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壹觀察 宿藝

2019年底,陳明永提出了一個觀點:“OPPO早已不只是一家手機公司”。

這在當時引發了行業與媒體的熱議與爭論:“面向新技術時代,OPPO是誰?”

時隔僅10個月之後,OPPO用首場IoT產品發佈會給出了答案:通過聚焦三大場景,構建三大圈層產品體系,OPPO IoT戰略佈局已經初步完成,並且在企業戰略、戰術打法、產品定義等方面都形成了清晰而獨特的理念。

OPPO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劉波表示:早在兩年前OPPO內部就開始思考萬物互融戰略,到今天的IoT戰略初步完成,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他還強調:OPPO 打造IoT生態有兩大優勢:一個是開放,一個是耐心,OPPO更願意“做長久的事情”,不會刻意追求速度和利潤,如果用一句話簡單來概括就是“只爲美好,不唯贏”。

IoT戰略初步落地,意味着OPPO跨入“萬物互融的科技公司”全新賽道

IoT時代的新勢力——“HOMA”

5G上半場,也是IoT下半場。

5G進入紅利釋放週期,包括OPPO在內的頭部手機廠商業務形態正在劇變:智能手機之外的IoT產品線迅速完善,生態應用與服務的營收佔比突顯,單屏智能正在升級爲萬物互融。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清晰地看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中美“創新兩極”形態也在延續並加強:

在北美市場,IoT領域形成了蘋果+谷歌+亞馬遜的“AGA”三強制衡格局,但彼此之間生態和服務很難打通,用戶羣體與產業生態都呈現清晰的割裂局面。

以蘋果爲例,早在2014年就着手IoT佈局,並強調以設備間的互聯構建數據+服務互通生態與商業閉環。但蘋果的互聯優勢集中在自研產品上,生態從起步起就延續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封閉生態,雖然發佈了HomeKit平臺,但因較高的入場門檻並未真正打開智能家居市場,也難以滿足用戶對海量IoT終端形態+品牌的多樣化需求。

在中國市場,伴隨OPPO IoT戰略完成初步落地,“HOMA”格局(華爲、OPPO、小米、蘋果)突顯,手機企業成爲中國IoT產業創新與市場普及的主導力量。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中國市場沒有形成系統+生態巨頭,蘋果iPhone市場佔有率長期不超過10%,同時中國也是Android碎片化最嚴重的市場;

2)IoT生態初期,終端生態依舊是以智能手機爲中心。而中國是全球手機市場競爭最激烈,也是創新牽引力最強,國產品牌頭部化趨勢最明顯的市場,產業話語權更爲集中。

3)中國同時還是全球家電、移動互聯網兩大產業的創新中心,天生有利於智能手機企業更加直接與高效的進行“合縱連橫”,共同打造面向萬物互融時代的全新生態組合。

可以說,“HOMA”格局不僅會成爲中國IoT市場的主要創新驅動力,也將深刻地影響全球IoT創新趨勢與變革走向。而中國科技企業在這一過程中,也將擁有走向全球市場更加強勁的增長驅動力,同時也將具備IoT新生態引領優勢,這在PC互聯網時代開啓之後還是第一次

OPPO IoT的“和而不同”

“和”是共同的趨勢判斷,“不同”則是一家企業技術積累與差異化能力的體現。

中國成爲IoT時代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已經無需質疑,“HOMA”格局中四大廠商的IoT戰略和側重點更多呈現出“和而不同”的演進趨勢。

相同的判斷主要有三點

同樣注重以手機業務爲核心,向智能電視、穿戴、智能家居設備的IoT“全家桶”式設備延伸。

同樣強調不同設計間的互聯互通,以及在不同場景下智能設備間的服務接駁功能。比如華爲Hilink協議、小米開放平臺、蘋果的HomeKit智能家居平臺。OPPO HeyThings同樣是一個開放賦能的IoT平臺,其自主產品與合作終端可以通過HeyThings直連的方式實現智能接入,第三方企業則可以選擇HeyThings直連或云云對接的方式接入。

同樣致力於平臺與生態體系的建設,希望爲用戶提供更多形態的IoT產品與智能應用服務體驗;

不同點也同樣明顯

蘋果延續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系統與生態的“封閉性”,雖然自研產品的互聯互通體驗不錯,但卻難以滿足萬物互融時代用戶千差萬別的終端品牌、類型、款式等需求,對非果粉來說也並不友好。

