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以來居家隔離兩個月的日子裏,想起了尋找四十年前檔案的往事,一幕一幕經歷在腦海不停回放,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

1975年7月起我在家鄉林州參加工作,期間錄幹、調資、調動、晉級、學歷、職稱、工齡認定鑑證等均爲正常,各級組織無異議。萬萬沒有想到因工作調動離別家鄉三四十年後,退休時卻帶來了麻煩。2018年有關部門在審覈我退休檔案時要求提供1975年7月至1985年3月間的工資調動招工等資料,否則要減工齡。工齡,乃測算退休待遇之根本。三十多年前乃計劃經濟,用工制度不健全,尤其是一些個人檔案不盡規範。四十年改革開放,行政區劃有所變更,單位名稱也有變化,領導、會計、檔案員不知換了幾任,能否找到四十年前的檔案,我心存疑惑。打了無數個電話,聯繫近百人,往返林州數十次未果。幸運的是,家鄉領導關心,教體局尚局長親自過問、局辦王主任積極聯繫有關部門,多位主管人員的熱心幫助,事情出現了轉機,林州市教體局(時爲林縣革委會文教局);林州市經濟管理學校(時爲河順中學、林縣第九高級中學)和林州市河順鎮中心學校(時爲林縣河順公社文教)三個單位領導、會計和檔案員在成排的五節櫃和木質檔案櫃中逐箱逐沓查找翻閱,工作量很大,第一天上午一無所獲。爲加快進度,精準尋找目標,宋存現校長親自聯繫退休多年的李伏生會計,李會計回憶在多年前整理前任會計趙景雲的會計檔案時對我的名字有點印象,因年代久遠,不保證現存。李會計很熱心,在得知我的情況後,從外地趕回來幫忙查找。

檔案室櫃子裏散落着很多鏽跡斑斑的鑰匙,得一把一把試着開啓櫃鎖,從1號櫃開到9號櫃,五節櫃翻找了十幾組,終於在一節檔案櫃角一冊厚厚的單據中找到了塵封四十年的縣文教局覈撥的工資冊,裏面有學校發給我1975年7月份工資單據。一屋子人都興奮了起來,更加激發了大家的激情和信心,開始尋蹤追跡,一個櫃一個櫃的仔細翻閱。每個月單據好幾冊,每冊需一頁一頁地翻查,工作量很大可以想見。

簡陋的檔案室,無桌椅,幾個人都是弓腰或席地而坐。蒼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多人兩天艱辛努力,終於找齊了1975年7月至1980年4月的工資表(單)、任職通知和調令等。

後來我應約來到林州市河順鎮中心學校,趙校長極爲重視,現任會計兼檔案員劉廣軍老師在百忙中擠時間,從多個櫃子裏一頁一頁的查閱,終找到了1980年5月至1985年3月每一個月工資表(冊)。多虧時任會計郭天羣老師工作精細,正因爲有他當年對工作認真負責,將所有會計賬表單據整理裝訂規範;多虧後幾任會計高度負責妥善保管。

到了市裏,找到林州市教體局檔案室杜文娟老師時,她正忙着整理一桌子文件,得知我們的來意後,她當即放下案頭工作,查驗了相關證件,依據年份,逐箱查閱每一冊每一頁檔案,順利找到了調令。

在家鄉三個單位,找到了涉及我本人的100多頁資料,他們一一進行了現場拍照、複印或小視頻,在每一頁複印件上籤署了“此複印件與原件一致”並加蓋公章。

經有關部門審覈後,又要求我提供所有原始件。教體局和學校對幾十年的資料保存完好,拍照、視頻、複印、調閱這些從未離開過檔案室的原件,可能嗎?林州市經濟管理學校宋存現校長理解同情和支持我,他懇切地說:“需要提供原始件沒問題”,老校友、老員工無條件配合支持。經多人審批,單位破天荒地出具了“調閱檔案函”,請求林州市相關部門幫助。經家鄉相關單位層層審批,成箱、成捆、成冊,數萬頁檔案離開林州送往有關部門,我任職單位的主管領導、負責辦退休領導和經辦人員對我本人退休之事十分關心,多次到上級單位和有關部門辦理手續,於2018年6月退休獲批。

2019年7月2日,再次接到單位轉有關部門通知,要求將退休資料所有複印件上再加蓋公章,領導急閱。當時學校正放暑假,校領導、檔案員返校辦理,一週內即辦妥,遺憾的是再次上交歷史檔案資料後,至今仍沒有能夠計入工齡。

尋找資料的數月間,有人說,能找尋到這些資料純屬幸運或意外,找不到則爲正常,爲什麼?因爲此類檔案保存期限爲15年至20年,我的這些檔案都40多年了。

通過這次不尋常地找原始檔案資料這件事,我對家鄉各單位工作人員高度負責的精神深感敬佩;對家鄉領導們的親民、務實、擔當,以及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以人爲本的平民情懷深表敬意和感謝。因爲他們的認真負責,讓這些檔案在四十年後還能發揮不尋常的作用,實乃幸事!(作者系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