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個寄託美好向往詞彙,但只有當它與“家”與“生活”相關聯時,纔會讓人覺得更近更感觸良深。在21世紀20年代的開年,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的人類,在尋求自救與尋找突破之中挫折與機遇共生,多元化、5G、防疫、心理建設、消費觀......它們充斥着當下,同樣也影響着我們未來的生活。

衝擊與變革加之於個人之上,即是生活方式的轉變,而其最爲直觀地暴露於每一個人的私宅之上。這也是PChouse Award私宅設計大獎在2020年所關注的主題“未來居住進化”所要討論的。在今年,我們邀請到業內重量級名師作爲本屆大賽評委,共同去發現那些在實踐中尋找設計與生活、設計與未來的答案的優秀私宅作品,以此讓設計的內在價值得到更大的彰顯,爲生活確立信心與力量。

對於未來空間發展的趨向,並非只有一種可能,我們特別邀請到本屆PChouse Award私宅設計大獎評委老師們,來一同解讀他們眼中的“未來居住進化”這一主題,他們將分享自己在探索着的前瞻性設計理念,或是對於未來居住生活的創想與思辯,或是他們所看到的,我們在經歷着的住宅空間的演化,以及未來由生活方式變化影響下,新的住宅空間發展的可能。

(以姓氏筆畫排序)

王中(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 院長/教授)

未來的居住空間除了更便捷智能外,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將空間的詩意提升,這纔是屬於生活空間的更高目標,而它並不會受空間的面積所侷限,在小空間設計中,依然能感受到。

王中作品:《北京—記憶》公共藝術計劃

王中作品:五庭院之“茶園”—公共藝術作品《禪境》

方磊(壹舍設計 創始人)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即是居住的進化史,爲了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居住需求,包括功能上與精神上的需求,居住模式也一再進行着探索進化。設計師需立足前瞻眼光與創新思考方向進行設計,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走在用戶需求前端,瞭解更深層次的想法,關注市場走向與智能科技進程,以設計驅動未來居住進化,引導健康生活與時尚潮流,實現最優人居體驗。

方磊作品:上海季公館

方磊作品:重慶新華協信中心售樓處

孫建亞(亞邑設計 創始人/設計總監)

關於這一主題,始終圍繞着舒適、人性化、溫馨、安全、團聚爲主導,尤其是人性化,我們需要滿足這一前提再去升級進化我們的生活方式。現代科技幫助我們利用Wi-Fi、人工智能幫助我們高效整合家用電器產品,然而作爲設計師,我們在設計中更在意如何能夠整合或是美化藏匿這些必須存在的功能設備,並且希望未來科技融入智能化設備時,能夠更具人性化思維的判斷,或簡化複雜步驟,真正成爲無負擔的居住進化。

孫建亞作品:上海老洋房改造

孫建亞作品:虹梅21

劉榮祿(劉榮祿國際空間設計創始人;臺灣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

住宅與人的關係探索,被越來越深入地討論,無論是理想生活,還是自然與人的最佳相處模式。我所堅持的理念始終是,房屋是給人居住的,是有溫度的,需要注入情感。以此爲基礎,期望可以創造出更新的更宜居的住宅形態。未來的居住要求我們更多地去關切到在空間中的人,他們的感受和體驗。生活的改善不僅僅只是物質層面上的改善,而更多應該是在精神層面,文化層面上。所以說除了美學和功能之外,設計還需要給在空間中置入一些人文關懷,例如人體工學、光線、空間與空間的對話、交互式體驗、智能化等等。未來居住在設計的層面會越來越重視利他表達,爲健康居住環境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劉榮祿作品:卡颯明築地產私人會所《雲水間》

劉榮祿作品:杭房售展中心《城市星光璀璨》

李益中(李益中空間設計 創始人/總設計師)

安全與自由永遠是人類居住的永恆主題。未來的居住一定是用建築技術及結構形式的演進來實現空間自由劃分的更多可能,以適應不同家庭不同生命階段的居住需求,人們對住房的居住功能性需求亦將走向更加詩意更加審美化的精神需求方向。

李益中作品:重慶中海天鑽

李益中作品:渭南萬科城市會客廳

劉峯(裝置藝術家、體驗設計師;嘿黑有餡公司創始人)

在未來,人們將更清楚自己的內心所需,漸漸迴歸到生活的“日常”本質,這也是廣義美學的普及和迭代產生的結果。所有的技術和手段的進化,都基於人們消費心理及體驗的變化而變化,未來的設計肯定會更加向着“內觀”的方向發展……以前,設計的動機更多是“秀”給別人看,但現在(尤其疫情之後)人們對於居住的理解有了極大的變化,更加關注切身的內在體驗,這也急速的影響着未來的設計潮流。後疫情時代,顯性設計(材料及形式的堆砌)會趨於節制,而“看不見”的設計(聲音、體感、光線等隱性因素)則會更加被關注,並且會在設計產業的進步中快速發生着迭代和升級。

劉峯作品:無浴則缸

劉峯作品:XIANG

陳暄(十上建築 創始人;建築博士)

