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誼兄弟研究院

2020年是情景喜劇《家有兒女》開播的第15年。今年9月,該劇的原出品公司中視美星正式宣佈新版《家有兒女》將開啓全國海選,而電影版《家有兒女》已拿到龍標,未來還將拍攝短劇、微劇、長劇、院線電影、網絡電影等面向不同人羣的影視劇集。該消息一出便引發無數觀衆的“回憶殺”。

《家有兒女》劇照 來源:豆瓣

1992年,《編輯部的故事》播出,中國有了第一部本土室內劇;1993年,《我愛我家》獲得了當時的收視冠軍,讓情景喜劇家喻戶曉、大獲成功。在隨後的幾年裏,中國情景喜劇的發展漸漸形成了井噴之勢。

據不完全統計,從1993年到1999年,能在衛視上播出的情景喜劇平均每年有4-5部,大部分出自英達的英氏影視公司。自2000年開始,情景喜劇的發展逐漸繁榮,2000年到2009年,平均每年播出的情景喜劇約爲10部左右,除了英達導演之外,尚敬導演、寧財神編劇等情景喜劇創作者也逐漸進入觀衆的視野。其中,2002年到2004年間,每年更是有不少於15部情景喜劇播出。然而,到了2010年以後,情景喜劇的發展不盡人意,除了播出數量少之外,創作也停滯不前。

回看中國情景喜劇的發展歷程,短短20多年間,經歷從無到有,興衰起落,本期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從探索期、發展期和平淡期3個階段,回顧中國情景喜劇的發展之路。

摩登先鋒——探索期(1992年-2000年)

情景喜劇是一種再現真實生活幽默的輕喜劇,人物個性特徵鮮明,通常圍繞家庭生活展開,每一集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事件。經典的情景喜劇都是室內場景,拍攝現場通常有一箇中心場景,大部分情節都在這裏發生,場景三面是實牆,而攝像機和觀衆就在敞開的“第四面牆”外。比如在《老友記》中,導演甚至還會在一集結尾刻意拉遠鏡頭,讓觀衆看見場景外的攝影機和工作人員以及罐頭笑聲的來源——觀衆席,以營造一種虛擬現實的感覺。

事實上,情景喜劇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廣播節目中的獨角喜劇(Standup Comedy)。伴隨着電視事業快速崛起,出現了第一部電視喜劇《瑪麗·凱和瓊尼》(1947)。直到90年代,一代經典《老友記》(1992)誕生,美國情景喜劇進入創作和播出的高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家庭電視機開始普及,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引入中國受到了國內觀衆的熱烈歡迎,也讓更多的中國人知道了情景喜劇。

1992年,導演趙寶剛,編劇王朔、馬未都、馮小剛,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室內情景劇《編輯部的故事》(1992),播出後迅速成爲街頭巷尾最爲先鋒時髦的談資,開創了室內劇的先河。該劇描寫一個叫《人間指南》的雜誌編輯部裏,6個性格各異卻都善解人意、樂於助人的編輯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描寫他們與社會發生聯繫後產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這是我國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它飽含調侃、幽默、諷刺、戲謔,它的出現拓展了我國電視劇的美學品格,也爲中國情景喜劇的誕生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編輯部的故事》劇照 來源:豆瓣

同年,美國完成碩士學業的英達,與編劇梁左、王朔一起籌備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1993)。這部情景喜劇通過北京一個六口之家,向我們展示了上世紀90年代的生活風貌。臉譜化的人物、閒談性的語言,修煉氣功、下象棋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情節,既包含了中國式的幽默與滑稽,又體現出中國家庭特有的其樂融融。《我愛我家》被譽爲“中國電視喜劇的里程碑”,曾在全國20多個省市及地區播出,被觀衆評爲最受歡迎的電視劇,創下國內收視率第一和重播收視率第一雙項收視記錄。

隨後的幾年間,英達的英氏影視公司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英氏風格的情景喜劇,《停車起步》《候車大廳》《中國餐館》等,使中國情景喜劇進入了探索階段。這一階段,情景喜劇產量上升,雖然沒有出現超越《我愛我家》的作品,但也進行了不同題材領域的探索。比如,《電腦之家》(1996)講述了熱愛電腦積極學習電腦知識的一家人的故事,《心理診所》(1999)想要探究社會上人們的複雜內心世界,這些題材在當時社會具有一定的先鋒性。

黃金年代——發展期(2000年-2009年)

進入新世紀,中國情景喜劇的產量突飛猛進,發展進入繁榮期。這10年間,平均每年播出的情景喜劇不少於10部。英氏影業推出的《閒人馬大姐》系列,在獲得高收視率的同時也收穫了飛天獎、百花獎等多項大獎。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加入到情景喜劇創作市場,使其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也出現了不同的題材與風格類型。

