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一種“定律”正在被廣泛運用,叫做“二八定律”。不管是劃分人羣還是分析事物,又或者說各種培訓之類的課程,這個“二八定律”永遠是可以隨意套用上去的。

比如一說到“成功”,成功學大師就會告訴你這世界上成功者和失敗者的數量是二比八的比率。

在近現代藝術界其實也存在這樣的“二八定律”——藝術界百分之八十的光輝被兩個人佔據了,儘管翻開近現代藝術史會發現,雖然名家琳琅滿目,但加起來也不如齊白石張大千兩人的光環耀眼,彷彿近現代藝術史這一頁只屬於他們兩個。

齊白石

當然,除開齊張二人之外,甚至還會有很多藝術水準並不亞於他們的人,但可惜的是,那個時代百分之八十的藝術家只能擠在剩下百分之二十的篇幅之內,畢竟,唯有他們兩位大師是連路邊擺燒烤的大媽也能叫得出名字的人。

因此,人們總覺得齊白石與張大千就是一對爭鋒的王者,往往會拿二位大師作比較。在某個藝術社區就曾經熱議過這樣一個話題:論人生高度,齊白石比張大千如何?這兩個佔據了近現代藝術史百分之八十光輝的大師,誰更有高度呢?

張大千

顯而易見,這樣的問題絕對能引發超級熱烈的討論,這兩位畫壇大師各自都有無數的粉絲,有多少說齊白石高度更高的,就有多少認爲張大千會更高一些的。

要評價兩位藝術大師的人生高度,無外乎就得從藝術和人格幾個方面來探討,而這些評價都需要基於他們的人生故事。

不管是說齊白石的高度更高、還是張大千的高度更高,總結起來,支撐對應觀點的故事無外乎集中於三個,咱們就來看看這三件事是否能說明一切。

張大千藝術

這第一件事說的是齊張二人有據可考的一次“交集”,當時張大千在京城辦展,展前他自然要拜訪京城各路名家一圈,齊白石作爲老前輩自然也在其列。

不過,以張大千的名聲,京城名家也都無不倒履相迎。

但當張大千叩響齊府大門時,卻很尷尬地拒之門外,守門人隔着門縫告訴張大千:齊老不在,您回去吧!

其實,齊白石是在家的,他明知道張大千要來拜訪,卻故意不開門,讓張大千丟了回面子,事後還說這是因爲自己看不慣張大千造假畫的“前科”。

齊白石

這個故事,同時被齊張的支持者引用,支持齊白石的認爲,這是齊白石高風亮節的體現,不屑於造假圖利的行徑;

而支持張大千的則認爲,這恰恰反映出了齊白石心胸狹窄的小格局,張大千出於尊重來拜訪他卻故意損人面子,是小人行徑,即便如此張大千也只是一笑了之從不以此來怪罪齊白石,所以齊白石從格局上就輸了張大千一大截。

第二件事,說的是齊張二人在四九年各自的選擇,當年,齊白石留在了京城,而張大千卻隨蔣氏撤離,此後再也沒有迴歸。

齊白石繪畫

兩人不同的選擇,雖然對他們的藝術成就本身影響不大,卻因爲時代的關係,讓兩人隨後的聲譽和地位有了距離。

齊白石留了下來,被認爲是正義的選擇,張大千離開了,被認爲是錯誤的選擇,兩種不同的選擇被上升到愛不愛國的高度。

但支持張大千的粉絲認爲,張大千在當時的處境下容不得自己選擇,其次,他的離開也並不代表他就做錯了,如果留下來有可能反而不會有他後面幾十年精彩的藝術發展空間。

張大千會晤畢加索

第三件事是張大千拜訪畢加索時發生的,當時畢加索見到張大千之後並沒有客套地稱讚對方,而是一個勁地誇讚齊白石,張大千愣過之後笑呵呵地附和說齊白石是中國了不起的大畫家。

齊白石的粉絲覺得,既然連畢加索這樣的世界大師都當着張大千的面盛讚齊白石,就說明齊白石的高度在世界大師心中遠比張大千要高。

而張大千的粉絲卻覺得,即便是齊白石曾經讓張大千難堪過,張大千也保持着大度的風範,沒有說過半句齊白石不好的話,說明張大千的人格魅力和心胸比齊白石要更大一些。

張大千繪畫

論人生高度,發生在齊白石張大千身上的這三件事真的能說明一切嗎?恐怕未必,就像自古以來我們的先賢就把一切劃分爲“陰陽”兩面一樣,同樣的故事,總是能從兩個面看到不一樣的結論,不管齊白石和張大千誰更有人生高度,他們留下來的藝術成就都已經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