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从小就频繁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那成瘾的概率就成倍的增长。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拍了50年。

讲述14位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经历,默默追问决定人生的答案。

每一集影片都以一句话开篇:“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因为孩子成长的31个敏感期,几乎全部是在7岁前形成的。

所以不要等孩子的性格习惯已经成形了,你才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时候,他已经不是你的孩子了。

所以在这件事上,父母一定要用心。

一、首先是看见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行为。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我觉得每个父母都要了解下。

“人性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

孩子的心理很多时候就是在优越感和自卑感中徘徊,好像跷跷板的两端,而父母的爱和爱的方式决定了哪一端会重一点。

游戏往往在不断地用各种方式强化游戏者,让孩子有兴趣玩下去。

但是孩子在学习上,你有像游戏那样及时鼓励和表扬吗?

现实是打击孩子优越感的父母更多。

比如一个孩子考了90分,父母会问为什么不考95,为什么不冲刺100分。

谁谁谁不是做到了么?但是游戏可不是这样,它只要你给钱卖力,马上让你感受到升级带来的快感。这也是为什么在学习上越吃力的孩子,越沉迷于此的原因。

另外游戏让孩子找到一种归属,特别是有团队联盟的游戏。集体作战,多好啊!可以一个人冲锋陷阵赢得同伴的尊重。

而你看这些孩子,现实中得到了尊重吗?总是被指责,觉得自己不被父母接受。总是被误解,觉得大人不理解自己。

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心理状态。他们就会一直陷在其中。当父母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赢得了孩子的信任。

这时就能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律了。

二、培养孩子严苛的自律性,让他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会说,“别逗了,让孩子去自我管理,不反了天啊!”

其实只要父母从小用心引导,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孩子3岁就可以让他去学会自我管理。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一切等他长大了就会变化。

而在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敏感期特别适合培养自律能力。

当孩子到了3岁的时候,往往会进入执拗敏感期,这是秩序培养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地非常自我,但如果父母读懂了他的行为,并且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配合他去做的话,孩子就会积极主动去做,并且会去努力维护这种秩序。

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而非持久的,更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

只有从生活里,从自己获得的成就感里,从亲人或者朋友的祝福那,获取的幸福,才是真正能让我们内心幸福的东西。

三、让孩子多接触现实生活,就是让他走出去。

孩子的世界是现实与幻想交叉的世界。

虚拟的游戏环境让孩子体验到这种真实的幻想趣味。

那父母就不能让孩子一直沉溺其中,而应该多带孩子投身于现实生活。

篮球、足球,玩得满头大汗,尖叫,全速冲刺,打滚。

孩子的精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回家就睡了。

当然太热的天,还有很多其他好玩的。

比如一起看一本搞笑的书。

也可以在黄昏的时候,一起骑着自行车去河边兜圈,看老人们钓鱼。

大自然这么美,有很多好玩的。

就是因为从婴孩时期开始,我们就在一起玩着。

他喜欢这样的陪伴,一起玩手机,看电影。

也很容易一起去看书学习,一起去外边玩。

因为只要有我这个好玩的大玩具在。

玩什么都好。

在不知不觉中,就引导孩子远离了电子产品,走近了大自然,走近了书本。

去拥抱这个真实的世界。

当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自尊。

那他哪里还有心思沉迷在电子产品中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