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是個魔術師,從古至今都左右着人類,春耕秋收生生不息。作爲“國之大事,死生之地”的戰爭當然也和天氣密切相關,還產生了專門的軍事氣象學。

《孫臏兵法·月戰》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表明了天時的絕對重要,而氣象條件就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草船借箭

歷史上因天氣導致戰爭輸贏的案例比比皆是,它決定了國家存亡,改寫了歷史方向,創造出人力難以企及的奇蹟。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就是借濃霧和東風以少勝多的奇蹟。

而忽必烈東征日本,拿破崙遠征沙俄卻敗給了狂風巨浪和數九寒冬。要不然後世很多歷史都要改寫,也沒有臭名昭著的日本“神風特攻”了。

風暴中的元朝艦隊

二戰中隨着飛機、潛艇等新式武器大量使用,天氣與軍事之間的聯繫愈發密切。狂風暴雨可以逼停飛機,滔天巨浪讓軍艦寸步難行,濃霧中敵人潛行逃遁,而潮汐可以讓潛艇溜進港口。

1940年5月正是希特勒最張狂的時候,40多萬英法聯軍被圍困在法國敦刻爾克的一個狹小區域內瑟瑟發抖。納粹揚言將他們趕下海,可老天爺卻不答應——敦刻爾克大霧驟起,風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峽卻異常安寧。

差點被攆到海里

德軍轟炸機找不到目標胡亂投彈,幾十萬聯軍心驚肉跳的撤回英國,終於保住了未來反攻的主力和火種。

4年後,天氣再一次幫助盟軍完成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登陸壯舉。盟軍原定6月5日在諾曼底登陸,英國氣象專家卻發現未來幾天英吉利海峽將巨浪滔天,空中陰雲密佈。只有6月6日有12小時空隙天氣好轉,艾森豪威爾決定抓住這個機會豪賭一把。

諾曼底登陸

其實德軍也得出6月上旬天氣惡劣的結論,只是沒算到這12小時空隙。德軍認爲盟軍不可能發動進攻,所以守備鬆懈,連隆美爾元帥也回家休假了。288萬盟軍驚天一擊,最終開闢了第二戰場,實現戰略大反攻。

所以無論怎樣強調天氣的重要性也不過分,任何輕視行爲都會受到重罰。就算號稱“蠻牛”的美國第三艦隊司令小威廉·哈爾西,也在1944年臺風中爲傲慢付出沉重代價:13艘航母重創,146架飛艦載機損毀,800多名士兵死亡。

被颱風摧毀的航母艦艏

人類很早就開始研究天氣,關鍵地區是北極。因爲人口稠密的大陸都在北半球,而北極是最大的冷源發生地。從這裏出發的寒流將左右整個大陸和海洋的天氣。

極地形成的高壓冷氣團向中緯度地區流動,再與熱帶來的高空暖氣團相遇,形成完整的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

17世紀初期各國就派出科考隊,探索北極地區氣象變化。1929年蘇聯又首先用飛機觀測北極氣象。到20世紀40年代,氣象學家已經能很好的掌握天氣變化物理機制,對軍事活動影響也日益增加。

靠近北極的格陵蘭島(丹麥)、斯匹次卑爾根羣島(挪威)、法蘭士約瑟夫地羣島、新地島(蘇聯),以及加拿大北部的諸多島嶼都是觀測北極氣象的良好地點。

位置良好的北極諸島

這裏的天氣往往預示着幾天後大西洋和歐洲大陸的天氣變化,對指導軍事行動有深刻含義,各國心知肚明。

和平時期各國互相交流數據,更好的指導生產生活,斯匹次卑爾根羣島還允許多國共同開發。二戰爆發後,再沒有人跟德國分享,幾個條件最好的觀測地也在盟軍控制之下,德國失去了重要的天氣情報來源。