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年代,家庭生活類的情景喜劇依然最受主流觀衆喜愛,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也在這一時期集中湧現,該類型下的子類型題材也更加豐富多樣。同是英氏影業的《東北一家人》,將鏡頭對準大型國企普通工人家庭,再現了社會轉型時期企業發生的種種變革,引發了時代共鳴。而《家有兒女》(2005)則是採用重組家庭作爲故事展開的平臺,直面青少年教育問題,映射出每個普通家庭的煩惱,成爲幾乎每個80後、90後的童年回憶。珠江頻道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從2000年開播,在2011年就已經突破2000集,成爲中國目前最長壽、集數最多的情景喜劇。

職場經歷類題材的出現,拓展了當時情景的創作靈感,也更好地將觀衆的視野從家庭轉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尚敬導演的《炊事班的故事》(2002)和《衛生隊的故事》(2008),將部隊生活裝進了情景喜劇,相比刻板的軍人形象,劇中人物更加貼近日常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這些接地氣的設定,消解了軍營生活的嚴肅,在觀衆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候車室的故事》以經歷時代滄桑鉅變的老車站爲舞臺,從小車站投向社會大舞臺,展示出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生存背景條件下的一個個發生在咫尺空間,卻又延伸到社會上上下下的妙趣橫生的故事。

《炊事班的故事》劇照 來源:豆瓣

如果說家庭類、職場類題材多少含有借鑑國外的意味,那古裝類型情景喜劇的出現,就讓中國元素徹底刻進了情景喜劇的DNA。這就不得不提到尚敬導演的《武林外傳》(2006),這部章回體古裝情景喜劇一出現就吸引了觀衆的眼球,被稱爲“E時代中國情景喜劇”。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獲獎無數,傳播範圍之廣,也使其成爲中國情景喜劇史上兩大巔峯之一。業內評價《武林外傳》體現了後現代的精神:解構、戲仿、拼貼、顛覆、惡搞、消解崇高等等,具有一定的反叛權威精神。故事雖然在古代,人物穿的是長衫,但卻時不時地冒出幾句網絡流行語、講點影視臺詞或者廣告,古裝造型和現代人的語言思想,借古喻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經典難再——平淡期(2009年至今)

進入2010年,我們卻沒有看到情景喜劇保持發展盛況,除了《愛情公寓》(2009)引起了較大的關注外,再沒有特別優秀的情景喜劇出現。在《愛情公寓》第一部播出前,中國的很多情景喜劇一直處在被邊緣化的狀態,整體產量雖然呈現上升趨勢,但是除了《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等幾部作品,基本上沒有被觀衆廣泛認可的情景喜劇,此外,隨着其他類型劇的興旺發展,情景喜劇也再難爭取到黃金時段播出。

《愛情公寓3》劇照 來源:豆瓣

唯一值得說的就是《愛情公寓》。起初電視臺對這個新劇並不看好,但隨着該劇的播出,年輕的面孔、時尚的語言和新穎的題材迅速吸引了一票年輕人的關注,收視率一路躥紅,許多故事也受到了觀衆的好評。但是,當第三部以超高的人氣終於擺脫了播出困境之後,編劇開始大量抄襲網絡段子,觀衆也發現多處情節與《老友記》《生活大爆炸》等美劇高度相似,遠遠超出了“致敬”的範疇,隨之而來的負面評價也越來越多,不少擁躉怒而棄劇。2020年1月,導演韋正宣佈《愛情公寓》在第五季後不會再出續集作品,至此,一個時代的青春IP暗淡離場,中國情景喜劇至今再無高峯。

目前的情景喜劇,面臨來自綜藝節目、其他類型劇的衝擊,娛樂生活和網絡文化的影響,觀衆的口味和娛樂方式的不斷演變,遊戲、直播、短視頻都在輪番佔用着大家有限的娛樂時間。單純的插科打諢,無視觀衆智商的搞笑方式也將日益遭受冷落。

搜狐推出的《屌絲男士》(2012)雖然火爆一時,但其充其量只是段子合集,不具有敘事性,並不能進入情景喜劇的範疇。如今,觀衆的注意力纔是稀缺資源,頻道欄目已經太多,何況還有下血本的電影和電視劇搶奪市場,小製作的欄目劇沒有馬上吸引觀衆的充足理由。後來出現的《廢柴兄弟》(2014)雖然也精準地代入了當代青年人的生活,但也由於宣傳不到位等因素,最終未能成功進入主流觀衆的視野。

結語

與美國情景喜劇80多年的生命歷程相比,中國情景喜劇僅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題材選擇方面也還沒有完全突破日常生活的束縛。未來,我們需要放眼更廣闊的天地,挖掘和探索更豐富的內容與素材,才能創造中國情景喜劇的下一座高峯。

參考資料:①王玉嬌.互聯網視閾下中國情景喜劇的發展困境與出路[D].西北大學, 201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