華爲與小米的IoT則指向另一個方向。這兩家公司都十分明確,以手機爲核心打造IoT生態,戰略上華爲推“1+8+N”,小米打“手機 x AIoT”,雖然闡釋上有所不同,但路線上差別不大。不過小米更加強調資本+渠道綁定的米系生態鏈模式,好處是控制力相對較強,弊端在於生態鏈企業自身的品牌與產品升維需求,以及非米系企業的觀望與防備心理。華爲則希望通過雄厚的底層技術實力,通過標準制定迅速全終端品類,實現全場景佈局的無縫數據體驗打造。

相比而言,OPPO IoT的戰略差異非常突出,分析來看:

1)節奏先慢後快

從2014年試水智能手環,到2019年初正式成立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期間,OPPO在IoT上的佈局並沒有太大動作,而在近一年多的時間裏,迅猛出擊全速發力。從小步快跑的聲學產品到今天的智能電視,不難看出,OPPO IoT採用的是典型的“謀定而後動”策略

2)路線逐漸清晰且更加聚焦

OPPO的IoT戰略簡單概括來說就是圍繞以人爲中心(用戶),聚焦三大場景(娛樂、家庭、健康),構建三個圈層產品(核心入口+智能硬件+品質周邊)體系;而通過一個賦能型平臺,所有設備將實現深層次的打通,並在互聯互通的過程中實現全面互融,深度挖掘並滿足用戶深層次的需求。

3)智慧融合新體驗三大觸點

萬物互融不是靠幾個產品,而是產品之間的聯動。從此次發佈會上公佈的信息來看,OPPO IoT在打造“自在連接”“內容互通”“智能感知”三大體驗觸點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比如OPPO 智能電視與耳機的快速配對、OPPO手機和手錶均搭載TV助手,可以自由操控電視;手機正在觀看的內容可以多種方式自由投屏到電視上;不止內容,微信視頻快捷投屏功能可以幫助用戶隨時將手機上的微信視頻通話切換爲電視高清大屏設備上,並使用電視的攝像頭和麥克風進行視頻通話;當OPPO Watch監測到用戶進入睡眠狀態時,電視可智能進入倒計時息屏狀態......

由此來看,OPPO IoT戰略有兩個核心優勢:一個是開放,一個是耐心,並且相比其他企業表現出了更多的“剋制”與“聚焦”特徵。

《壹觀察》認爲,對IoT業務的足夠聚焦與專注,對合作夥伴來說纔是真誠的開放態度與“不爭利”,這其中包括了技術紅利與生態紅利。耐心則包括了跨越六年的IoT戰略定力,以及在此期間持續的技術投入與產品創新,這也是OPPO IoT業務在近一年多的時間中得以迅速落地的重要原因。

劉波也明確表態稱:面向萬物互融的5G時代,OPPO會聚焦在覈心技術研發、構建多入口生態、做好服務三個方面發力,不做全場景、全業務。

不是攪局者,卻是被低估的電視廠商

“只爲美好,不唯贏”,是OPPO“本分”文化的另一種解讀,其核心是強調抓住事物的本質。

過去近20年,OPPO這家企業穿越了MP3、藍光DVD、智能手機+IoT等多個產品週期,在每個階段都可以打造出標誌性的產品,並且成爲當時市場的TOP品牌,這背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用戶需求與技術趨勢的準確洞察力、對“高成熟度產品”的追求與打磨,以及追求企業經營的“更健康更長久”。

以智能電視產品爲例,過去十年市場並不乏新入局者。前有倒下的樂視、暴風,後面有作爲革新者姿態的小米、華爲,傳統電視機品牌也都在通過尋求創新爭奪在這條跑道上的新位置,但目前行業並未出現強勢的引領品牌。

OPPO一直被業界認爲是“最適合做電視的手機企業”。早在MP3和藍光DVD時代,OPPO就積累了大量的影音技術與調教經驗,並打造出了行業頂級的影音產品。比如OPPO藍光播放機(BDP-103EU)榮獲歐洲影音協會EISA大獎,美國IT雜誌《PCMagazine》給出的評語是:“即使蘋果生產藍光機,我們認爲OPPO仍然會在用戶滿意度上擊敗它。”