爲解決危機德國先派出氣象船,遍佈大西洋的潛艇也有投放自動氣象浮標,回傳氣象情報的任務。

氣象觀測船

可惜北海被英軍強大的水面艦隊控制,德軍氣象船屢屢被捕,替代的改裝漁船也收效甚微。想獲得長期穩定的氣象情報,還得到極地島嶼上建立地面氣象站。

從1941年開始,德軍祕密向格陵蘭島、斯匹次卑爾根羣島、法蘭士約瑟夫地羣島派出多支氣象分隊。每支分隊有十幾人,由氣象專家領隊,帶着各種器材和電臺每天彙報。總部彙集多個氣象站數據,便能預測未來幾天的天氣情況。

德國派到各地的氣象分隊

分隊成員都是優秀的技術人員,還要到西里西亞戈德霍厄訓練中心接受數月培訓。要學會各種設備的操作維護,搭建木屋、滑雪、狩獵等野外生存技巧。

分隊會攜帶少量武器自衛,再選出一名軍事領隊,然後乘坐漁船在潛艇護航下前往苦寒之地,在那裏度過數月到數年時間。

搭建雪屋,環境極其惡劣

1941年9月,德軍首次向斯匹次卑爾根羣島派出10名氣象人員。那裏離挪威較近,還在德軍控制範圍中。次月又派出第二支克諾斯佩爾教授領導的“克諾斯佩氣象隊”,在後來的“地獄犬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1942年初希特勒下令將駐紮法國的“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歐根親王”號三艘鉅艦調回德國。艦隊從佈雷斯特港口出發,穿越狹窄的英吉利海峽,在英國人眼皮子底下溜回德國,讓英國輿論一片譁然。

大搖大擺的返回德國

行動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克諾斯佩氣象隊”幾天前回傳的情報。顯示英吉利海峽將被大霧籠罩,英軍偵察機和轟炸機都無法起飛,才完成了一次奇蹟般的轉移。

雙方都將氣象站看作“心頭肉”,也將其視爲“眼中釘”,拼命的隱藏自己拔掉對方。

1943年英國在斯匹次卑爾根島建立氣象站,幫助北極航線商船隊通過德控區。德軍很是惱火,不惜出動“孤獨的北方女王”(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和“沙恩霍斯特”號戰巡,帶着10餘艘驅逐艦掩殺過去。用猛烈炮火摧毀氣象站,連帶將附近的小鎮炸了個稀巴爛。

“提爾皮茨”炮轟氣象站

這是“天氣戰爭”中德國爲數不多的高光時刻。除此之外大部分時間,德國人都因地理位置劣勢處於東躲西藏的一方。

他們將氣象站建在偏遠隱祕的海島上,將屋頂刷成白色,使盟軍偵察隊從空中和海上都很難發現。再加上北極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格陵蘭島面積就有216萬平方公里,斯匹次卑爾根羣島6.2萬平方公里,法蘭士約瑟夫地羣島則由大大小小190個島嶼組成。

斯匹次卑爾根羣島上的氣象站位置

想在這些人跡罕至、環境惡劣的島嶼中,找到十幾個人的小分隊簡直如大海撈針一般。不過雖然如此,盟軍仍然日夜不停的從空中和海上搜索,格陵蘭島上的居民也組成雪橇巡邏隊一起尋找。

德國爲數不多的氣象站中,有的被盟軍摧毀(如雪絨花一隊/二隊、木眼隊、低音提琴隊等),有的在惡劣天氣中連人帶船消失不見(如候鳥隊等),有的被疾病擊垮(尋寶者隊),只有少數幸運存活下來。

其中一支便是1944年斯匹次卑爾根羣島上的“擊劍”隊,由著名氣象專家威廉德格博士領隊。

釋放高空氣球

11名成員在嚴寒中度過漫漫極夜,每天辛苦工作,偶爾打獵娛樂,一直到堅持到德國戰敗。他們被困在島上無人問及,直到4個月後才聯繫上盟軍,1945年9月向一艘挪威漁船投降,成爲二戰德軍最後一支投降的部隊。

