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時間的祕密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每個國人說起來都是嘴角上揚,眉毛上翹的那種,這是國人很自然形成的一種驕傲。

但這種驕傲必然伴隨一種痛苦,這種痛苦在高考前夕達到高潮,那就是學歷史是一種痛苦,尤其是學到亂世的時候,你就會嘴角下撇,眉毛耷拉,這都是什麼跟什麼呀。

歷史上有很多故事,但這些故事背後,在某個歷史階段,會有一條或幾條貫穿始終的暗線串聯,把握了這條線索,就能清晰的看懂一些列事情是如何發生的。

而從五代到宋的這段時間,很多事情,有一條暗線可以解讀很多事情,這個線索就是“時間”,千萬別說這是廢話,時間這個維度經常被人忽視,這段時期的歷史,如果把握了時間這個線索,很多事情你就能看的比以前更透徹。

說柴榮北伐之前,先說一首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詞,南宋陸游寫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如果不解釋一下什麼叫,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你可能很難感受到陸游的那種蒼涼的心情,北魏拓跋燾是鮮卑人,小名佛狸,神鴉:指在廟裏喫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

陸游寫到這裏的時候,心情是崩潰的,北方的人們居然把異族當做神靈來崇拜,這對於一直試圖恢復中原的南宋來說,心裏是個不小的打擊。

因爲在南宋君臣看來,北方的百姓時刻都生活在蠻族水深火熱的統治之下,日日夜夜期盼着王師的到來,只要王師一到,簞食壺漿迎接王師,陸游很殘忍的戳破了這種幻想,他看到的,完全就是北方的人民,根本就是分不清誰誰王師,誰是蠻族了。

這種北方人民王師一到,立馬歸附熱淚歡迎的場景,的確是發生過的,那就是柴榮的這次北伐,這次北伐所有人都熱血沸騰,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公元959年3月28日,柴榮帶着全部家底出發了,目標就是契丹佔領下的幽雲十六州,大軍所到之處,百姓歡迎守軍膽寒,短短一個多月契丹邊關守將望風歸順,無人敢迎其鋒芒,一舉收復三關三州十七縣,共復民一萬八千餘戶,爲大唐中期以後漢人前所未有之勝利!

這次北伐趙匡胤自然是看在眼裏的,以至於印象非常深刻,那可能是趙匡胤一生所到的帝國最北端,對百姓歸附的情景自然也是感動至深。

趙匡胤後來成了太祖,後來的大宋官家又是非常遵循祖訓的那種,於是整個大宋君臣,一直沉溺於對北方的幻想之中,他們一直以爲北方的人日夜期盼着王師的到來,自己也把恢復幽雲當做是畢生的目標。

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宋朝君臣都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時間,因爲時間可以改變很多東西。

五代亂世,朝代多,但時間其實並不長,從石敬約割幽雲十六州(公元936年)到柴榮北伐,這中間不過才23年,這個時間太短了,一代人的印象和習慣,都還沒有改變,心裏自然會懷念原來的統治者和生存習慣。

人類天性是討厭改變,當某一項改變發生的時候,受到阻力企圖恢復到原來,是人之常情,但是當時間長了之後,人們同樣是討厭變革的,因爲已經習慣了新的生存模式。

柴榮北伐的確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擁戴和歡迎,後來的大宋君臣,死死的抱住這一點印象中的“榮光”,但卻忘記了這都不知道過了多少年了,當地居民誰還記得自己原來的皇帝是誰,後來太宗北伐,就喫過這個不知道變通的虧。

(23)你的敵人是天

柴榮的一生一直在忙,這次北伐動用了全國之力,顯然他要做成別人從不曾做成的事,現在身處瓦關橋,這可是契丹每次南下必經的地方,如今柴榮經此北伐,心情激動可見一斑。

公元959年,5月3日這一天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柴榮縱馬越上一片高坡,“駐馬高阜,以觀六師”,同時也見到了當地牽牛舉酒歡迎他的父老鄉親。

柴榮順口就問了一句,這個高坡叫什麼名字,“回陛下,此地古老相傳,謂之病龍臺”,柴榮聽後愕然無語,當天夜裏一病不起。

這種傳播巨廣,但又有點扯的事情,當然是正史裏沒有的,他出自《五代史補》,前面我說過,無論是謊言謠言還是流言讖語,既然能出現,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

