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後山教學點學生和2位老師合影。 文思睿 攝

中新網西寧10月28日電 題:青藏高原鄉村教學點“五十年蝶變”

作者 文思睿 祁增蓓

金秋十月,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景陽鎮後山的草木逐漸枯黃,僅有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路邊,後山教學點內朗朗讀書聲打破了山間的寂靜。

圖爲下課時間後山教學點的學生打籃球。 文思睿 攝

“Panda”“Bear”“Dog”....。.三年級的學生正在自習英語。在該教學點堅守了十餘年的教師童生旺告訴記者,每週五,景陽鎮中心學校的一名英語老師都會來爲這裏三年級的學生上英語課。其餘時間他們都是自主學習英語。

童生旺和段廣祿是該教學點唯二的兩名老師。在孩子們眼中他們是“全能老師”,語文、數學、體育、美術、思想品德、音樂....。.他們倆“承包”了除英語課外一至三年級的所有課程。

作爲土生土長的後山人,今年56歲童生旺也曾就讀於這所學校。他回憶起五十年前的小學時光感慨萬千,教室內沒有桌椅,甚至沒有取暖的爐子,寒冬天,童生旺和同學們站在土塊壘起的平臺前,邊寫字邊跺腳哈氣取暖。在土操場上奔跑後,他們本就破舊的衣服上又蒙了一層塵土,徒步幾公里上下學更是風雨無阻。

圖爲童生旺正在爲三年級學生上語文課。 文思睿 攝

過去因經濟條件等因素,許多孩子連小學都讀不完,農村山區等地輟學率極高。“現在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賺錢,家裏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他們便把孩子送到城裏的學校去接受更全面的教育,到我們教學點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少,這是個好變化,我由衷地替孩子們感到高興。”童生旺說。

2010年,爲整合優化教育資源,該學校與其他學校合併。2017年,爲解決後山地區部分村落低年級學生上學路途遙遠等問題,西寧市大通縣教育局根據周邊實際入學需求,恢復設立該教學點,並新建教學樓,開通暖氣,配備電腦等多媒體教學設施。目前該教學點僅有27名回、藏、土、漢族學生。

後山教學點的蛻變只是青海省教育優化改革的一個縮影。2020年4月21日,青海省42個貧困縣(市、區、行委)、1622個貧困村、53.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實現絕對貧困全面“清零”目標。

據《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青海省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檢查反饋意見》顯示,截至2020年4月,青海省已勸返失輟學生28208人,勸返率達到99.89%。全省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6.87%。

2013年以來,青海省面向全省義務教育學校,先後實施了“中小學標準化工程”“全面改薄”“能力提升”等系列項目,累計落實學校建設資金150億元,支持2977個學校建設項目,建設校舍面積385萬平方米。

通過連續多年的項目建設,青海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校容校貌煥然一新,辦學水平顯著提升,生均校舍建築面積由2012年的7.69平方米提高到了11.59平方米;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從639元/生提高到了1678元/生。2013年以來,青海省信息化建設累計投入近12億元,全省中小學“班班通”和網絡覆蓋率均達到98%,建成省級教育數據中心。

看着孩子們在水泥操場上愉快玩耍的身影,童生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們即將開設城鄉遠程錄播教室,引進北京四中網校優質教育資源,以後孩子們每天都可以上英語課啦!”(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