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韩国三大未解悬案,想必大部分小伙伴都有所了解。

华城连环杀人案(已解),李炯浩被诱拐事件,以及大邱青蛙少年失踪案。

热衷于现实批判的韩国电影人,先后将前两个案件改编搬上大银幕。

即驰名影坛的《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

而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深远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也在2011年完成了三部曲的终极一击。

——《孩子们》

《孩子们》

01

1991年3月26日,5名大邱少年结伴去抓火蜥蜴(后被媒体误报为青蛙),从此杳无音信。

该事件在韩国引起轩然大波,警方动用大量人力,却始终一无所获。

4年后,电视制作人姜至奂因涉嫌在节目中造假被流放至大邱。

他发现当年的少年失踪案在当地依然有着极高的关注度,于是便想借此东山再起。

与此同时,一位名叫黄祐赫的心理学教授引起了他的注意。

黄教授一直关注此案,并有着一套独特的构想。

二人一拍即合、就此联手,当年的悬案,似乎有了新的转机。

《孩子们》

正如上文所说,青蛙少年失踪案是韩国三大悬案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深远的一起。

真实事件中,失踪孩子们的父母耗费半年时间找遍了整个韩国,甚至惊动了总统。

在总统的特别指示下,警方动用包括军队在内的约32万人力、印发约两亿张传单,在卧龙山附近展开地毯式搜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

另有香烟企业在自家产品的包装上印制了失踪少年的寻人启事,同时承诺高达4200万韩元的赏金。

可即便如此,案件却依然毫无进展。

《孩子们》

直到2002年9月25日,孩子们的尸骨全部在卧龙山被发现。

经过法医鉴定,其中3个孩子的头骨上存在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可以确定为他杀。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线索不明确,想要锁定嫌疑人谈何容易,更别说抓住真凶了。

至2006年3月25日,韩国法律的15年诉讼时效到期,此案暂停追查。

时至今日,凶手依然没有落网。

著名编导徐浩峰曾在《刀与星辰》一书中说道:

一流的侦探片都是不结案的。

这句话放在影视作品里堪称名言,但放在真实案件中,却让人深感无力。

《孩子们》

了解完真实案件,我们再来看本片。

很多小伙伴诟病它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掺杂了太多编导的主观想法。

可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青蛙少年失踪案没有明确的嫌疑人,也没有作案过程,改编存在极大的难度。

编导只能搜集案发当时所有的媒体报道和警局备案记录、走访受害者家属做笔录。

然后,一切靠假设。

《孩子们》

所以关于案发当天的情况,本片并没有做过多的描述,而是从人们寻求真相的艰辛过程中逐渐拼凑出一些零星的碎片。

我们只能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山中嬉戏玩耍,最后变成一堆堆白骨和一件件腐烂的衣物。

导演采用了很多低角度的视角来拍摄孩子们在山中穿行的脚步。

正是这种局部化的表现形式,加重了全片透出的寒气,也定下了其冰冷绝望的基调。

更告诉了观众一个无奈的事实:

案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也许除了凶手,这个世界上再无人知晓。

《孩子们》

02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片的编导很聪明。

既然没有人知道案发当天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凶手是谁,那就从调查者身上大做文章。

由此编导找到了一个非常“刁钻”的角度:

你所认为的真相,真的是真相吗?

《孩子们》

你看片中黄祐赫黄教授,活脱脱的一个东方版神探夏洛克,一言一行都散发着高智商破案天才的气质。

他又是引经据典,又是逻辑推演,又是分析心理,不断指出案件中的疑点。

失踪孩子之一的朴钟浩才外出几个小时,母亲为何慌忙报警?

两个月后接到自称儿子打来的电话,母亲为何如此淡定?

录音中长达17秒的沉默又隐藏着怎样可怕的真相?

最后他得出结论——朴钟浩的父母有着重大嫌疑。

《孩子们》

而两人登门拜访之时,更多的疑点出现了。

钟浩奶奶对着儿子做出“砍掉两人头颅”的恐怖手势,究竟为何?

黄教授上个厕所,钟浩父亲为何紧张跟随并撒下弥天大谎?

一家人种种诡异的行为,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推论。

甚至直接下了结论——朴钟浩的父母一定是凶手。

然而黄教授的推论看似有理有据,实际上却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因为他为了让自己的推论成立,刻意隐瞒了许多其他方向的线索。

这也使得他在媒体的镜头下原形毕露时,宛如跳梁小丑一般。

《孩子们》

你以为的真相真的是真相吗?不一定。

每当发生类似的案件,总会有很多人化身福尔摩斯,高谈阔论自己所谓的真相。

但在高谈阔论之前也请你扪心自问,你究竟是为了伸张正义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如果是为了前者,请把线索提供给警方,如果是为了后者,那还是闭嘴吧。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了。

即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须表示自身的态度时,心理上会出现新认知与旧认知相互冲突的状况。

而为了消除不一致带来的紧张和不适,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两种自我调适的方式。

其一,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其二,以新代旧。

黄教授在出场时为学生们讲解的,就是这一理论。

可他自己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实在讽刺。

《孩子们》

还有主人公姜至奂。

多年后,孩子们深埋地下的尸骨重见天日,姜至奂闻讯赶来,也发现了新的线索。

随着证据不断指向一名屠夫,他的女儿也陷入了危险之中。

于是他只身闯入屠宰场与疑凶对峙,全片也从此刻秒变悬疑惊悚片。

从商业片的角度看,这里完全可以设置成疑凶被制服,为现实中未解的悬案画上一个英雄主义的句号。

但编导并没有这样做,反而以姜至奂鼻青脸肿的失败告终。

对方恶狠狠丢下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随后扬长而去。

那一刻,姜至奂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之中。

不是因为没能制服凶手,而是恍然发觉,自己与当年的黄教授有何区别?

没有区别,都败给了自己的一厢情愿。

《孩子们》

本片就是如此,每当案情出现一点曙光,情节就会急转直下,将我们拉回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

它没有故弄玄虚、巧立误导,试图给观众一个碾压智商的结果。

而是不动声色地将原本置身事外的观众一同拉下水。

观看过程中,有多少人对钟浩父母疑窦丛生,又有多少人对屠夫恨意满满。

在某一刻,我们都曾确信过,他们就是凶手。

如此看来,我们又与黄教授和姜至奂有何区别呢?

《孩子们》

到最后钟浩父母含泪道出自己编造的谎言是为了唤起警方关注的真相。

屠夫到底是不是凶手,也不得而知。

正如现实中的真凶,至今未落网。

夜深人静时,他看到本片又会作何感想呢?

或许只是抿嘴一笑吧。

(本文由High电影原创,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