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國內又有人拍攝到有轟炸機掛載神祕的大型彈道導彈降落機場,引發全世界的關注。那麼空中發射彈道導彈有什麼優勢?空中發射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聯合,又會帶來哪些1+1大於2的效果呢?

事情的起因是有人在機場附近看到大型轟炸機降落,大型軍用飛機低空通場的強烈震撼感和壓迫感,肯定讓人終身難忘。因此拍攝者就像網紅打卡一樣掏出了手機攝像,還發布到了網絡上。不過這位拍攝者肯定沒有意識到,這架轟炸機下面掛載的彈道導彈,纔是讓世界震驚的大殺器。

這段視頻公佈後,不但國內軍迷很感興趣,而且還引發了國外軍事觀察網站的關注。因爲這種轟炸機的外形尺寸是已知的,因此從相關比例上,就能推測其掛載彈道導彈長度大約爲10米,而彈頭呈楔形,而且還有小翼等機動控制舵面。

事實上,畫面中出現的帶有受油端口的轟炸機已經在閱兵式上曝光。當時這種飛機機腹下面出現的兩個大掛點,就被認爲可以投擲大型無人偵察機和彈道導彈。而這次真實視頻出現,更是證明了當初的猜測。不過彈頭的形狀還不清晰,國外有網站認爲這就是DF-17導彈使用的高超音速彈頭,但有人認爲只是普通的機動式再入精確打擊彈頭。

空射彈道導彈的優勢,是極爲突出的。首先是減少了導彈主動段飛行燃料消耗。因此對比陸基和海基發射的彈道導彈,在導彈彈體大小相同的情況下,空射彈道導彈能夠攜帶更多燃料和更大當量戰鬥部。第二是縮短了主動段發動機工作的時間,從而減少了導彈被預警衛星跟蹤和識別的時間。第三是飛機這個平臺的機動能力強,不容易被摧毀,而且空中發射還能利用對方預警雷達的盲區。

正是由於這些優點,事實上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已經開發出了空射彈道導彈技術。20 世紀 50 年代末,美國研製了AGM-48空射彈道導彈,由 B52 轟炸機攜帶 4 枚,安裝核戰鬥部,執行空中核打擊任務。1974 年,美國空軍在 C-5A 軍用運輸機上以拋投方式試射民兵-1 洲際導彈。2003年美國又啓動“全球快遞抵達”空射彈道導彈的研製,還在2009年用C-17運輸機進行了試驗。此外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也出現了我國的小型空射運載火箭的模型。

不過現在來看,實際現在真正裝備的空射彈道導彈屈指可數。這是因爲空射彈道導彈在諸多優點之外。同樣有巨大的限制和難度。第一是諸元計算複雜,精度難保證。導彈諸元計算是指彈道導彈發射前,根據實際發射條件和武器系統狀態計算出一條由發射點到目標點的理論彈道,這是導彈精確命中目標的基礎。陸地發射彈道導彈諸元精度可以很高,但是在空中,載機位置、平臺姿態瞬息萬變,在這種情況下滿足導彈諸元精度要求,這是空射彈道導彈技術公認的難點。美國當初在70年代,想搞MX洲際導彈的空射版,最後發現不但投資昂貴,而且精度反而下降,最後只得下馬。

第二就是投放過程操控難度大。因爲無論是內置還是外置空射彈道導彈,在發射後載機重心會發生巨大變化,有可能失控,而導彈也要調整姿態,迅速進入準確彈道。這可不是空中發射火箭彈那麼簡單,而是關鍵性技術。第三就是需要有大飛機平臺,無論是內置還是外置空射彈道導彈,至少是中型轟炸機以上級別或者是戰略運輸機,普通的戰術戰鬥機,很難玩這個。不具備大飛機研製能力,光進口國外大飛機,也玩不了。

因此從這些難度來看,也就剩下了中美俄三個玩家。而這三家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更貼近實戰的外置掛載發射方式,但各有不同。中美使用轟炸機掛載,而俄羅斯使用米格-31這樣的戰術戰鬥機;中俄只能掛載1枚,而美國能掛載2-4枚;美俄導彈相對尺寸較小爲6-7米長度,而中方最大,至少達到10米。這都是3國依據自身不同情況和戰場需要選擇不同技術路徑的結果。

而這些空射彈道導彈是否是高超音速武器,關鍵還是要看是否使用高超音速滑翔彈頭,因爲傳統彈道導彈都能把彈頭加速到5馬赫以上,而今天的高超音速武器之所以異軍突起,是因爲採用了楔形乘波體等特殊外形,能夠通過滑翔實現高機動、超遠距離和超高音速攻擊。有意思的是,現在國內看到的空射導彈還不清晰,是否就是DF-17的外形,還不確定。而美俄導彈彈頭隱藏在頭罩中,無從判斷。現在外界很多人都猜測,美俄使用的是傳統彈頭,而並不是高超音速彈頭。

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將高超音速武器和空射彈道導彈結合,意味着他肯定突破了相關技術困難,而使得空射彈道導彈的已有優勢進一步巨大提升。如果這種武器還能精確打擊移動的水面艦艇,這簡直就是“神器”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