現在看來,OPPO做電視的能力、決心與影響力還是被低估了。比如全球頂級影音品牌丹拿對OPPO影音實力的認同,並與OPPO共同推動了電視、耳機等IoT品類的調音研發。

過去十年,電視產品在邁入“智能”這一變革關口之後,在創新方向上往往更具強調性能、超薄工藝、智能交互,而往往忽視了電視這一家庭大屏產品最獨特、也是最本質的核心功能:影音體驗。是年輕用戶不再重視影音了嗎?或許這個答案更好相反。

在智能體驗與交互領域,OPPO爲其提供了全新的ColorOS TV系統,延續了ColorOS業界領先的短時延+高效交互體驗,比如1秒開機、真4K UI等,並內置了Breeno人工智能語音助手......

值得關注的是,OPPO電視除了與OPPO智能手機、智能手錶、耳機等設備完成了自在連接”、內容互通、智能感知三大功能體驗觸點之外,還增加了對“小天才”手錶的跨屏支持,家長可以通過OPPO智能電視與手帶小天才手錶的孩子進行實時視頻通話,並且可以隨時查看安全定位。通過OPPO智能電視的攝像頭與AI能力,用戶還可以在家庭場景中使用“AI健身私教”功能,在運動健身的同時,獲得對照練習與姿勢矯正體驗。可以預計,伴隨OPPO IoT戰略的快速佈局與開放策略,智能電視作爲智能家庭核心大屏設備的作用將會日趨突顯,這也是OPPO IoT戰略中所強調的“去中心化”思維。

OPPO認爲,與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同,萬物互融時代不能簡單定義哪個設備更強,或者哪個設備是核心。或者說,核心在於“場景爲王”,設備只是爲用戶所在場景提供所需智能服務的載體。比如在出行場景,車就是提供主體服務的核心設備,在工作場景,電腦就是提供生產力與創造力的核心設備,而在家庭中,擁有大屏、影音與交互優勢的智能電視,將會自然接管核心設備這一屬性。

劉波表示:“OPPO不是電視行業的攪局者,而是傳統影音、畫質加互聯網智能體驗的集大成者”。

中國電視企業在十年前就已邁入了“智能化”賽道,但長期處於兩大“瓶頸”難題:過於追求價格戰,而忽視了用戶對於家庭核心大屏設備的品質體驗;過於追求單機智能化功能,卻沒有爲用戶提供痛點場景需求。甚至可以這樣評價:中國電視行業的主要矛盾,是所有從業者都意識到了必須變革,但電視體驗卻跟不上時代需要之間的創新鴻溝

這也是OPPO在IoT戰略性一直強調“只爲美好,不唯贏”的原因所在。

“只爲美好”是OPPO本分的企業理想,“不唯贏”則是頂級的商業智慧

OPPO早已不只是一家手機公司

“不要追逐利潤,要讓利潤跟着你跑”——“經營之聖”稻盛和夫。

當企業爲市場份額或者利潤目標爲“贏”所過度牽引,其產品創新動作必然會變形。而那些努力給用戶提供美好產品體驗與生活方式引領的企業,才能最終贏得用戶的信任與偏愛。

OPPO曾經在內部提出“敢爲天下後,後中爭先”。

“敢爲天下後”是聚焦於以用戶需求爲中心,打造高成熟度產品,不爲外界的營銷炒作和“搶發”風潮所幹擾;“後中爭先”則是一家企業對自身技術積累與產品創新實力的自信心。

劉波在媒體對話環節,將其總結爲“抓住事物的本質”,也就是“抓住用戶最根本、最核心的訴求”。

《壹觀察》認爲,OPPO IoT選擇此時落地,實際上正當其時:一方面,5G規模普及週期剛剛開始,5G手機出貨量佔比已連續多個月超過60%;另一方面,包括智能電視品類的核心IoT產品變革纔剛剛開始,這點從手機企業與傳統電視企業2019年中旬以來的動作頻頻可以充分得到驗證。

2019年底,陳明永明確提出“未來不僅是OPPO,整個行業將不會再有純粹意義上的手機企業”。

實際上從那個時刻開始,OPPO就已不再只是一家手機公司。

如今伴隨包括智能電視品類在內的OPPO IoT產品快速落地與戰略佈局初步完成,OPPO也真正走進面向未來十年“萬物互融的科技公司”的全新進化週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