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老一輩父母說:跟誰結婚都是一樣,對婚姻不滿意離婚,也不見得就能找個好的。於是他們總是在一段婚姻中選擇忍耐,慢慢的失去自我。

《廊橋遺夢》這部電影於1995年上映,之後在美國掀起一股離婚熱潮,很多人開始從這部電影中反思自己婚姻中所存在的問題。

亦如梅姨飾演的弗朗西斯卡所說:一切都很正常,也很平常,但就是很少女時期所幻想的場景不同

結婚生子後弗朗西斯卡在家相夫教子,孩子走後她就變得無所事事,弗朗西斯卡其實是很多女性的真實寫照。

昨天帶娃溜達,跟小區一個寶媽一起遛娃,她的寶寶平時由姥姥帶着,我以爲是她婆婆還沒退休,結果寶媽說:我婆婆走了。

走了,這麼年輕就走了?我以爲是不在了。

結果寶媽說:不是這個意思,是離婚了走了,好幾年了,現在我老公也不大跟她聯繫了。

聽寶媽這樣說我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前幾年在我們老家也有這樣一對夫妻,兒子女兒都成家立業了,並且兒子女兒也都生孩子了,可老兩口突然離婚了,主要是女方不願意繼續過了,老頭脾氣差,年輕時總吵架,甚至還動手,也不務正業,隱忍了大半輩子,最終老太太離婚了。

因爲老家在農村,這件事當時還引起了軒然大波,即便我們嘴裏喊着男女平等,可實際上沒結婚時女生的確地位比較高,可結婚後一下子就變了,爲了孩子,你永遠不知道女人可以隱忍、卑微到什麼程度。

前天同事說:生了孩子以後就在家帶娃,一直到孩子2歲多才開始出去工作,結果去年婆婆被學校返聘回去了,寶媽又開始獨自帶娃,今年纔開始上班。

而且爲了接送孩子方便,找的都是離家近的工作,哪怕工資低,哪怕工作不對口,也要找離家近的,同事說:前幾天我連倉管、保潔類的工作都找了。

講真,聽到同事這樣說,我眼淚都出來了,真的很心疼,沒生娃之前,我們也都是有夢想的人啊!

我們懷揣着夢想從大學畢業,憧憬着將來天大地大能夠有一番作爲,可不久後我們就結婚生子了,憧憬着甜蜜的婚後生活,但結婚生子後卻發現一切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

婆婆不願意帶娃,我們聘不起保姆,自己帶娃也可以,珍惜跟寶寶相處的時光,可是當自己開始帶娃卻發現:好像身邊沒有人能夠理解帶娃的辛苦。

別人不理解都可以接受,唯獨不能接受枕邊人的冷漠。

有多少全職寶媽都是在丈夫的不理解中一邊獨自帶娃、一邊隱忍落淚,又一邊害怕自己的情緒會傳遞給孩子?

前年高考結束有個寶媽離婚了,在丈夫眼裏這件事非常突然,可以說猝不及防,可在寶媽心裏早已預期很久。

寶爸除了工作沒有家庭,寧願晚上去跟同事出去喫飯喝酒也不願意回家陪孩子,家務活就更不用提了,一開始寶媽也跟寶爸吵鬧過,後來失望了,再也不提了,一個人扛起家務活,一個人努力學習、工作,如果老公不上交工資,寶媽絕對不會伸手要錢。

最初寶爸以爲寶媽學乖了,很得意:是啊,女人生了孩子如果離婚誰還要啊!

可他萬萬沒想到:婚姻和愛情從來不是幸福的唯一標準,更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直到後來離婚才幡然悔悟。

前段時間抖音上火了一位老太太,50多歲接近60歲的她要去自駕遊,老太太說:結婚後一輩子跟老公AA制,連柴米油鹽都是均攤,買衣服根本沒花過老伴兒的一分錢,現在女兒長大成家了,在女兒家帶娃,觀念不合,也住不習慣,趁現在還能走動,想要四處走走。

現在身邊越來越多的50後、60後女性開始追求晚年幸福生活,前天去商場還看到幾個大媽穿着民族風的裙子,撐着小傘在噴泉邊拍照,眼中是開心的神情,完全不顧及別人的眼光。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女性太矯情。可從50後、60後大媽們離婚的現象中也可以找到答案,她們並不是不矯情,而是選擇爲孩子隱忍。

當然最重要的是,從她們的離開中我們也應該吸取經驗和教訓,婚姻並不是一個的付出,而是需要兩個人共同經營。

別讓那個無憂無慮、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幻想的少女在婚姻中磨平了棱角,更不要讓她對你們的婚姻充滿失望。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裏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爲、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