之所以會有這種謠傳,是當時所有人都覺得,柴榮實在是太厲害了,沒人能打敗他,能把他打敗的或者帶走的,也就只有老天爺了。

病龍臺的傳說真不真,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柴榮真的病倒了,繼位五年來從不休息,事必躬親的他,這次是真的被活活累垮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柴榮是個不服輸的人,倒下之後依然在堅持,

有記載,五月四日,有義武節度使孫行友攻破易州(今屬河北),擒獲契丹刺史李在欽,獻於柴榮帳下,柴榮爲表示絕無退軍之意,令人押赴軍前斬首。

五月五日,柴榮下詔以瓦橋關爲雄州,以益津關爲霸州,徵調數千民夫來修築霸州的城牆。既已得之,絕不放棄。

五月六日,柴榮命大將李重進統兵出土門(今河北獲鹿西南)攻擊北漢,進一步削平契丹的援軍,一切仍然爲與契丹兵團決戰做準備。

但是到了7日,柴榮再也支持不住了,羣臣苦苦勸解陛下回京,最終柴榮戀戀不捨的走了,此次出征不過才六十日,但柴榮的身體,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是不是有人會問,既然都收復了這麼多地方了,幹嘛不柴榮回去,留下大將接着打呀,這種想法跟當年魏延的想法是一樣的,這並不是一個無厘頭的想法,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諸葛亮每次都功敗垂成,魏延作爲武將,覺得自己可以,實際上諸葛亮一死,魏延就被人咔嚓一刀瞭解了,因爲諸葛亮之下,幾個將軍大臣都嚴重不合,殺魏延也屬於無奈之舉,留着魏延後果更嚴重。

而柴榮面對的局面,比諸葛亮那個時代更加兇險百倍,自唐末形成的驕兵悍將局面,已經積重難返,根本不是一兩個人的道德水平能解決的。

所以不管柴榮有多捨不得,他都不得“暫時”離開前線,回到開封城,這些年的不停徵戰,實際上早已拖垮了這個一代明君的身體。

但很快柴榮發現自己錯了,本以爲只是暫時的離開,沒想到這暫時,卻變成了永遠,一生英武的柴榮,終於到了他最難面對,也是每個創業未半的君王最難面對的問題,託孤。

(24)柴榮託孤

很多人都會覺得杯酒釋兵權是已經很輕鬆的事情,彷彿一場宴會,大家喝的醉醺醺的,在座各位的大哥,現在的大宋官家,一通推心置腹的談話,那些手握實權的節度使們,也感覺榮華富貴挺好,於是第二天紛紛告老還鄉。

這種說法,顯然低估了其他君主的智商,當然也更沒有顯示出趙匡胤的獨特和高明之處,這麼說吧,你真的覺得趙匡胤想做到的事,歷代君王就不想嗎?

如果一場酒就能解決節度使問題,不要說一場酒了,就是天天喝酒多少君王都願意,只可惜他們做不到,他們都不是趙匡胤。

就說柴榮吧,無論是智商還是能力,那絕對不在趙匡胤之下,但是面對武將他依然是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這種兩難五代所有的君主都經歷過,而且也絕不是單純憑藉智商就能解決的。

柴榮死之前,提拔了趙匡胤,這個時候趙匡胤的正式職務是殿前都點檢,而原本也是沒有這個職務的,這個職務是郭威創造的。

在郭威之前,世上根本沒有殿前司,只有侍衛親軍司,五代時完全由它來掌握全國的禁軍,但郭威很清楚,自己是怎麼上位的。

他上位後,跟趙匡胤的想法一樣,害怕有人會如法炮製,結果硬是把禁軍一分爲二,各自互不統領,相互牽制,直接向皇帝負責。

千萬不要小看任何一個人,每個人都不傻,郭威把禁軍一分爲二,爲的就是分權要相互牽制,這一點跟趙匡胤的思路是一樣的。

很可惜,就算是郭威和柴榮都知道兵變的風險,但他們依然沒有更好的辦法,他們只能絞盡腦汁,把分權的思想用到極致。

趙匡胤升職了,殿前都點檢,理論上的後周最高司令官,從這一點上看柴榮是信任趙匡胤的,但這並能說明,趙匡胤就是這個職務的最合適人選,而恰恰相反,他其實並不適合這個職位,但正是這種不合適,才最終造成了五代時期,畸形的合適。

五代的武將有個特點,絕大多數都是從大頭兵當起,等到他們成名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在戰場過歷練過許多年,而且這些職業軍人,最大的特點是不管皇帝是誰,只要有錢拿就行。

