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趙匡胤的班底

柴榮又一次御駕親征,在柴榮的生命裏,你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這個五代第一明君,時刻都在燃燒着自己,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照亮這黑暗的五代。

作爲皇帝陛下最信任的新星,趙匡胤自然也會跟着皇帝陛下一起南下,擺在他們面前的是著名的壽州城。

原本很危機的戰爭態勢,在派出了李重進加入之後,又來了一次180°大轉彎,跟李谷相比,李重進簡直就是不要命的瘋子。

李重進是郭威的親外甥,有着濃厚的五代時期藩鎮割據的習氣,打起仗來非常兇狠,在幾年之後,他將成爲趙匡胤的主要敵人,但是現在他擊退了援軍。

等柴榮到正月二十二日達到的時候,已經可以順利抵達壽州城下,望着近在咫尺的城池,皇帝陛下沉默了很久,終於用最堅定的覺醒,下達了攻城的命令。

柴榮下令,用最快的速度徵調宋州、亳州、陳州、徐州、宿州、許州、蔡州等地壯丁數十萬人,從即日起晝夜不停地強攻壽州,所有人全力以赴,城不破,人不停。

柴榮的性格就是這樣,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也從來沒有畏懼過任何困難,在他的帶領下,後周軍隊士氣高漲,所有人都鉚足了勁,一定要拿下眼前這座城池。

但很快劉仁瞻給後周上了一課,名城之所以是名城,除了城高糧多之外,最重要的是還有名將,此戰之前,也許劉仁瞻寂寂無名,但此戰之後,劉仁瞻的名字,將會成爲後周軍隊的噩夢。

就如此強度的進攻,在足足攻打了一個月之後,就是近在咫尺的壽州城,依然是巋然不動,柴榮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這簡直就是對他赤裸裸的挑釁。

於是他決定暫停進攻,換一種方式攻城,他命令以方舟竹筏載炮,從(今安徽壽縣北淝河)上向城裏發射石彈。爲了激勵士氣,柴榮親自搬運一塊大石到前線(想象一下吧,古代的拋石器能有多遠的射程,這時的柴榮離壽州城有多近),他身邊的所有隨從官員也都全部出動,加入運送石料的隊伍中。一時間,我們可以想象,壽州城裏變成了什麼模樣。

但就是這樣,壽州城依然紋絲不動,如此近的距離,如此多的攻城士兵和農夫,居然都拿這個城池沒有辦法,這種狀況,同時也激怒了後周的很多將士。

比如說趙匡胤,他這次就拋棄了什麼戰法策略,直接帶人衝下護城河,朝着城門就殺了過去,但很顯然劉仁瞻並不想給趙匡胤任何機會,迎接他們的是一排密集的箭雨。

而且這還不是普通的箭,史書接在箭粗如椽,特製的箭就是要在這種近戰中發揮巨大的威力,如果不是有一個叫做張瓊的年輕人,關鍵時刻趴在趙匡胤是身上,替趙匡胤擋了一箭,可能我們知道的歷史都要改寫了。

這件小事,在千千萬萬死去的士兵面前,在規模宏大的一次次征伐之中,也許顯得微不足道,但是這件事對於趙匡胤卻以及對以後的歷史都非常重要。

因爲這件事很充分地表明,趙匡胤已經有了自己的私人親信,而且個人魅力逐漸顯現,當有一個人人願意爲你去死的時候,你背後一定站着一大羣最忠實的擁護者。

趙匡胤在短短時間內,就能培養出自己的圈子和嫡系,這跟趙匡胤的個人魅力非常有關係,正是趙匡胤的這種個人特質,最終奠定了宋朝的性格,甚至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種特質就是宋朝邏輯的起點。

(17)天生名將

當時的戰場上,趙匡胤沒想那麼多,大難不死的他,絕對沒有被嚇到,很快就有了新任務,因爲壽州城已經被圍了一百多天,周圍後周的軍隊也開始越來越多,只有把四州的罈罈罐罐都打破,這樣才能斷了後唐人和壽州人的念想,這個任務就交給了趙匡胤。

儘管有柴榮威名的加持,但打仗打的永遠都是實力,柴榮御駕親征帶走了後周的主要精銳,他們的目標是攻城,能分給趙匡胤的兵並不多。

柴榮只給了趙匡胤5千人馬,目標是擊潰壽州城以北後唐的軍隊,趙匡胤二話不說,領兵出發完全沒有考慮對方的人馬是自己的四倍,而且有各種各樣堅固的城寨和水軍的配合。

而且劉仁瞻已經充分證明了,後唐軍隊絕不是泥塑的紙做的,他們同樣是可怕的敵人,當趙匡胤的人馬殺到城寨門口的時候,後唐軍隊突然殺了出來。

看着眼前的一百多人馬,後唐的軍隊實在沒有理由退縮,壽州龜縮那是沒有辦法,這次你們到了這裏,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後面的結果就是,趙匡胤只用了少量的騎兵,就帶着一萬多人兜圈子,很明顯趙匡胤布好了袋子就等着他們鑽。

趙匡胤的埋伏就在渦口,儘管只有五千人,但是知道自己中了埋伏之後,士兵往往會頭皮發麻士氣低落,趙匡胤這次徹底擊潰追擊中的南唐大軍,陣斬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立即乘勢反攻,由原路殺回塗山,搗毀南唐淮河岸邊的陸寨,以步兵奪得南唐五十餘艘戰艦。

誘敵深入, 佯裝撤退,這從來都不是什麼高深的戰法,但越是簡單的計謀,要想成功就越需要設計者的精心策劃和準備,這次後周人開始記住了趙匡胤的狡詐,但很快趙匡胤的另一種特徵也會被後唐軍隊記住。

