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成績出來,很多家長拿着孩子的試卷一看,平時都會的題,一到考試都做錯了。

問起原因,孩子認錯態度良好,低着頭小聲小氣回答:我太粗心了。

期中考試馬上就要到了,家長們只好緊張地在孩子耳旁叮囑:這次考試千萬不要再粗心了!

送分題變成送命題,原因真是粗心?

老師告訴你。

平時都會,考試不對,真正的原因不是粗心,而是“積懶成笨”!

平時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一道錯題翻來覆去能給孩子講個好幾遍,當時孩子也聽懂了,可一考試,孩子照錯不誤。家長就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講的不夠清楚,還是平時沒輔導好。

其實不是沒講清楚,也不是沒輔導好,恰恰是家長輔導得太好了,反而讓孩子過多依賴家長的幫助。

孩子做題,家長在旁輔導監督,一看到孩子做錯題,就忍不住立馬指正,讓孩子改過來。等孩子寫完以後,家長就拿過來檢查,檢查到錯題,沒等孩子自己想清楚,家長說出了思路。

表面上提高了孩子的做題效率,但卻埋下很多隱患。

當家長在旁邊的時候,孩子做題是快了,但是反而沒自己做題時仔細,看到簡單的題,在腦子裏一過,答案就出來了。

平時也許正確率高一點,但一到考試這種高強度、高壓力的環境下,人的大腦往往就沒有平時清醒,很容易在簡單的題上出差錯。

遇到比較難的題,孩子苦惱幾分鐘,遲遲沒有動作,很多家長就急不可耐地把思路告訴孩子,想着孩子記住思路,以後做題也能做對。但孩子考試時依舊做不對,因爲孩子養成了思維惰性,遇到困難就懶得思考解決方法,或者一直在“這麼難,我肯定不會”的自我否定中,浪費時間。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孩子平時“偷了懶”。

該記住的知識沒記住,或只背個七七八八。

平時做題時,孩子可以翻翻書本,找到題目應用的知識,但到了考試,就只能乾瞪眼。如果記得差不多了,在細枝末節上出現差錯,最後也以粗心安慰自己。

這也就是假粗心真偷懶。

只有平時功夫到位,不懶惰,考試時“粗心”就會少很多。

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

看到手中因粗心做錯的題,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千萬不要用粗心安慰自己,不要以爲這大不了。

很多孩子都會有一種想法:

啊,這道題我大意了,這分本來我能拿到,那我的分數就比小明高了。

孩子會忽略一個道理,很多時候決定成敗的關鍵就在他們看不起的細枝末節上。

一念之差結果卻懸殊。

能得到這些分的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擺正態度,才能改掉粗心的毛病,養成細心的習慣。

我們來看一個關於“差不多先生”的故事。

差不多先生單看外貌跟我們沒什麼不同,他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差不多先生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反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山西說成了陝西,先生指正,他卻辯道:“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錢鋪裏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

掌櫃的罵他。

他說:“千字比十 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他坐火車,可到的時候火車已經開走了,他又說:“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有一天,差不多先生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家人卻把西街牛醫生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知道找錯了人,可還是說:“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

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牀前,用醫牛的方法給差不多先生治病,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凡事都不精細,山西和陝西差不多,十和千差不多,今天和明天差不多,王大夫和汪大夫也差不多。

但這些差不多卻導致結果相差甚遠。

凡事都是如此,做題也是一樣,千萬不能學差不多先生,有耳朵卻聽不清楚,有眼睛卻看不分明,有鼻子和嘴巴,卻都不講究,有腦袋,卻思想不精細。

牢記: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

好習慣能幫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不做思維的懶惰者。

做題前

收拾好桌面,保證桌面整潔,除了做題需要的紙筆、橡皮等,不留無用的東西。

翻看題目,給自己定目標,要在多久內做完題,送分題不丟分。

最後,牢記做完題目後,一定要檢查。

做題時

認真審題,不因錯看題目丟分,邊讀邊用筆圈住題目的關鍵信息,保證在解題時,不會記錯關鍵信息。

保證字跡工整,卷面整潔。乾淨整潔的卷面,工整的字跡,能給閱卷老師帶來良好的閱卷體驗,在語文上,這點尤爲重要。而在數學上,好的卷面能夠展示清晰的解題思路。在英語等科目上,也是好的加分項。平時做題時,有意做好這點,在考試時,就能更得心應手。

每做一道題,都要把它當成最後一遍來做,不要抱着做完以後再來檢查的心理來做。遇到難題,一時想不出來,可以先放下,做好標記,留到最後研究。

全部做完以後,要仔細檢查一遍。

做題後

算算時間,看看有沒有在預計時間內做完,如果沒有,思考原因,是預估沒做好,還是做題慢了。

讓家長批改,有錯的題再做一遍,看能不能做出來。不能做出來的家長幫忙講解思路,講解以後,孩子自己重做一遍。

針對錯題進行分析,看錯的原因是知識點沒掌握,是粗心,還是題目難。針對原因,做好筆記,記錄錯誤的原因。養成這個習慣以後,不僅會減少大意丟分,還會幫孩子理清解題思路,長此下去,孩子的成績會得到顯著提升。

粗心背後是懶惰,養成好習慣,平時該下的功夫下到了,謹記不要“積懶成笨”,就能減少粗心丟分。

習慣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在於長久的累積。孩子有恆心,家長有耐心,雙方齊心,才能築牢教育的根基,壘石成屋,收穫果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