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情不是很简单吗。在《鹿鼎记》里韦小宝都说得很明白了:皇上英断。奴才看戏文《群英会》,周瑜和鲁肃对孙权说道,我们做臣子好投降曹操,主公却投降不得。咱们今日也是一般,他们王公大臣及跟吴三桂讲和,皇上却万万不能讲和。”康熙大喜,在桌上一拍,走下座来,说道:“小桂子,你如早来得一天,将这番道理跟众大臣分说分说,他们便不敢劝我讲和了。哼,他们投降了吴三桂,一样的做尚书将军,又吃什么亏了?”心想韦小宝虽然不学无术,却不似众大臣存了私心。张昭也是一样,他和那些主和大臣的意思是一样的,为了他的家族,为了江东的士族,主子可以随便换,但世家的利益不受损。

张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人。年少时好学,与东海王朗(诸葛亮骂死那位)齐名,关弱冠察孝廉。最初投靠陶谦(被下狱),得救以后,投靠孙策得重视,后来为托孤之臣,但张昭为何在抵抗曹操的问题上,犯了“原则性”错误,原因很简单,周瑜主战代表的是寒门和孙权的利益,而张昭主和代表的世家和本土利益。屁股决定脑袋。曹操来了他们依旧是门阀与士族,假如刘备夷陵获胜,直抵秭归,张昭也一样会告诉孙权投降 ,私心甚重。这也是为何孙权在周瑜死后,再无进取之心,因为世家不同意。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是他们的通病,宁可亡国也要保证自己家族的利益,这是世家和皇帝之间的最大利益分歧所在,而两晋南朝始终都是世家门阀的天下。直到隋唐以后,世家门阀才被彻底消亡。

应该说,张昭是绝对的东吴重臣,因为托孤这种事,如果不是对方的能力和品行有绝大信任,是断不会发生的。从后来的事情也可以看出,张昭主降孙权并没有降低张昭地位,可见张昭树大根深,实力强大。以至于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写信给孙权,让孙权“内去张昭,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可见曹操也不看好张昭。而在孙权称帝后大宴群臣,回忆起周瑜、鲁肃力主抗曹之功,但对张昭讥讽道:“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由此可见孙权对张昭的不满已到何等程度。但也仅此而已,也未必让张昭如何。

江东孙权属于外来户,政治根基不不足,只能依靠当地门阀世家来治理地方,而张昭就是其中的代表,张昭存在有效地缓和了孙权与世家的冲突,应该说大体上还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当然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大事上有所亏欠,当然张昭也绝不是 卖主求荣,贪生拍死之辈。孙权一生都在打压江东士族,包括太子更换都是士族与孙权之间的博弈,孙权在世的时候还好。而孙权一死,权柄旁落,宗室、功臣、外戚再加上江东世家大族关系也彻底反目。

可以说,张昭的投降不能说错,他低估了孙权雄心,高估了曹操力量。而赤壁的失败,也导致了张昭退出了东吴的政治核心。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