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重点大学21岁大三学生坠楼身亡,之前的一切都很正常。

从宿舍楼出来,过马路时还小心避让车辆,随后走进教学楼轻生。

父母无法理解,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大学生,怎么就会想不开呢?而令更多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乖孩子想不开?

他让我想到了两个人。

一个是最近很火的北大才女李雪琴,她身上的关键标签有:学霸、抑郁症患者、脱口秀演员。我们很难把这几个关键词连接在一起,北大学霸不是应该好好地搞科研,做研究吗?她是天之骄子啊,怎么会来做脱口秀演员呢?脱口秀演员肚子里可是得有很多搞笑段子的,那她怎么还能抑郁呢?

李雪琴直击人心,锐利地反驳: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废物了吗?谁规定的?就像谁规定念了北大就不能去卖猪肉的?

每一次听到李雪琴面对人们对北大学子持有“有色眼镜”对待时,不屑一顾地怒怼,心里都特别畅快,因为此时的李雪琴,不在乎别人说她什么,她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对自己有很清晰的认知,不会因为别人硬套给她的光环而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我就是我,你看不惯我,那又怎么样呢?

父母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总喜欢和孩子画大饼:“只要你考上大学,我就不管你了。”可考上大学是人生目标吗?不是,学习才是人生目标。

正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灌输了这一思想,在大学之前,孩子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我喜欢什么”,都是父母替自己规划好人生,孩子只需要按照父母规划的来做就可以了。所以有很多人到了大学后,没有父母、老师、学业的高压,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该如何度过每一天,他们开始迷茫,开始困惑,开始过度思考,开始否定自我,渐渐开始抑郁。

另一个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茉莉,成绩优异、家庭优越、面容姣好,是别人家中的乖乖女,从不顶撞妈妈,全然按照妈妈说的来做。

唯一宣泄的出口就是写作,可写作之路也被妈妈堵住,妈妈觉得文学会害了她。她偷偷地看,偷偷地学,偷偷地写。但最终这个宣泄口还是不够大,她选择轻生。

她不是不会难过,只是不想把难过、叛逆表现出来,她希望能够让妈妈少操心一些,多开心一些。

当父母都在告诉孩子“你该怎么做”时,是否有想过,父母除了年纪比孩子大,真的就比孩子优秀吗?

爱迪生能发明出灯泡,为什么爱迪生的父母发明不出呢?谁说父母就一定是对的?

坠楼男孩的学习计划

我们要告诉孩子,要学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愿意做什么,让孩子享受成就感。

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会尽力陪着你、帮你一起做你想做的事情,不管这件事最后是否会成功,都会成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要告诉孩子,人生是你自己的,我们只是陪伴者,我们只能给你人生建议,却无法替你做出选择。

相信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位健康快乐、平安幸福的普通人。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