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可以“刷臉”支付、進小區“刷臉”開門、上班“刷臉”打卡,不知不覺,我們進入了一個“萬事皆刷臉”的時代。這意味着,“臉面”對個人生活的重要性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你的“臉”安全嗎?會不會被他人盜用?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

圖源網絡

按照常理而言,“臉”應該是很難被偷走的東西。在一些影視劇裏,常常有角色爲了使用他人身份,使用某種特殊面具“變臉”,甚至讓熟悉那張臉的人也認不出來。當然,在現實中,這種操作技術難度極大,而且未必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人類對同類的面部信息識別有着高度敏感性,這是由人的本能所決定的。

然而,對於現有的大衆化人臉識別技術而言,並非要“騙過”活人,而只需要“騙過”機器,這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報道也提及,在警方今年破獲的兩起盜用公民個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AI換臉技術”非法獲取公民照片進行一定預處理,而後再通過“照片活化”軟件生成動態視頻,騙過了人臉覈驗機制,從而實施犯罪的。

儘管人臉識別很方便,但應該看清的事實是,機器並不是像家人和朋友那樣記住了你的臉,而是在採集面部特徵點之後,通過一套算法來分析面部數據。換言之,現在很多人臉識別軟件遠遠達不到肉眼識別面部的精準水平。有專家表示,最簡單的人臉識別只需要採集、提取人臉上的6個或8個特徵點就能實現。

在人臉識別應用場景越來越多,給人們帶來無窮便利的同時,識別技術的良莠不齊也造成了信息泄露的風險。對此,監管部門和行業組織理應有所作爲,制定人臉識別的技術標準。比如,規定識別程序達到一定數量的特徵點才允許上市,防止簡單的識別軟件濫竽充數。

除了人臉識別技術的加強,做好面部信息的儲存與管理,也是防止“盜臉”的關鍵一步。如果說過去面部照片主要涉及所有者的肖像與隱私,那麼現在面部照片幾乎是一個萬能鑰匙,通過它可以開啓門禁、打開銀行賬號等。泄露面部照片,就跟泄露密碼一樣危險。

然而,在社交網絡時代,人們對自己面部信息被濫用缺乏應有的警惕。像媒體調查發現的人臉照片交易,違法犯罪人員要獲得人臉照片並不需要太高明的手段,只要掌握簡單爬蟲抓取技術,就可以在社交網站上獲取大量照片,而這些照片幾乎都是用戶自願在公開平臺上發佈的。如果再稍微分析一下數據,照片就可以跟本人身份和各項信息對應起來,從而加劇信息泄露的隱患。

當然,要求所有人都不上傳發布自己的照片並不現實。因此,在阻止公開化的人臉照片交易的同時,更要規範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人臉識別固然方便,省去了以前輸密碼的麻煩,但任何應用都應當實現方便和安全之間的平衡。如果一味追求方便,就好比家裏不鎖門,方便是方便了,但基本的安全防範也付之闕如。對於互聯網平臺而言,要尊重用戶的選擇權利,允許用戶通過其他方式登錄,而不是一味推薦新潮的人臉識別。

在前不久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得到首次審議,這意味着個人信息保護即將有專門性統一立法。梳理這部法律的條文,能發現很多公衆關切的問題都得到積極回應。期待該法出臺以後,包括面部信息在內的個人信息監管水平進一步上升,其使用條件與場景也得到充分約束。惟其如此,人們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才能不斷加強,而那些違法犯罪者也將受到有力的制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