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濛濛 郝敏

圖:資料圖

在博樂市貝林哈日莫墩鄉博樂市聚鑫棉業有限責任公司廠區門口,滿載着新棉的拖拉機正有序排隊過磅。廠區內,機器轟鳴,碼垛、過秤……棉花收購工作如火如荼。

博樂市聚鑫棉業有限責任公司軋花廠內,務工人員在堆放棉花。

“我在廠裏工作一個月,領了3000元工資,心裏很高興!”該鄉吉翁村貧困戶廖芳秀說。廖芳秀左手殘疾,還患有高血壓,2016年順利脫貧後,她一邊發展養殖業一邊打零工。因身體原因,該公司安排她在廠區做保潔員工作。

9月中旬,博樂市聚鑫棉業有限責任公司進入忙碌期,用工需求增大,該公司執行董事吳國偉積極與村黨支部對接,吸收貧困戶進廠工作。

吳國偉說:“我們結合崗位和貧困戶的情況,合理定崗。近期,已有20多位村民入職。”

博樂市聚鑫棉業爲博樂市陽光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下屬企業,主營棉花種植、籽棉收購加工、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倉儲服務等業務。

合作社檢修員對採棉機進行檢修。

2019年7月,按照博樂市黨委部署,博樂市聚鑫棉業作爲國有企業混改試點,先行先試,推出“國企+村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博樂市貝林哈日莫墩鄉14個村、青得裏鎮5個經濟相對薄弱村一併混改,以現金注資和出讓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折資的方式入股,共佔股44.88%。

2019年底,該公司爲貝林哈日莫墩鄉14個村分紅各83355元,全鄉利用分紅中的50.4萬元設立公益性崗位54個,54名貧困戶實現穩定就業。其餘分紅資金用於困難羣衆救助及民生領域基礎設施改善。

“入股後,公司不僅給村集體分紅,還免費爲村民提供技術幫扶。如今,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多了,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託森哈夏西村黨支部書記潘虹說。

各村集體代表領取分紅。

託森哈夏西村距離鄉區9公里,全村共有村民50戶110人,棉花種植面積5000多畝,其中近一半是開荒地。入股前,村集體經濟來源主要靠出讓村集體的開荒地和機動地的承包費,種植棉花全憑經驗,棉花品種五花八門,缺乏成熟的技術和資金,一年到頭村民收入、村集體經濟不容樂觀。

2014年,村民陳新根家因病致貧,被識別爲建檔立卡貧困戶。博樂市聚鑫棉業的技術員經常在田間地頭指導他操作農機具,併爲他提供生產資料,他的種植技術愈發嫺熟,掙錢機會也越來越多。

2016年,在各項扶貧政策的幫扶下,陳新根家順利脫貧。現在,陳新根承包了100多畝地,還購買了大型農機具,每年收入近20萬元,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2019年底入股後,村裏獲8萬多元分紅,部分分紅爲村裏6戶精準扶貧戶設立公益性崗位,每月發放工資600元;對於年齡大、患有重大病且在城鄉居民醫療報銷後仍需花費1萬元及以上的羣體,給予3000元—5000元救助;不論戶籍人口還是流動人口,均給予100元城鄉居民醫療繳費補助。

博樂市首家混合所有制企業分紅。

如今,村裏棉花種植品種逐漸統一,村“兩委”班子正組織村民成立種植合作社,將村民庭院裏的梨子、山楂等打造成品牌。村裏13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幹勁更足了。

隨着“國企+村隊”混改模式的不斷完善,貝林哈日莫墩鄉各村黨支部加強了與企業的聯繫,盤活了村集體資金和土地資源,提高了村集體收入,帶動了貧困人口就業,提升了村隊爲各族羣衆服務保障的能力,爲博州探索出一條推動農村農業產業一體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新道路、新模式。

博爾塔拉報社出品

監審:呂海洪 編審:王飛 編輯:李翔楠 責編:熊婭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