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好老師與好學生

有句話叫,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用在郭威和趙匡胤身上實在是在合適不過了,郭威和趙匡胤那絕對是天造地設的好師徒。

師父教的好,徒弟那更是照貓畫虎做的好,郭威與趙匡胤的關係,更像是現在的師徒關係,一個班裏幾十個學生,都在認真的聽老師講課,而趙匡胤是聽課最認真,也是後來最有出息的那個。

做了郭威親兵的趙匡胤有幸親眼目睹了郭威是如何平叛的,打仗是人類所有學問中最高深的,也是最危險最難學的,而趙匡胤的第一個老師就是那個時代最頂級的將軍,這樣的學習環境的確是當時最好的。

但這並不能成爲趙匡胤成功的充分條件,因爲當時這樣的學生很多,而且趙匡胤說到底,只是一個兵,郭威壓力大,任務重,祕密多,根本沒有時間單獨教趙匡胤。

現在學校的學習系統,本質上是反人性的,但這也是人類知識儲備的必然結果,是沒有辦法的事,最符合人類天性的學習方式,其實就是原始的教學,要學會一樣東西,看着老師怎麼做,你照着做就行了。

這個認識可不是現在才形成的,古人其實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但是也並沒有好的解決方案,所有才有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樣的感慨。

親身經歷與從書本上看到這完全是兩種感受,儘管他們說的是同一件事,但對於個人而言,其影響力卻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前面講郭威的時候,已經把趙匡胤遇到郭威之後平叛的事情講過了,這裏就不再多少,作爲親兵趙匡胤也許學到了不少,如何打仗的學問,但對趙匡胤影響最深的,卻是他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這件事就是郭威的“黃袍加身”,這個是郭威版本,準確的應該叫黃旗加身,趙匡胤才叫黃袍加身,因爲黃袍這東西,除了你想隨時被人舉報被殺頭之外,沒人敢隨時帶在身上。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在瀚海的中國歷史中,有兩件非常著名的事件,原本都是郭威的原版,但是在中華大地上,卻是翻版更廣爲人知。

第一件就是著名的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事件,這個故事的原版就是郭威,那個著名的,要十斤瘦肉不要一點肥的,要十斤肥的不能有一點瘦的,原版就是郭威挑釁一個惡霸屠夫說的話,被施耐庵先生寫進了《水滸傳》,從此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極廣,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原版其實是郭威。

第二件事也同樣有名,那就是黃袍加身做皇帝,提起這件事,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但這個故事的原版依舊是郭威,趙匡胤抄了作業,而且抄的十分露骨。

公元95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作爲郭威親兵的趙匡胤在,親眼目睹了,郭威從一名將軍到皇帝的過程,是親眼目睹而並非參與,因爲當時他當時完全沒有資格,只有23歲的趙匡胤只不過是個生瓜蛋子。

但親眼目睹的威力有多大,我們其實也都知道,因爲歷史書上同樣寫過,那就是項羽和劉邦,他們都親眼目睹了秦始皇的風采,一個說大丈夫當如此才叫威風,一個說我要取代他坐上那個位置,可見親眼經歷一件事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08)謊言爲什麼會被人相信

公元95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郭威被手底下將要譁變的士兵,擁簇着做了“皇帝”,有人扯下一個黃旗,給郭威穿上,勉強算是黃袍加身。

到第二年年初,在履行了一系列手續和登基儀式之後,郭威正式終結了中國最短命的王朝後漢,因爲它只存在了三年。

但整整十年後,這一幕又重新上演,只不過這一次的主角,變成了當年的那個生瓜蛋子,同時這件事也成了中國歷史的著名事件,黃袍加身。

在缺乏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很多事我們真的只能相信書上說的故事,因爲你的確沒有相反的證據證明,但趙匡胤陳橋兵變這件事,我要是相信了趙匡胤事先不知情的鬼話,那乾脆以後都不要讀書了。

我先簡單說一個這兩次黃袍加身有趣的變化,但我更爲關注的其實,是這個事件背後的東西,謊言爲什麼會有人相信。

後漢第二任皇帝劉承佑殺了郭威和柴榮的全家,作爲後漢軍隊第一人的郭威,其實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了,他知道自己必須反,只不過是在等一個合適的機會和方式。

造反這種事常有,但把主要精銳部隊帶出國都來個黃袍加身,這個還是第一次,當大軍走到澶州的時候,士兵們真的有點受不了了,他們必須要爲自己做打算。

因爲就在前段時間,他們攻破了開封城,大肆劫掠,他們每個人的頭上其實都懸着一把利劍,就等着新皇帝繼位,這把劍就會手起刀落,收拾這裏面的許多人。

五代時期,甚至是從晚唐開始,中國就進入了藩鎮割據時代,但這是個籠統的說法,更準確的說法是,從晚唐開始軍隊就不受中央朝廷的控制,更嚴重的是,軍隊其實也不大受統帥的控制。

