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梵高之路”荷蘭比利時深度遊全攻略(23)——從廢墟中拔起鹿特丹

從小孩堤防坐船回到鹿特丹已是下午兩點半,還沒喫午飯,天氣又陰冷,原本打算直接去著名的拱廊市場蒐羅美食,但在船上的時候一位來過鹿特丹的朋友就發微信極力推薦一家路邊攤的帕尼尼,說是他說過的最好喫的帕尼尼。搜了一下就在拱廊市場附近,正好喫完這個再去市場裏接着喫,對於喫貨,只要能喫遍天下美食即便多走些路也是開心的。

跟着google maps前行,有很長一段都是沿着鹿特丹的老港口走。河中各類船隻密佈,似乎在訴說着昔日的輝煌,當然今天,鹿特丹依舊是歐洲第一大港口,依舊享有“歐洲門戶”的地位。鹿特丹位於萊茵河、馬斯河、斯海德爾河形成的三角洲上,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之19世紀開挖的運河水道,使它一躍成爲歐洲與亞非美間的運輸橋樑,後來一度還成爲了世界第一大港。繁忙的港口不僅爲荷蘭創造了大量就業,也使鹿特丹發展成爲了荷蘭最大的工業城市。

沿路還可以看到海港博物館、鹿特丹海事博物館(Maritiem Museum)以及很多公寓船屋。不過與我們之前去的阿姆斯特丹、代爾夫特等荷蘭城市的那般復古風格不同,鹿特丹是個滿眼都是高樓、吊車的現代化都市,它甚至被稱爲“歐洲最現代化的城市”。然而在這鋼筋叢林下,其實埋藏着荷蘭人曾經最深的痛。

1939年9月二戰爆發,早已失去昔日“海上馬車伕”實力的荷蘭像一戰時一樣宣佈成爲中立國,可此時的德國面對法國堅固的馬其諾防線以及各種因素根本不會遵守國際公約。1940年5月14日,荷蘭這座最大的港口城市鹿特丹遭到了德國上千架飛機的狂轟亂炸,幾乎夷爲平地。

所以今天的鹿特丹是在那時的一片廢墟中重建起來的,除了當時極個別還存留的建築,全部都是新的。如今在海事博物館旁邊的1940廣場上還豎立着一尊名爲“失去心臟的人”的塑像,以銘記1940年5月14日的那場災難與恥辱,所以那尊雕像也稱“被破壞的城市”。

當然需要重建的鹿特丹也成爲了衆多現代設計師的試手樂園,各種新奇的建築崛地而起,不少還成了現今遊客們必去打卡的地方,包括我們上一篇去小孩堤壩船上看到的N字型的Willemswerf大廈,還有後面要去的方塊屋、鉛筆樓等。

不過說實話,與如今北上廣的大規模現代建築比,鹿特丹的當代建築似乎也再不算出衆,但或許這與荷蘭面積小、愛節儉也有關係,畢竟設計出北京央視新大樓的設計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也是鹿特丹人。

鹿特丹還有一些完全按照“過去的美好時代”重建的中世紀風貌的建築,懷舊與創新的結合使鹿特丹人自豪的標榜這座城市是:“一個城市,兩個世界”。

朋友極力推薦的這家本地帕尼尼在女王百貨附近,名叫Trattoria Panini,來喫的都是當地人。不過對着荷蘭語的點餐牌我們也實在不知該如何點,於是就讓店主直接做兩個他覺得好喫的。

味道確實很贊,也是我在各地喫過的帕尼尼中最好喫的,尤其帶很多奶酪的這款,或許與荷蘭奶酪好有很大關係。

過一條馬路後再走不遠就能看到這座龐大的拱廊市場(Markthal Hall)了,這裏幾乎是所有來鹿特丹遊客的必打卡地。拱廊市場不僅是全球首例市場與住宅相結合的建築,也是鹿特丹的新地標。中間巨大的通透玻璃處是賣各種美食的攤位,兩邊方格玻璃處是住宅公寓。

進去之前可以看到附近的聖勞倫斯大教堂(Sint Laurenskerk),它是前面講的德國大轟炸中鹿特丹僅存的一座中世紀建築。與歐洲各地教堂一樣,聖勞倫斯大教堂內也葬着一些當地名人,據說還包括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祖先。

