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鳳和賈瑞

起首語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境不好,逼得孩子不得不早點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也就更早地懂事成熟。可是如今的社會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多貧寒家庭的孩子不但不會早早承擔家庭責任,反而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加心智不成熟,品行更加惡劣。

《紅樓夢》的寧榮二府是百年大族,正支偏支的人口繁衍數百。風光富貴的只有嫡系子孫,剩下的賈家人,有本事的巴結正支後代,做門下走狗,以謀求一個差事;沒有本事的,坐困愁城,靠正支施捨過活。賈芸是少年喪父,家境艱難,十八歲的他能忍辱謀劃,搭上賈璉夫婦,謀取大觀園綠化的差事,這窮人孩子早當家的例子。可是同樣是少失怙恃,家境貧寒的賈瑞就完全成了另外一種人,二十多歲依然沒有正經工作,在中做助教,毫無廉恥地巴結有錢的學生不算,還要勒索小學生,調戲族中嫂子,他祖父賈代儒管教他不謂不嚴,他怎麼就成了這樣一種人呢?這種寒門敗子在現在社會也多的是,分析賈瑞的例子,對理解當下是有現實意義的。

賈瑞

寒門敗子賈瑞的養成,少失父母是不是賈瑞變成敗子的理由?

提起賈瑞的變壞,有人覺得是他從小死了爹孃,沒有父母在身邊教導所致。雖然沒有爹孃在身邊教育,賈瑞還有祖父母賈代儒夫婦在身邊照顧他。

在賈瑞生病期間,賈代儒百般請人醫療治,諸如肉桂、附子、鱉甲、麥冬、玉竹等藥,喫了有幾十斤下去,捨得給孫子花錢;醫生要用人蔘,他買不起,爲了孫子的性命,他還舍下老臉來,往王夫人處來求;賈瑞死後,賈代儒夫婦哭的死去活來,這是有真感情的。他祖父母並不是對他冷漠無情,放任不管,他才學壞的。比起別的孤兒來,他的處境實在好太多了。

《紅樓夢》中史湘雲也是少失父母的,跟着叔叔嬸子過日子,叔叔嬸子對她不是很放在心上,她在史家名義上是個小姐,出門有奶媽丫鬟跟着,可是她的月錢連榮國府的丫頭都不如,在家中還要跟丫頭一樣給嬸子做針線,她的性情也沒有學壞。

柳湘蓮也是父母雙亡的,且無人照看,就一個人在社會上逛蕩,有些喫酒賭錢、眠花宿柳的不良習氣,但是性情俠義、不畏權貴,人品是不低的。

其他人,像是林黛玉、王熙鳳、妙玉這些人都是少失父母,雖然性格多多少少都有點不平,可沒有一個性格變成賈瑞那種樣子。

賈府族學

外在的環境影響是否是賈瑞變壞的理由?

生活學習的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是很大的,故而古代有孟母三遷。頭一次靠近墓地,結果孟子學會了哭喪;第二次靠近屠宰場,孟子學會了殺豬;第三次搬到了學宮旁邊,每逢祭祀,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彬彬有禮,孟母覺得這個學區房買的值,可以接觸上流社會的生活,一定大有前途,於是就在此定居了。

我們看賈瑞生活的環境是什麼?他就在賈家的義學生活啊,家就在義學後面,前店後宅,再沒有這麼近的學區房了,你再能住到什麼地方去?他爺爺還是義學校長,當世老儒,可是依然擋不住他學壞。環境影響挺重要,可是到了他這裏就不好使了。

賈代儒夫婦對孫子很上心

隔輩教育會讓人變壞麼?

