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嗨做了一個關於中國香港恐怖片印象的調查。

有一位小夥伴的回答讓我特別有感觸:

它就像一面雙面鏡,一面映照出那個年代港片的粗陋,七葷八素、粗製濫造。

另一面映照出港片的黃金時代,那個最具創造性、幹勁十足的時代。

是啊,曾幾何時,香港恐怖片可是大哥大級別的存在。

但隨着亞洲恐怖片的沒落和港片的日漸隕落,終究還是沒能逃過銷聲匿跡的命運。

香港恐怖片真的不能打了嗎?

爲了一個答案,一衆香港恐怖片老將挺身而出,試圖在當今華語電影的環境下重現其輝煌。

——《常在你左右》

《常在你左右》

01

看這片名,港恐愛好者一定會想到一個大IP。

《陰陽路》

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意味着什麼,不言而喻。

聳人聽聞的故事,陰森詭異的音效,實力強勁的演員陣容,使得該系列從1997年到2007年拍攝了足足20部之多

簡直堪稱數量最多的恐怖電影系列。

《陰陽路》

而其中除去第一部的情懷加分,無論故事本身還是拍攝手法,第二部《我在你左右》都是當之無愧的系列最佳。

於是作爲20週年的迴歸之作,本片定下了《常在你左右》的片名。

該系列首發導演、香港恐怖電影鼻祖邱禮濤親自上陣執導。

古天樂、張智霖、林家棟、蔡卓妍、佘詩曼等一衆大咖力扛大旗。

就連配角都是羅蘭、林雪、苑瓊丹這一級別的老牌港星,簡直誠意十足。

《常在你左右》

正因如此,本片確實處處充斥着《陰陽路》久違的味道。

全片由一場詭異的車禍串連起幾個主人公,引出三個彼此獨立又相互牽連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重口味、cult風。

在殯儀館工作的賭徒志強爲了還債,經常偷取棺材裏的陪葬品。

這次他偷了車禍時跳樓自殺的女子的一對金鐲,從此厄運連連。

《常在你左右》

第二個故事驚嚇與搞笑並行。

出租車司機David因酒駕與另一輛車相撞,導致護士雨欣的未婚夫身亡。

爲了完成未婚夫生前的願望,雨欣買下一棟度假小屋做起生意。

沒想到這竟是一棟凶宅,接二連三地發生自殺事件。

《常在你左右》

第三個故事則充滿溫情。

舊書店老闆的侄女去世後,老闆總是聽着她的一張唱片流淚,於是老闆娘隨意將它送給了警員Sam的老婆阿思

誰知這唱片一到夜裏就會在唱片機上自動播放,扔掉後還會像長了腳一樣再次出現在夫婦倆面前。

《常在你左右》

標誌性的三段式結構,如同同一樂章下不同變奏的故事風格,確實是熟悉的味道。

同樣沒變的,還有《陰陽路》系列的根本:

人情味,特有的東方式人情味。

鬼看似可怖,實際卻是人們對於亡者的情感寄託,無論愛恨。

地獄看似陰森,卻也寄予着人們對於世間公允與否的道德標準,善惡有報。

邱禮濤總能精準抓住這一點,他最擅長的,也正是藉着恐怖的外殼拍出世間情感和道德準則。

志強做了損陰德的事情,法律制裁不了,其他東西卻饒不了他。

雨欣爲了完成未婚夫的遺願,不管心裏多麼害怕,也要堅持把度假小屋開下去。

至於最後Sam夫婦的故事,更是大型治癒現場。

《常在你左右》

可以說時隔20年,《陰陽路》真的沒有變,或者說邱禮濤從來就沒變過。

然而這“熟悉的配方,同樣的味道”在豆瓣上卻僅僅得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5.1分

怎麼回事呢?

別急,且往下看。

《常在你左右》

02

誠然,本片從導演到演員、從結構到風格再到立意,幾乎方方面面都保持着《陰陽路》熟悉的味道。

但,熟悉的味道只能代表情懷,並不能代表好看。

老實講,看完本片,我個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到底是個啥?

其中沒有表達、交代清楚的細節數不勝數,簡直慘不忍睹。

最開始的女人爲什麼跳樓自殺?

志強爲什麼疑神疑鬼地自殺?是被上身了還是自己想通了?

那些房客又爲什麼一個接一個地跑到雨欣的度假小屋裏自殺?是因爲有髒東西嗎?

......

《常在你左右》

不好意思,全部沒有答案,連猜都不知道應該怎麼猜。

太多的莫名其妙加上剪輯的一塌糊塗,讓人看完以後就像喉嚨裏卡了一口痰,咳不出來也咽不下去。

大IP、牛導演、強大的演員陣容,怎麼就拍出來這麼個玩意兒?

我不信邱禮濤是這樣的邱禮濤。

於是我又翻看了一遍本片當年的預告片,果然發現了端倪。

這他喵的預告片裏的幾個鏡頭正片里根本就沒有!

我看的,竟然是內地版,俗稱捱了幾刀、改了點東西的版本。

《常在你左右》

原版有很多橋段和細節與內地版截然不同,甚至直接被剪掉了。

比如Sam的車開到跳樓女那條街的橋段。

原版中,姑媽催促Sam快點開車時說了句:想要命你就快點開。

到了內地版就變成了她內急,想上廁所。

《常在你左右》

再比如志強第二次在家中遭遇靈異事件的橋段。

原版他發現金鐲出現在茶几上,大驚,緊接着看到跳樓女化成紅煙想要攻擊自己,嚇得爬窗逃走。

內地版則變成了看到茶几上的碎麪包大驚,大驚啥?

類似的橋段還有很多,小嗨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可以兩個版本一起看,找不同。

只能說邱禮濤變是沒變,卻敗給了“不能有鬼”這四個大字。

《常在你左右》

曾幾何時,香港恐怖片盡皆癲狂,爲我們帶來了數不清的童年陰影。

最擅長中西合璧、兼容幷蓄的它,在那個午夜場盛行的時代各種類型一鍋亂燉,幾乎隨便拍拍就能上映。

可也正是這樣隨便的節奏,才創造出了那麼多讓人嚇破膽的經典作品。

到了千禧年以後,心理恐怖逐漸成爲香港恐怖片的主流。

好是好,卻也漸漸失去了那種盡皆癲狂的趣味和幹勁。

也許從那時起,香港恐怖片的黃金時代就已經過去了吧。

如今連鬼都被和諧,又如何能夠走回當初的老路、重回巔峯呢?

《常在你左右》

正如《陰陽路》第一部時,古天樂揮手與生者告別。

本片的最後,他再次揮手告別。

這何嘗不是逝去的香港恐怖片與觀衆的告別?

該逝去的終究會逝去,這並不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遺忘。

如果你還記得,也跟他揮揮手吧。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