點相似···

因此,諸葛亮治蜀得當,堪稱一代賢相,但與劉邦這樣的千古一帝來,還是有差距的。

就“天時”而言,由於西楚霸王戰略失誤,劉邦能在三秦前以強擊弱。而曹魏政權的穩定性、實力,遠非項羽能比,每每能迅速支援前線,諸葛亮始終面臨以弱戰強的困境。

就作戰指揮而言,諸葛亮與韓信,差距不小。他始終不能把握戰場主動權。

就“人和”而言,“漢初三傑”交相輝映,而諸葛亮只以一人之智苦苦支撐。

所以說,劉邦、韓信能一舉出三秦,平天下,而諸葛亮只能“出師未捷身先死”,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