賈瑞有個特殊情況叫世人詬病,就是他是由祖父賈代儒撫養成人的。因爲隔輩人年齡差太大,思想上有代溝,老一輩人無法理解小輩人的心理,在成長過程中要麼失於溺愛,要麼失於嚴厲,造成兒童心理出現偏差。這種現象在現在留守兒童中的確普遍存在,可是我們知道古代的時候,社會發展沒有那麼迅速,語言、知識更新換代沒有那麼快,現代隔代教育中“行爲、放縱、語言、憂慮、生活閉塞、文化缺失”等問題不像現在這樣突出。古代人生育時間比較早,有的父母在十幾歲就有小孩了,反而是三十歲多的祖父母,心智成熟,更適合撫養小孩。

賈代儒雖然是代字輩的,因爲不是正支,就是庶出,這種一般會比嫡子的年紀小很多。賈母孫子輩的人都有三十四歲的了,但他的孫子只有二十多歲,他自己現在還處在執教階段,沒有退休,不可能和賈母那樣七十出頭,頂多在六十歲上下,甚至不到六十,而王夫人快四十了纔有的寶玉,親孃教育也跟祖輩教育差不許多了。所以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僅僅是隔輩教育,不足以成爲一個人必然變壞的理由。

賈代儒管教的問題不大,要是不管,豈不

《紅樓夢》中的孩子多是父母不全的,一個大觀園就跟孤兒院一樣,孩子們由賈母撫養成人,也是各有各的樣子。她們的性格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跟隔輩教育的關係不大。況且性格最差的薛蟠,他性格形成期時是父母雙全的。因爲寶釵開蒙的時候,薛姨父還在,很重視寶釵的教育問題,“當日有他父親在日,酷愛此女,令其讀書寫字”,因此寶釵的個人修養就比較高,薛蟠比寶釵年紀還大,都是經過父母教導的,最後也那樣了。

還有一個賈環,那也是父母雙全的,教育成個形容猥瑣、性格頑劣的孩子。所以說,一提到隔輩教育,就與教育失敗劃等號是不客觀的。現實生活中,父母直接教育失敗的例子也很多,論數量肯定比隔輩教育失敗的還要多。教育的成功與否,跟教育者本身素質的相關性要大於因素的相關性。

聖賢書沒有斷了讀

賈瑞的自身因素纔是他墮落的主要原因

一提到教育成功與否的問題,人們往往只想到教育的施予方、影響方,這是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教育者只能調整這些因素,儘量優化教育成果。但是我們從哲學角度出發,教育是連接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兩方面的,教育者可以調整自己的教育,有時候會有令人驚奇的效果,但是其調整也是有域,不是可以無限發揮作用的,它要受制於被教育者的自身因素,在一定時間段內,這種限制作用更強。

即便是雙胞胎這種自身因素差異極小的例子,有一樣的父母,一樣的環境,受一樣的教育,依然無法保證教育的成果一致性,更不用說兄弟姐妹之間的差異,一個班級同齡人之間的差異了。這種差異例子的存在,就向我們證明了自身因素差別在教育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賈代儒是有德宿儒

賈瑞身處有利的生活學習環境,有長輩教導,而且賈代儒的學問並不低,賈政是個愛學習、有學問的人,他都放心將自己兩個兒子寶玉和賈環送到義學中學習,說明他是認可賈代儒學問的。秦鐘的父親也是官場中人,給兒子找業師是要請高明之士,他已經五十多歲了,是有判斷能力的,聽到賈家義學可以去上,自己囊中羞澀,也借了二十四兩銀子禮送去義學,他也是認可賈代儒學問的。賈瑞並沒有近朱者赤,反而學的沒有行止,他一個二十多歲的人了,自己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任?

在義學中,其他學生有的剛剛入學,不過八九歲,薛蟠這一種的也不過十七八。賈瑞都二十多歲了,有能力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了,面對比他小的學生,他是對其他人有影響力的那個人,而不是受別人影響,義學學風差,他是要負責的。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忽視了個人應該爲自己成長負責的這個要求,一味去追究教育者的責任,這種做法不符合教育的客觀規律,本身是對被教育者的脫責和溺愛,對於教育結果只能產生負面影響。

自己不學好,誰能阻擋?

