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距今也不算太久,湧現出無數奇人異事,所以至今爲人津津樂道。《明朝那些事兒》的火爆,也是一個例證。這本書比較偏向於正史,很多趣聞也未能收入。今天小珏就想說一說明朝中晚期的王宗沐與王士琦父子。

王宗沐是浙江臨海人,根據年譜考證,他是“章安王氏”的“郡城派”,也是最興盛的一支。然而,這個家族數代不涉仕宦,在封建社會中並不引人注目,直到王宗沐在嘉靖年間考上進士,才使得家聲大振。

王宗沐在朝爲官時,職位雖不高,但往來的朋友名氣卻很大。“後七子”領袖李攀龍、王世貞都是他的好友。他在多個地方出任過布政使,政務方面的記載平平,但在文化教育方面頗有建樹。比如江西白鹿洞書院在當時已經式微,經過王宗沐的重修,再次煥發了活力。

後來,王宗沐的父親去世,他按制度丁憂,編訂了大量書籍,比如敬所文集》30卷、《奏議》4 卷、《江西大志》8卷、《海運志》2卷、《海運詳考》1卷等等。但最出名的,應該還是史學著作中的重頭戲《宋元資治通鑑》64卷。這部書按照司馬光《資治通鑑》的體例,記載了宋元兩朝四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內容簡單了一些,但比較準確可靠,相比王宗沐在編訂中是採取了寧缺毋濫的態度。

小珏懷疑,就是在編訂這部關於宋史的過程中太過投入,太過入迷,導致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臨海縣誌稿》記載:

宗沐督學廣西,夢天帝以韓魏公畀己,故以爲名。

這說的是王宗沐曾經夢見天帝將韓琦賜給自己,於是他以爲自己的兒子是宋朝宰相轉世投胎。這個兒子,就是他的次子,因爲韓琦字稚圭,所以王宗沐將兒子取名爲王士琦,字圭叔。

韓琦可不是泛泛之輩,雖然北宋時名相輩出,趙普、司馬光、王安石等人都比他的名氣較大,但小珏始終認爲,此公應爲北宋執牛耳級別的宰相。即便是在北宋,“文能安邦,武能治國”的通才並找不出幾個。

在不到20歲時,韓琦就以榜眼通過可科舉考試,起點就超過了絕大多數人。他擔任諫官時,鐵骨錚錚,三年內上七十多道彈劾同僚的奏疏,特別是“片紙落去四宰執”讓其聲名大噪,百姓拍手稱快。年輕的時候,他與范仲淹共守西陲,抵禦西夏,得到了這樣的評價: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老年時,他擔任宰相十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特別是兩次皇位交替時,都曾經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小珏也曾專門寫過文章,如果不是韓琦的老成持重,恐怕當時的北宋也將會遭受血雨腥風。

王宗沐是史學大家,給兒子取這個名字,應該不光是夢境的傳言,而是對韓琦的崇敬。時勢造英雄,雖然他的兒子王士琦沒有像韓琦那樣起到過安邦定國的作用,但也確實成爲了國家的棟樑之才。

王士琦在萬曆年間考上進士,踏入了官場。他是以文官出身,卻意外地參與了萬曆三大徵中的兩次戰爭,成爲了非常出名的“邊帥”。

1599年,明代貴州播州世襲土司楊應龍謀反,由於明朝毫無準備,戰爭形勢一塌糊塗。時任重慶太守的王士琦不畏危險,單槍匹馬前去招撫。楊應龍心懷叵測良久,當然不肯罷休,但王士琦拖延了時間,讓明朝做好了充足準備,爲播州之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更牛的是,他還毫髮無損歸來,並以功勞升四川按察副使。

在此之前的幾年,王士琦早就活躍在朝鮮之役中。他當時的官職是山東參政,掛監軍參政。他既不是主帥,也不是戰將,所以名氣既不能與李如松、麻貴比,也不能與劉綎、陳璘比,但他卻在關鍵時刻穩定軍心,力挽狂瀾。

那是在全州之戰時,劉綎軍進攻失利,心灰意冷。主將如此,士兵更是毫無鬥志。此時的王士琦大怒,將劉綎的下屬捆綁問罪,殺雞儆猴。劉綎這才又驚又懼,死戰到底,這纔有了以後克粟林、奪曳橋的勝利。(監軍參政王士琦怒,縛其中軍,綎懼,力戰破之——《明史劉綎傳》)

《明史》雖然沒有給王士琦單獨列傳,但在其它人的記載中,這種事情還不少。這說明王士琦發揮了監軍的職責,爲朝鮮之役的勝利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當時在朝鮮的威望,並不亞於劉綎、陳璘,當他歸國是,當地百姓還“勤金石而垂丹青”,在全州立《去思碑》作爲紀念。

1954年,王士琦墓在臨海被發現,並且出土了一百餘件金器,其中二十多件被定爲國家一級文物。王氏父子在歷史上頗有清名,臨海當地還有“十傘巷”的遺蹟,這些文物都是因爲朝廷念及他的功績,特地“賜祭葬”的。他的父親王宗沐的偶然夢境,定下了王士琦一生爲國盡忠的基調。他也不負父望,終成國之棟樑。

今天小珏聊了兩個歷史人物,分別是宋朝的韓琦和明朝的王士琦。宋朝和明朝都是漢人建立的兩個王朝,都曾經有文化繁華,經濟發達的頂峯,也有過扼腕嘆息的結局。它們迷人的經歷,讓後人追索。現在平臺與書店搞活動,推出的書籍都相當便宜,小珏特意精選了宋朝和明朝的兩套書,全部正版低價。

我認爲既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好書,也是近期優惠力度較大的了,關於明朝的書籍,首推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這是經典之作,熱度經久不息。鏈接如上,關於宋朝的故事,我推薦:

相信不會讓您失望的,這套書1-9卷,也不過兩百來塊錢,也超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