未來無法預測,但人的基礎需求卻從未改變,馬斯諾需求金字塔中,最高需求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我看來,未來居住在滿足基本需求的條件下,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將是未來居住的發展方向。自我價值體現在對居住個性化的追求上,極度不同的自我價值更會催生出極度個性差異,甚至是爲不同而不同的居住環境。

陳暄作品:隋建國私人美術館

陳暄作品:反褲衩陣地的家

楊煥生(YHS DESIGN設計事業 執行總監)

智能家居、健康住宅伴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影響我們的生活用習慣,如何能夠整合這些智慧、舒適的智能生活,是我們在設計中所面臨的課題。創新的驅動、科技的發展讓生活更美好,這也將是未來生活發展的方向,是設計發展的趨勢。

楊煥生作品:離憂

楊煥生作品:光蘊

青山周平(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 創始人/主持建築師)

我們可以看到家庭空間的變化諸如客廳的弱化、餐廳廚房區域核心意義的增強,同時,居住在大城市的獨居者們,更是將城市變成自己家的一部分,城市中的各種公共空間越來越具備家的功能。目前越來越多非傳統家庭關係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出現,新家族(或者擴大家族)這樣的概念出現,新家族的生活空間一種案例是最近國內外比較流行的共享社區的模式。新的生活模式未來打開新的住宅的可能性。同時,疫情讓很多人適應了遠程辦公模式,也更能接受城市與農村兩套房子的兩地生活,與傳統觀念裏的別墅不同的是,這次的新生活方式更偏向日常生活。

青山周平作品:隆福寺木木美術館

青山周平作品:和院

鄭東賢(PLAT ASIA 聯合創始人;建築師)

設計師培養自己的洞察力,發現當下存在需要改善的問題,以專業度解決問題,這正是創造未來的過程。我們應該回歸居住空間的本質,以精神恢復作爲一種導向,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空間的詩學》推薦給大家。

鄭東賢作品:海氏國際集團北京辦公室

鄭東賢作品:阿那亞槐樹林餐飲會所

趙睿(緯圖設計 創始人/設計總監)

未來的居住空間與方式有無數種可能,在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推動下,會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慾望。我們可以暢想未來,在寂靜優美的山村裏生活,同時網絡和交通又能迅速的讓你與外界連接。在當下,我關注各種出於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們,通過設計,完成他們對生活環境的願望。

趙睿作品:J+藝術生活館

趙睿作品:管宅

高志強(中設筑邦設計院副院長 AFFD設計事務所總建築師)

中國住宅經歷疫情,業主與設計師都有對家的新思考,更多的是迴歸住宅的實用性,更加註重個性化,收納,人性化。隨着科技的發展,智能化必然成爲未來住宅的主要內容,但現在的智能尚處於初級階段,集中在電器方面,以方便人們的生活爲主線。在未來,智能將是以讀取、精細化、人性化方式出現,甚至室內設計在智能的發展下是可以變化的,而非現在的場景切換。

高志強作品:淺在TEA-Z茶空間

高志強作品:微尼奧辦公空間

唐忠漢(近境製作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總監)

我認爲的未來的居住空間設計,將不滿足於機能需求,更是對空間體驗的感受和呈現。在機能滿足的過程之上,實現心理儀式的表現與轉換。

唐忠漢作品:白線

唐忠漢作品:願許之境

梁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 教授)

今年的COVID-19使居室空間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只有安全和經過消毒後的東西才被帶入家庭,而帶有污垢和威脅性的東西被移到門外,同時全民宅家、居家辦公讓家的屬性更爲多元。由此在家庭空間也誕生了一些新的區域,在門內(外)的自潔區域,餐桌上開闢出的筆記本電腦工作區域,地板上的瑜伽墊,走道牆之間的健身裝置。這次的疫情讓我看到了人們對家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期望,這些或許應該是我們考慮未來、展望科技時的基點。

梁雯作品:紅牆咖啡

梁雯作品:紅牆咖啡

潘冉(名谷設計機構 創始人)

在我的理解裏,居住空間是一個“合成藝術品”。文化環境、建築語彙、技術手法、物料結構、個人願景等等都是其重要構成因素。它們反映出人們對於生活、自由和幸福的內心聚焦的模樣。如何創造確保能夠塑造出一個行爲與精神的自由場所是設計師當下重要的課題。我們需要將思考至於關係的正中,對當下固定化的類型做重新梳理,儘量避免將居住空間限制成固定符號,借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充分發揮想象力,將真誠和信念與實踐相結合。以更開放的視野來觀察設計整體,減少段差和阻礙,滿足空間的可進化性。願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帶領居住空間步入新的境界。

潘冉作品:編號40

關於PChouse Award 私宅設計大獎

『PChouse Award私宅設計大獎』是由權威家居媒體平臺PChouse太平洋家居網主辦的中國首個聚焦私宅設計的比賽。當下消費升級和消費主力年輕化,作爲生活容器的居住空間也進入了百花齊放,加速迭代與演變的階段。

大賽以深度發掘和推選中國頂尖私宅設計精英,引領與啓發城市居住生活方式的不斷推演與迭代爲發展願景,致力於搭建優質的交流平臺,驅動居住空間設計領域前瞻設計理念和實踐價值的探尋,推動用戶對美好人居生活理念的理解與嚮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