拱廊市場的內部也很有特色,屋頂名爲“豐收之角” 的巨型繪畫堪稱荷蘭最大的藝術品,甚至被當地人稱爲現代版的西斯廷教堂,而且從這一頭直接就能看到那一頭的鉛筆樓,它也是鹿特丹的新地標。

鹿特丹是海港,所以市場中賣海鮮的自然少不了,各種炸魚,這讓我們又想起了在海牙國會大廈門口的攤位上喫的讓人念念不忘的炸魚。

各種海鮮飯,可以按克數買。

荷蘭盛產的奶酪自然也少不了,各種口味。

各種火腿,像是鹿腿~

極精緻的手工巧克力,看着都捨不得喫。

還做成了漂亮的高跟鞋,讓我駐足良久。

誘人的甜甜圈

各種水果

除了當地的特色食品,也有很多其他國家的特色,像印度的各種香料。

雖然之前的帕尼尼讓肚子已經有了飽腹感,但作爲海鮮狂人的小娘子自然是不能放過這裏,歐洲人最喜歡的青口鍋必須來一份。

生蠔、炸蝦、炸魚都來點。不過老實說,味道都一般,完全沒有路邊攤位上的好喫,但誰讓這裏名氣大呢。

從市場的另一頭出來就是鉛筆樓(Het Potlood),也稱爆炸塔(Kijk-Kubus),看起來確實像一根粗粗的大鉛筆,它是荷蘭著名建築師、結構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皮特·布洛姆(Piet Blom)設計的,他還設計了旁邊的方塊屋(Cube Houses),這兩個建築是如今鹿特丹最具代表的當代建築。

立體方塊屋(Cube House Rotterdam)由51座方塊房子組成,像是一堆被拆開的魔方重新組合相連,又因爲方塊們在建築頂部,所以又被稱爲樹屋。

進入建築羣內部抬頭看更有意思,“樹冠”環繞在一起,像是進入了盜夢空間。

每間明亮黃色的方塊屋都有不同朝向的玻璃窗,不僅能從不同方向採光,還能從不同角度感受外面的世界。如今這些方塊屋有私人住宅或工作室,也有作爲青旅爲旅行者居住的,還有爲對公衆開放的展屋,當然是要收費的,不過不貴,每人2.5歐。

鹿特丹的方塊屋始建於1982年,據說布洛姆在其他地方也建過幾處,但規模沒有這裏大,也沒有引起反響。在小娘子看來,如果純爲了住宅,這樣造型的屋子真的不會受到歡迎,畢竟從空間使用率上來說太低了,但作爲旅館或吸引遊客的景點倒是個好想法。

這個角度還能看到鉛筆大廈。

旁邊是鹿特丹市立圖書館,挨着造型奇特的鉛筆大廈和方塊屋,圖書館的外形自然也不能太常規,幾根明黃色的大粗管子像是一個工業大廠房。

方塊屋的另一頭挨着建於1350年的老港口,曾經鹿特河水壩下游與新馬斯河交匯的地方。白色的高樓是建於1898年的白宮(Witte Huis),曾是歐洲最高的辦公樓,也是1940年5月大轟炸中僅存的建築之一,據說建築下方打了一千多根鋼筋水泥樁子。

白宮左邊紅色的大橋是跨越新馬斯河的威廉橋,以曾經的英國國王與荷蘭執政的威廉三世命名。過了這座橋就是我們上篇在去小孩堤壩船上看到的N字型的Willemswerf大廈。

鹿特丹還有個著名的範伯寧恩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與荷蘭國立博物館、莫里茨皇家美術館並稱“荷蘭三大美術館”。範伯寧恩美術館裏最有名的是彼得·勃魯蓋爾的《通天塔》,不過我們時間有限,今晚要繼續迴歸到探尋梵高之路的旅程上,旅途就像人生,要不停地取捨前行。

從方塊屋的布萊克(Blaak)站坐一站就可以回到我們早上抵達的鹿特丹中央車站,地鐵或歐鐵都有,都是一站地。如果你有歐鐵通票,記得坐火車,這樣就不用再買車票了。如果坐地鐵可以在站內看到鹿特丹大壩遺址。

小貼士:

1、拱廊市場開放時間:週一-週四和週六10:00-20:00;週五10:00-21:00;週日10:00-18:00;提前半小時就開始收拾店鋪不再點餐。

2、方塊屋進入屋內票價:2.5歐/ 成人,學生2歐、4-12歲1.5歐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