晚唐時期的藩鎮,很多節度使並非完全就是十惡不赦那種,他們中有些人還是很有家國情懷的,但藩鎮最大的問題並不在帥,而在兵。

就拿晚唐最讓朝廷頭疼的河朔三鎮來舉例,很多人都知道藩鎮不受中央控制的祕密是,擁有完全的司法行政和財權,這樣的藩鎮就是獨立王國。

錢,這種東西,的確是好東西,但前提是你得有,而且還要很多,你要是沒有,錢可能就會要了你的命,晚唐時期藩鎮最強的軍隊就是靠錢撐着,藩帥爲了保持對軍隊的絕對控制,那也是鉚足了勁給士兵發錢。

但時間長了,表面上士兵是忠於藩帥,藩帥甚至還能世襲,但實際上士兵是忠於錢,誰發錢跟誰幹,你哪個藩帥敢動我的錢或者是利益,我就敢要你的命。

著名河朔三鎮之一的魏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士兵們覺得錢少了,要反叛中央,節度使田布本不願反叛,結果被本鎮士兵逼得飲劍自盡。

這種事情在藩鎮時代經常發生,只要是士兵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換掉藩帥那是常有的事情,這也是藩鎮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的一個重要原因,亂自下做。

中國人都講究擒賊先擒王,你這霍亂的根源,是最下層的士兵,你總不能把每個人都殺了吧,藩鎮問題,在趙匡胤出現之前,簡直就是中華大地的死結,根本解不開。

(09)郭威稱帝

說藩鎮的士兵,主要是要交代一下背景,郭威的黃袍加身,多半是半推半就的結果,因爲當時的背景下,士兵真的是有可能殺了主帥的,這與我們後世想象的完全不一樣,這一切都得歸功於趙匡胤,當然了這都是後話。

郭威屬於半推半就做了皇帝,趙匡胤則純粹是精心策劃,郭威領兵出征,起碼是走到了州,也就是今天的濮陽,起碼離開封是有點距離的,這也是後來北宋和遼國達成澶淵之盟的地方。

可是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陳橋驛這個地方距離開封東北只有二十公里,這對於行軍來說,簡直跟沒出發差不多,趙匡胤的確是有點心急了。

更重要的一個細節是,郭威好歹也是黃旗加身,前面說了,帶着黃袍那你就視同謀反,隨時會被滅九族,所以郭威兵變是真的沒有準備的那麼充分,弄個黃旗充個數。

趙匡胤則乾脆就是黃袍,這要是事前沒有準備,實在是說不過去,你說你不知情,鬼都不會信,但是有人信, 這就是當時的人很多都信,趙匡胤是被迫當皇帝的。

古今思想的流變非常有趣,古人堅信不疑的東西,我們現代人根本不會信,這並不說明我們比古人聰明,而是時代背景不一樣了。

前面說了,殘唐五代時期,大多數都是亂自下做,混混亂往往是從下面開始的,所以趙匡胤才能用這樣的謊言讓人相信自己是被迫的。

人們願意去相信一件事,說明在普通人的心裏,這件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實兵變當皇帝這件事,無論是郭威還是趙匡胤動機根本不重要。

皇帝跟走馬燈一樣的換,你搶了別人的江山就是搶了,把理由說的好聽一點,與這件事根本沒有絲毫的動搖,百姓只希望能過上好日子,至於誰當皇帝,對他們來說,真的不重要。

951年,郭威正式登基稱帝,從趙匡胤跟着郭威開始,到柴榮當上皇帝,這期間,趙匡胤都屬於蟄伏和學習期,讓他嶄露頭角的,是下一節要說到的,高平之戰。

柴榮的成名之戰,更是趙匡胤的成名一戰,這一戰誕生了大帝柴榮,同時也誕生了第一名將趙匡胤的晉級之路。

五代嚴格來說,從後周開始已經開始朝着好的方向發展了,儘管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但畢竟已經開始走向正軌了。

可惜,郭威只做了3年的皇帝,有人把這個叫做天命,包括柴榮也是,但我從這裏卻發現一點不一樣的東西,這個就是年齡的祕密,發現了這個祕密,順藤摸瓜可以解釋很多事情。

這個祕密先放一放,眼下郭威死了,柴榮繼位,趙匡胤輝煌的名將之路馬上就要展開了,開國皇帝都有精彩的戰鬥,趙匡胤也不例外。

做了皇帝就發福,趙匡胤的畫像都是大胖子,趁着他還沒做皇帝,一定要好好看一看他做皇帝之前究竟是個怎樣的武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