柴榮看到了趙匡胤用兵的能力,本該好好誇獎一番,但那不是柴榮的性格,他立馬給了趙匡胤另一個命令,立刻帶領這五千人馬,接觸東邊的威脅,滁州。

後周衆將聽到這個命令,都有點呆住了,僅憑5千人馬,想拿下滁州,柴榮可能真的是眼紅了,但事實證明,在柴榮眼裏,趙匡胤已經是能夠獨當一面創造奇蹟的後周大將了。

得益於偉大的義務教育,滁州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非常出名,就因爲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就算你現在已經記不住全文了,那你肯定還還記得第一句,環滁皆山也。

這句話當做是範文或者旅遊指南,那都是非常好的,可這是打仗尤其是攻城,四面都是山,你可想而這滁州是個什麼易守難攻的地方了。

尤其是滁州的門戶是兩座山,滁山和石駝山,山勢險峻兩山之間夾口處設一關卡,這就是清流關,清流關之後纔是壽州城。

很顯然要拿下滁州,就要先拿下這清流關,而守關的是南唐的名將,妖鳳和皇甫暉,尤其是這個皇甫暉,他可是個有故事的人。

五代戰亂多,同時也催生了一批名臣名將,在各種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才逐漸一步步成就了名將的威名,皇甫暉當年可是駐守幽雲十六州的將領,專門和契丹人死磕的硬核將軍。

因爲看不慣石敬認賊作父割讓十六州的行爲,於是就投奔了南唐,這樣有氣節的將軍,碰到趙匡胤只能說是可惜了,沒辦法打仗就是這麼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皇甫暉腦子很清醒,儘管他兵力雄厚,要知道他們的兵力足足有十萬,而且又有清流關這樣的天險,但名將都是從殘酷的戰場上走過來的。

趙匡胤誘敵深入,清除北邊陣地的事,後周的將領們都已經知道了,這次皇甫暉下定了決心,無論趙匡胤耍什麼花招,自己絕對不會出戰,守住關卡就是勝利,道理簡單而又直白。

(18)明君遇明相

皇甫暉想的沒有錯,趙匡胤就帶着他這區區5千人馬,在清流關前面晃悠,而且他還找來了一件非常亮眼的衣服,在後唐軍隊前面招搖,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趙匡胤。

守關的看到趙匡胤這樣,心裏更加疑惑了,誰知道這背後有詐沒有呢,儘管有人想下去教訓一下趙匡胤,但都被皇甫暉攔下了,作爲老將他知道此刻堅忍不動,纔是最正確的選擇。

這是“平靜”的一天,就在趙匡義的招搖和皇甫暉的隱忍中度過了,對於後唐來說,多一天對自己都是一種勝利,但很可惜就是這一天趙匡胤都沒給皇甫暉。

就在天還沒有大亮的時候,這纔是人意志最薄弱的時候,半夜的守備一般都會瞪大了眼睛,但是到了天微微亮的時候,所有人都放鬆了警惕,大部分人都在夢裏。

後周軍隊突然殺到,南唐的軍隊一下子慌了,人在完全被打懵的情況下,其實是來不及思考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逃跑,因爲他們還有滁州城。

這一晚,趙匡胤帶領自己的5千人,在初春的深山,渡了西澗,在天亮之前繞過了清流關的正面到了他們的背後,來了一次突然襲擊。

這次沒有什麼戰術,就是簡單地逃跑與追擊,後周軍隊窮追不捨,當後唐軍隊一路逃回滁州城的時候,皇甫暉乾脆燒了護城河的吊橋,這反應完全是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切給嚇懵了。

當然不能因爲趙匡胤後來的豐功偉業就說他的對手壞話,這時候皇甫暉做的還都算正常,畢竟燒了吊橋守住城池,也並不沒有什麼錯。

只可惜作爲軍人,尤其是硬核硬抗的軍人,皇甫暉緩過神來立馬明白了,這裏面是怎麼回事,趙匡義的 人馬並不多,而且一夜奔襲之後,必定人困馬乏,體力早已不支。

想到這裏的皇甫暉,立馬展現了他作爲將軍的反應,看你們追了這麼久,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出來迎接你們怎麼樣。

就這樣城門大開,衝出來的皇甫暉直到此時,也認爲自己沒有做錯什麼,也許他真的沒有錯,錯的只是他的對手是趙匡胤。

猛將手下無弱兵,戰鬥一定是激烈且精彩的,但書上只寫了一筆,但已足夠傳神:

太祖擁馬項直入,手刃暉中腦,並姚鳳禽之。

亂世之中,任何的功勞都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人們崇拜強者,戰場上更是如此,趙匡胤用實力再次證明了自己的江山,絕不是那麼輕而易舉,欺負孤兒寡母得來的,沒有前期的勇猛直前,哪有後面的一切故事。

攻下滁州的趙匡胤第一角色有了轉變,從單純的士兵將軍,變成了滁州城的臨時總管,打仗是好手的人,管理城市不一定能行。

柴榮體諒到趙匡胤的不容易,於是給他了個幕僚過來,及時得把趙匡胤從雞毛蒜皮的事情中解放出來,這個人名叫趙普,是個只比趙匡胤大一點點的書生,當時只道是平常,從此趙普的名字開始頻繁出現在老趙家的印象中。

趙普和老趙家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他們的故事我們先放一放,戰場上瞬息萬變,剛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後周遇到麻煩了,柴榮需要趙匡胤去救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