賈瑞在成長的過程中,賈代儒是個年高有德之人,他爲賈瑞提供的成長環境和做人榜樣已經足夠讓賈瑞成爲一個有志青年了,但是賈瑞並沒有往好的方向發展,賈代儒應該爲此負責任麼?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句“養不教,父之過”,把教育過程中,個人責任一概取消,出了事情之後,把所有責任歸罪於父母,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學的。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可能是絕對有利的,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不利的方面,這是這個社會的真實面目。沒有任何一個家長或老師能提供一個絕對正面的成長環境,只能是相對好的,賈家義學的名聲在外,已經可以了。剩下的不可控的部分就靠個人選擇。

賈家發展到現在,人口衆多,樹大有枯枝,總有沒有出息的子弟,那也不能開除他們的宗籍,也不能剝奪他們學習的權力啊。就要在一起上學,放着好的人不交往,放着好的榜樣不學,就那麼幾個渣渣,偏愛湊一塊堆兒,相互攀比,好的習氣不學,就愛往下流裏走,你去怨誰?

原來這學中雖都是本族人丁與些親戚的子弟,俗語說的好:“一龍生九種,種種各別。”未免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下流人物在內。

都是上一樣的學,受一樣的教育,那麼小年紀的賈蘭爲什麼就不受影響?賈蘭跟賈菌的關係最好,賈菌最是淘氣不怕人的,賈蘭也沒有受影響,金榮等人因爲瑣事和茗煙打起來,誤傷了賈菌,賈菌也要跟着打,賈蘭按住賈菌:“好兄弟,不與咱們相干。”

他人教育之外,還有個自我教育

都二十多歲了,該懂事了,賈瑞還讀着聖賢書,應該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了。對於一個成年男人,以往有再多理由,都不能稱爲理由了,即便童年有缺憾,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彌補上,一心往好人裏去做,做不到,就是你的責任,跟別人沒有關係。更不能把自己不學好歸因於養大自己的祖父;歸因於在自己生病時,東跑西顛,爲自己求醫問藥的祖父;歸因於爲了救自己命拉下老臉求侄媳婦的祖父;歸因於爲自己的死哭的死去活來的祖父。

當賈瑞勒索小學生的時候,是忘了自己讀過的《千字文》:“景行維賢,克唸作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了;當他依附比他小的薛蟠,圖他的銀錢酒肉,他忘了《弟子規》裏面“損友來,益友卻”、“勿諂富,勿驕貧”了;當他見到王熙鳳時,他就忘了人倫事理、道德修爲。你說賈珍、賈璉不愛讀書,不知道理倒還罷了,賈瑞這些開蒙的書都沒有讀過?不能夠啊,這些行爲都是他自己的選擇。

王熙鳳沒有包容他的義務

王熙鳳不應該爲賈瑞之死負一點責任,她的行爲甚至可以說是正當防衛

王熙鳳第一次把他關在穿堂道里面凍了一夜,回到家,賈代儒打了他三四十板子,跪了一夜的書,他依然不悔悟,隔了兩天又去找王熙鳳。二十多歲的人了,你們還談教育方式對不對?要是你孫子這樣不學好,我倒想看看你的教育有多麼高明瞭。道理他都知道,不去做,喫豬油蒙了心了,非要自己往裏出溜,怨不得別人。

王熙鳳在處理賈瑞調戲的問題上,的確與衆不同,但是我們要看到賈瑞對王熙鳳存在的威脅。第二次賈瑞在西穿堂夾道的屋子裏等王熙鳳,只見“見黑魆的來了一個人”,賈瑞就露出他的醜惡的禽獸嘴臉來了。

賈瑞便意定是鳳姐,不管皁白,餓虎一般,等那人剛至門前,便如貓捕鼠的一般,抱住叫道:“親嫂子,等死我了!”說着,抱到屋裏炕上,就親嘴,扯褲子,滿口裏親孃親爹的亂叫起來。那人只不作聲。賈瑞扯了自己褲子,硬邦邦就將頂入。

