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承擔着國家安全的使命;科學家,承擔着振興國家的使命;宇航員,承擔着發展航天事業的使命。每一個行業,都有着不同的使命,或大或小,或淺或重。

古人有言:"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古人蔘軍,和妻子,和家人離別,一去就是十幾年。況且那個時候交通還不發達,沒有互聯網,只能靠着書信聯繫。多少女子,曾站在閣樓,期盼那遠方人寄來的書信;又有多少兒女,在成長中期盼着自己父親的平安歸來。漸漸長大後,卻認不出蒼老了的父親。

事業和家庭,很難兩全。而對於那些爲國做貢獻的人,更是如此。作爲航天英雄的妻子張玉梅,當初和他走到一起的時候,她就知道,自己和他沒有辦法像普通家庭那樣,有個平靜安穩的生活。然而,她還是選擇了他,義無反顧。

所有的歲月靜好,不過是都是有人在爲你負重前行。國泰民安的背後,是許多英雄承擔着的巨大的風險。神聖之所以神聖,是因爲未知的危險,卻依舊還是爲此前進。

作爲一名航天英雄,楊利偉的事蹟早已經是被寫進了課本。因此多少小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寫下長大後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爲什麼想要當宇航員,小孩給出的答案都是很質樸的。因爲好玩,因爲新奇,因爲想要探索宇宙。

而對於張玉梅來說,有着一個當宇航員的丈夫,是一件讓她很擔心的事情。每次起飛其實都會有着未知的危險因子,因此楊利偉每次起飛的時候,張玉梅的心都是提到了嗓子眼。

她明白,不小心,可能就是生離死別。但是即使這樣,她依舊還是十分支持丈夫的事業,因爲她也明白,丈夫這是在國家做貢獻。

楊利偉身邊的戰友對他的評價大都是愛鑽研,肯奉獻。經過層層選撥,他成爲了衆多宇航員的一名。他表示說道:

"學習遠比大學時嚴得多,而訓練強度也比當飛行員時高得多"。

張玉梅在懷孕後,便無法再陪伴楊利偉的身邊,辭職回家照顧家庭和孩子。

爲了能夠讓丈夫安心訓練,張玉梅什麼事情都儘量自己解決,不去麻煩丈夫。就連他的2歲的女兒去世的消息,都是楊利偉最後才知道的。

2歲女兒患上了重病,張玉梅原本並不想要告訴丈夫的。但是看着女兒一天不如一天,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的時候,她纔打電話告訴了楊利偉。

然而即使這樣,楊利偉依舊無法回來看望女兒最後一眼。他有着工作在身,所承擔的使命不允許他說放下就放下。他只好把這份悲傷,深深的藏在了心裏,每當夜深人靜,慢慢的浮上心頭,一種莫名的難受感覺噴湧而出。

作爲一名父親,他爲此深深的感到自責。楊利偉可以說是舍小家,顧大家。03年人們的歡呼,讓楊利偉這個名字聲名遠揚,從國內到國外,都有着關於他的新聞報道。尤其對於中國來說,具有着里程碑意義。

在這衆多榮耀的背後,只有他自己知道,這背後付出了多少。瀕死26秒返航的背後,是他每次冒着危險的高強度訓練,是他妻子的辭職以及默默的付出,是他女兒的去世,他未能見到女兒最後一眼。

人們只看到了他的榮譽,卻不曾想他在背後付出了多少。這並非是一般人所能夠做到,英雄的光環的背後,其實都是犧牲的汗水。

而在衆多的榮譽面前,楊利偉的淡泊名利也着實令人敬佩。他沒有被名利迷惑雙眼。在完成了自己了使命之後,他選擇把自己更多的時間放到對家人的陪伴上,來彌補之前的遺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