所以要是論資歷,趙匡胤可能連個前五十名都進不去,要是論軍功,前面我們也說了,趙匡胤跟着世宗柴榮南張北在,的確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有很多讓人瞠目結舌的成名之戰。

但這些遠遠不夠,但凡是史書上有名字的,有一個算一個,每一個都有曾經輝煌的戰績,細說起來,每個人都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

趙匡胤在後周,只是一個耀眼無比的新星,但絕不是個頭最大的那一個,當時比趙匡胤更合適託孤的起碼有兩個人,而且其中一個還是趙匡胤的老領導,不久之前還是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

還有一個人是李重進,這兩人不但資歷軍功並不比趙匡胤差,更重要的是,他們一個是郭威的女婿,一個是郭威的外甥,甚至可以說,當年郭威病重,論血緣李重進不比柴榮差,畢竟李重進是他地位外甥。

這兩個人簡直就是後周的左膀右臂,在現實中更是柴榮的絕對支持者,除了兩人不和之外,關於託孤這件事,甚至連不和反倒是成了優勢,但最終他們兩個還是被否定了。

否定張永德的理由有點無厘頭,熟悉宋史的大概都知道一點點,那就是這次柴榮北伐,收到過一個皮囊,裏面有一塊木板,上面寫了點檢做天子這幾句話。

而此時的點檢,正是郭威的女婿,後周的軍事統帥張永德,在一個相互猜忌的時代,只要有這種傳聞傳出來,這就是一個死結,無論張永德是否辯解,這都是一道無解的難題。

柴榮作爲一代明君,那可不僅僅是會打仗那麼簡單,在他的統治下,後周制定了刑法,編制了日曆,同時也整理了之前的歷史,把五代時期的歷史做了樹立,一視同仁的對待之前的王朝,包括那些在當時不被承認的王朝和某些不被承認的皇帝。

有了這種修史的見識,柴榮很容易就能看到,五代時期,造反成功率最高的,反倒是這種“親戚”,在權力面前,什麼父子兄弟,連襟侄子,根本沒有一點用,反而是關係越近,越能激發他們的野心。

張永德的悲劇就在於,只要柴榮不信任他,他做什麼都無濟於事,他怎麼想的也根本不重要,柴榮思來想去最終還是撤了張永德的職務。

關於李重進,柴榮更是心有餘悸,這樣的一名純粹的悍將,腳很跋扈手段殘忍,典型的五代軍閥,他根本不確定自己年幼的兒子能夠駕馭,這樣的悍將放在邊防上是最合適的,於是李重進就被安排守衛在後周的南方邊境,揚州城成了李重進的駐地,在這裏他死死的看着南唐,讓他們不敢有一絲一毫的異心。

在否定了張永德和李重進之後,這個巨大的彩蛋砸到了趙匡胤的頭上,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人生的“頂峯”來的如此之快,這一年趙匡胤才33歲,已經成了後周最高軍事統帥。

這樣的成就和容易,已經足以讓趙匡胤載入史冊,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情,這個時候真的就是趙匡胤人生的巔峯,但這個巔峯很快就會被超越,速度快的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甚至是趙匡胤本人的印象。

柴榮臨死之前,動用了所有的智謀,做的人事安排,大概他是滿意的,因爲他實在想不出更好的方案了,文臣方面由範質、王溥、魏仁浦等三位資深宰相做主。

軍隊之中把張永德和李重進都調出京師,出守邊疆;禁軍由韓通掌握,這個韓通是個死心眼,脾氣暴躁,性格粗魯,人稱韓瞪眼。

爲了牽制韓通,又任命了趙匡胤做侍衛司的死對頭,殿前司的首領,趙匡胤和韓通完全屬於兩種類型的人,他們的不合有點像張永德和李重進,是那種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和解合謀的那種關係。

至此,柴榮機關算盡,這也不能怪他,怪之怪孩子太小,7歲的小孩啥也不懂,全靠別人輔佐,爲父也只能爲你做這麼多了。

柴榮走了,但故事卻更精彩了,圍繞着柴榮的身後事,後周的官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柴榮的死也標誌了趙匡胤時代的徹底到來。

下一節我將討論一個寫趙匡胤最應該被迴避的問題,那就是陳橋兵變,你說趙匡胤到底是早於預謀呢還是真的是被迫稱帝,這件事對於歷史來說不重要,但是對於理解趙匡胤,理解整個宋朝的起點和底色,都非常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