如今的擊劍氣象站遺址

氣象隊雖然很勤勞,但獲得的情報遠遠不能滿足戰爭需要。德軍需要更多天氣情報,於是將眼光瞄向了遙遠的北美洲。

北半球有西風帶,所以加拿大北部可以更早的獲取信息。盟軍毫無問題,德軍也要補上劣勢。

所以1943年10月,U-537號潛艇兵發北美,直指加拿大東北海岸。艇上載着西門子公司最新研製的,能自動發送數據的WFL-26氣象站,綽號“庫爾特”。還有負責安裝調試的庫爾特索莫邁耶教授和兩名技術員。

U-537號潛艇兵發北美

自動氣象站由一個帶風速計的10米高桅杆、10個裝滿氣象設備的大圓桶、1臺150W無線電發射機和若干高壓乾電池組成。能自動記錄氣溫、溼度、氣壓、風速、風向,並每隔3小時向北歐接收站發送信息。

WFL-26自動氣象站

受地質影響,北美洲東北部的海岸線極度破碎,上千處斷裂的峽灣、島嶼與淺灘聚在一起,就像迷宮一般。

極度破碎的海岸線,有利於隱藏

1934年有一位船長來到這裏,在奇德利角發現了“一個極好的,也許迄今爲止尚未開發的優良港口”,並將它紀錄下來。

第二年德國勘察小組聞訊趕來,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奇德利角旁邊的優良港口——馬丁灣。U-537號潛艇的目的地正是這裏。

奇德利角隱藏在海岸峽灣中

U-537是一艘巨大的IXC/40型遠洋潛艇,航程達13850海里;加裝了1門20毫米高炮和四聯裝20毫米C/38高炮,火力十足。

它一路向西,飽受大西洋上颶風的摧殘,連1.5噸重的防空炮都被大浪掀掉了,苦熬三個星期終於到達。

途中他們向總部發電,一些信息被英國截獲破譯,顯示“按特殊任務繼續前進”。英國人每一個字都認識,但是合在一起卻無法利用,因爲誰也不知道“特殊任務”是什麼。

艇員們乘橡皮艇登陸

索莫邁耶教授和艇員們一點點將幾噸重的設備拖到海岸上,再耐心調試完畢,德國在北美洲的第一個自動氣象站正式開工。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U-537號回到大西洋上巡邏,每隔幾小時定時接收信息,一切正常。大家僅僅高興了2天問題就來了——信號消失了!

是設備壞了,還是被人繳獲了?沒人知道。施雷威艇長不厭其煩的一次次上浮,努力搜尋信號卻一無所獲,所有人垂頭喪氣的返回。

安裝時佈置的哨兵陣地

德國不甘心,11個月後又派 U-867號潛艇前往。可惜運氣太差,走到一半就被盟軍飛機擊沉了。德國人絕望了,再也沒有派潛艇去哪裏。這次任務也成爲二戰中德國唯一一次踏上北美洲的軍事行動。

時光荏苒,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西門子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弗朗茨 塞林格編寫公司史時,發現了氣象站的相關文件和照片。

他很感興趣,於是向加拿大國防部的歷史學家道格拉斯博士詢問,結果博士也一頭霧水。博士決定到親自到實地看看,於1981年7月乘坐“路易斯勞倫特”號重型破冰船前往,終於找到已這裏守候38年的自動氣象站。

博物館裏的“戰利品”

時間靜止了,一切都是原來模樣,彷彿它們昨天才放在這裏。道格拉斯將設備運回渥太華戰爭博物館展覽,成爲納粹德國“入侵”北美的鐵證。

二戰的“天氣戰爭”雖然結束了,但軍事氣象學仍在蓬勃發展中。今天它們甚至拓展到太空,爲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空間站護航。它將始終伴隨我們,讓我們在天時中佔據優勢。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