賈薔不是個好鳥,賈瑞不招也不來

幸虧這個來的是賈薔,不是王熙鳳,否則場面真是不堪入目。儘管寧榮兩府中有幾個淫奔無恥之人,但是榮國府對於女性的貞潔還是非常看重的。第七十四回,王夫人拿着繡春囊去找王熙鳳,將一衆丫頭連平兒都摒退,淚如雨下地質問王熙鳳。按說王熙鳳是個有夫之婦,房裏有春意、避火之類,都是平常,可是王熙鳳立刻色變,又急又愧,聲淚俱下地辯白,她是極其看重名譽的。她與王夫人言談間還提到了“性命臉面”,一旦王熙鳳陷入了跟賈瑞不清不楚的中,王熙鳳的日子就過不下去了,這是要命的事啊,王熙鳳教訓教訓這個禽獸過分麼?毒辣麼?

對於賈瑞的兩次教訓是應當應分的,而且兩次都不是直接致命的,若是王熙鳳有一點不慎,攪和進醜聞中才是致命的。對於賈瑞的教訓簡直可以說是正當防衛了。

即便如此,他依然沒有吸取教訓,心中常常想着王熙鳳,自己作踐自己身體,不知保養,才落下的病。就這樣不知悔改的人,怎麼指望王熙鳳再給他人蔘,給了他人蔘喫,即便好了病,這個妄想不去除,反而叫他覺得王熙鳳對他有情了,他會繼續作下去。

人生也有兩面,看你自己選

風月寶鑑,一正一反,生死在己,正是賈瑞一生的寫照,真正讓他走上死路的就是他自己

在病重之時,他也知道要命心切,逮着藥就喫。跛足道人來化緣,說是專治冤業之症,也不知道靈驗不靈驗,他在枕頭上就磕頭,求道士救命。跛足道人也不是不救他,可等跛足道人給他風月寶鑑的時候,說了一大堆囑咐的話,尤其是“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緊,要緊!”,他不聽,只記住了“三日後吾來收取,管教你好了”,就以爲得了風月寶鑑就得了命了,其他的話統統都到爪哇國去了。

那道士嘆道:“你這病非藥可醫。我有個寶貝與你,你天天看時,此命可保矣。”說畢,從搭連中取出一面鏡子來,兩面皆可照人,鏡把上面鏨着“風月寶鑑”四字,遞與賈瑞道:“這物出自太虛玄境空靈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專治邪思妄動之症,有濟世保生之功;所以帶他到世上,單與那些聰明俊傑,風雅王孫等看照。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緊,要緊!三日後吾來收取,管教你好了。”說畢,揚長而去,衆人苦留不住。

賈瑞拿到風月寶鑑之後,對跛足道士也不叫菩薩了,那些囑咐也不聽了,專照正面。一反一正只在一念之間,也象徵了賈瑞一生所遇到的人、事、環境,有讓他成材的條件,也有讓他墮落的因素,他不是沒有機會學好,他也不是沒有條件學好,一切都在他的選擇。

自己不學好,神仙救不了

在臨死前,他依然有條件選擇好好做人還是墮落地獄,這比他人到末了悔之不及要強多了,可是他依然決然地選擇墮落下去,還不止一次照了風月寶鑑的正面。這樣的人你怎麼救他?跛足道人這是個有的,度化得了甄士隱、度化得了柳湘蓮,尚且在賈瑞處失敗了,你讓賈代儒這個凡夫俗子承擔賈瑞不成人的責任,這未免太苛刻了。

賈瑞之死,純粹是他自己找的,怨不得外在因素,一個成年人應該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如今我們的社會給個人發展提供了很多便利,儘管還有有些地方不能盡如人意,但是擋不住一個人學好,要是肯上進,就一定有機會。只有這樣解釋,才足以爲世人一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