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卿

知己关系里面,哪怕再亲近,也总有界限。

这种界限并不稀奇,毕竟,哪怕是最亲近的家人,也无法在情感上做到真正的无所保留。好比远在外的行人,大都默契地报喜不报忧。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更倾向于把情绪分享给知己朋友,因为彼此的情感共鸣更多,也能得到更及时的反馈。

可知己之间,也有不同的区分。这种区分,最基础的表现就是在性别上面。而关于异性知己间的关系,也总是绕不开暧昧的猜测。

甚至有人直接定义说:“异性知己,就是朋友以上,恋人未满。”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等到异性知己之间的感情相处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一定会成为恋人。

这样的说法,虽然片面,但是不无道理。好比陶渊明诗里写:“池鱼思故渊,羁鸟恋旧林。”说的是池塘的鱼思念着以前的渊水,笼中的鸟依恋着往日的山林。放在个人身上考虑,人们也总是会更倾向于依恋和怀念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

而异性知己间,两个人不仅彼此熟悉,而且有着深刻的共鸣和情感基础,再加上男女有别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也就站在这个角度觉得,异性知己一定会朝着恋人的方向发展。

而从知己到恋人,不管是因为一开始有所企图地刻意接近,成为知己;还是后来逐渐惺惺相惜,打破了朋友的界限。这些所谓的异性知己,都没有守住一条“潜规则”。

而在生活中那些真实存在的异性知己,大多都有一条不恋爱的“潜规则”。

01 彼此太过熟悉,也是一种阻碍

“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

毕淑敏的这句话用来描述异性知己间的关系最为合适。异性知己间,从陌生到熟悉,陪伴对方走过了很多岁月,中间也少不了惺惺相惜。

但走过的路再长,纯洁的异性知己也都明白,深深的话只能浅浅地说。

有些关系太过熟悉,反而成为了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试想一下:身边有个能够洞察你心思,并且也知道你过往经历,和你共享喜怒哀乐的人,第一反应是会庆幸这样的感情留在身边。但如果可以,你会选择把这段关系进一步升华成为恋人吗?

在微博上,有位博主就曾用这个问题做过一次大规模的街头采访,也给出了最后的数据和原因分析。

在采访中,将近70%有异性知己的人,都不会选择把这段关系进一步升华,原因主要有两种。

首先是因为之前的相处习惯,根本无法面对和接受这种角色的转变。毕竟知己和爱人是有明确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安妮宝贝在书中也曾给出很形象的答案。

“什么是妻子?就是你愿意把积蓄交给她保管的女人。什么是红颜知己?就是你能把有些秘密说给她听却不能说给妻子听的女人。”

另外是因为太熟悉对方的过去,就会不受控制的和对方的前任对比,也许是知己的时候并不介意,但成为了恋人,前任始终是个绕不过的话题。

时间久了,心中的芥蒂就会变多,也注定了这段感情会变质。

所以那些真正的异性知己,也都默认了不恋爱的“潜规则”。

02 知己比爱情难得,谁也不想轻易失去

人是很难遇见什么知己的。也许身边的朋友不少,但担得起知己二字的实在是寥寥。

生活中,如果真的遇见了这种知己,并且走过了很多年,形成了某种依赖,也很难做出进一步发展的决定。

毕竟比起几个月的恋人,谁不想做一辈子的朋友。虽然万事没有绝对,但想要留住这样一个港湾,继续做知己远比做恋人更保险。

《前任一》里的孟云就很好的诠释了这样一种选择,孟云和罗茜是大学同学,也是彼此最好的异性知己。毕业后,孟云选择独立创业,当时公司不景气,罗茜就放弃了外企的高管工作,帮孟云打理公司。

除了工作上的互帮互助,在情感上,罗茜也一直是孟云停靠的港湾。好比孟云每次难过的时候,都会准时出现在罗茜的家里,两个人什么也不说,就静静地待在一起。

孟云的身边来来回回地换了很多人,唯一不变的是罗茜。后来,孟云准备结婚了,罗茜也说出了一个隐藏了十四年的秘密,她喜欢孟云。

孟云其实没有说,他也爱过罗茜,只不过为了两个人能够用知己的方式继续相处,他选择了忘记和逃避。毕竟对于他来说,爱情可以很快发生,而知己却是不可多得,怎么舍得轻易失去呢?

而真正的异性知己都明白这份关系的可贵,自然不会轻易打破不恋爱的“潜规则”。

廖一梅曾说:

“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奇,最难的是遇见了解。”

而生活中,我们遇见的人很多,最后留住的人很少,而能够真正花时间去了解以及深入相处的朋友,更是不可多得。

百度百科上定义的知己是指和自己在精神上独立、灵魂上平等,并能够达成深刻共鸣的朋友。

如果能够遇见这种朋友,无论性别,都会感到庆幸。但因为男女关系的特殊性,把异性知己的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不过,对于真正的异性知己来说,再多的猜测都是不必要的。

无论是因为和对方过多的熟悉感,还是遇见的难得性,异性知己间,也大都默认了不恋爱的“潜规则”。

----END----

今日话题:

你觉得异性知己间还有什么“潜规则”呢?

欢迎留言,一起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