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十年陸軍、百年海軍。要想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非常不容易,與一個國家所處的戰略環境和作戰需求有深刻聯繫。

冷戰時期蘇聯海軍缺少大型航母,航空兵力不足,於是重點發展核潛艇和大型導彈艦艇,以駭人的威力、威武的身軀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1134型“金雕”級導彈巡洋艦/大型反潛艦,就是其中承前啓後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環。

1134型金雕基本型

它是蘇聯海軍第一種配備反潛導彈、直升機機庫的大型反潛艦,生產數量衆多,是蘇聯海軍由近海防禦走向遠洋攻守兼備的標誌之一。它的艦艇設計、武器裝備、戰術運用影響了之後很多大型艦艇,甚至重型載機巡洋艦的設計運用。

二戰結束後蘇聯重振國防,準備打造一支強大的紅海軍。第一個十年造艦計劃後,蘇聯建立起完備的近海防禦體系。

當時海軍的打擊重點是北約以航母爲核心的水面艦艇編隊,所以1958年建造了第一種裝備重型遠程反艦導彈的肯達級導彈巡洋艦。

肯達級上巨大的P-35反艦導彈

肯達級裝備2座四聯裝P-35“進步”(北約:SS-N-3B)反艦導彈系統,可發射16枚威力巨大的4K44反艦導彈。戰鬥部爲900公斤高爆炸藥或35萬噸當量核彈頭,最遠射程500千米!

但是戰後導彈技術和核技術發展很快,核動力與潛艇迅速結合起來,誕生了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核潛艇。

1959年12月30日,美國喬治·華盛頓級戰略核潛艇服役,一下子改變了世界格局。它帶着16枚“北極星”A1彈道導彈,速度快、隱蔽性強,在水下長時間潛伏,生存能力極佳,是各種核威懾中最厲害的存在。

“喬治·華盛頓”號彈道導彈核潛艇

從1959年到1967年,美國開啓快速爆兵模式,核潛艇一艘接一艘下水:喬治華盛頓級5艘、伊桑·艾倫級5艘、拉法耶特級31艘。

到1967年4月美國戰略核潛艇數量已達41艘,潛射導彈性能也越來越強。從最大射程2200千米的“北極星”A1逐漸升級到最大射程4630千米,可攜帶6-10個分導核彈頭的“海神”C3。

左一北極星A1,左四海神C3

美國人得意洋洋,開始派遣戰略核潛艇在地中海、挪威海域戰備巡邏。從這裏發射導彈可以打擊蘇聯西南部區域,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也對海軍反潛提出嚴峻挑戰。

冷戰早期,蘇聯水面艦艇一直處於防守地位。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國強大的航母編隊封鎖海域,攔截蘇聯貨船。蘇軍到達加勒比海的只有4艘狐步級潛艇,還被逼出水面3艘。這“叔可忍嬸不可忍”的奇恥大辱,也只能含着眼淚忍下去。

龐大的封鎖艦隊

巨大的核潛艇威懾使蘇聯高層如坐鍼氈,於是第二個十年造艦規劃中重點提升反潛力量。大大小小的警戒艦、驅逐艦到巡洋艦都以反潛爲首要目標,兼顧防空和反艦,形成了大型反潛艦的新分類。

“金雕”級便是蘇聯多用途大型反潛艦的開山之作。

1134、1134A、1134B三個子型號,北約稱克列斯塔I級、克列斯塔II級和卡拉級。

1964年7月,1134型首艦“佐祖利亞海軍上將”號在列寧格勒日丹諾夫造船廠開工建造,1965年10月下水,1967年10月加入北方艦隊。

1134型三號艦“德羅茲德海軍中將”號

1134型全長156.2米,寬16.8米,標準/滿載排水量5340/7170噸,續航力10500海里/14節,自持力15天,艦員編制312人,軍官30人。

1134型的滿載排水量比肯達級(5380噸)增大不少,提高了近2000噸,內部空間也擴大33%,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肯達級的一大難題。

肯達級巡洋艦排水量小,甲板上卻安裝了很多重型反艦導彈和遠程雷達,導致艦體重心偏高、穩性不佳,在海況惡劣的大西洋上橫搖得厲害。官兵長期在狹小惡劣的環境中生活戰鬥,得不到良好休息,很影響士氣和戰鬥力,不利於遠洋作戰。

這些問題在“金雕”上都迎刃而解,更大的噸位可以搭載更多裝備,改善居住環境,提高適航性,遠洋作戰能力迅速增加。

巨大的TV-12蒸汽輪機

1134型動力系統採用4臺KVN-98/64高壓燃油鍋爐和2臺TV-12蒸汽輪機,功率達90000軸馬力。供電能力較肯達級增加了40%,能滿足電子設備龐大的用電需求。

它本來是大型反潛艦,但配套的反潛導彈遲遲未能成功,因此只能搭載和肯達級一樣的P-35“進步”反艦導彈系統。有2座雙聯裝KT-72型發射筒,取消了再裝填裝置,共4枚4K44導彈,比肯達級(16枚)的反艦能力下降不少。

4K44導彈發射瞬間

不過多出來的空間使防空、反潛能力大大提升。艦首、艦尾各1座M-1“波浪”(SA-N-1)型艦空導彈系統,發射架從ZF-101升級到ZF-102。備彈量從肯達級的16枚大幅增加到64枚,火力增強了4倍。

反潛體系由遠、中、近三層組成。最外層仍然是K-25RTS“激素”反潛直升機,但是“金雕”增加了艦尾機庫,比以往只有起降平臺的艦艇好很多。

海上環境惡劣,溼氣大、鹽分高,對嬌貴的直升機傷害很大。以前艦艇沒有機庫,嚴重製約了直升機使用,發揮不出應有戰力。

艦尾的直升機庫,不大卻很重要

如今金雕級上機庫和指揮、起吊、維護設施齊全,直升機戰鬥出勤率提高,能在最短時間內到達作戰海域。海軍第一次有了不依賴岸基飛機,獨立作戰的能力,向着遠洋方向邁進一大步。

中層反潛是2座五聯裝PTA-53-1134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裝備10枚SET-65型反潛/反艦魚雷,最大航速45節,射程20千米,具備400米深海作戰能力,是蘇聯電動魚雷的上乘之作。

近程反潛由艦首的2座12聯裝RBU-6000“龍捲風”2(備彈量144枚),和艦尾2座RBU-1000“龍捲風”3(備彈48枚)火箭深彈發射器組成,有效射程分別爲6000米和1000米。火箭彈總量比肯達級增加了1倍。

1134型電子設備與肯達級大體相似,都有“二項式”(雙杓)火控雷達引導巨大的P-35反艦導彈,探測距離100千米。

1134的雷達與主要武器

有“彎刀”(果皮羣)火控雷達引導M-1“波浪”艦空導彈,探測距離75千米。

但1134型的主桅上換裝了升級版“安加拉河A”(頭網C)對空/對海搜索雷達;增加了一部MR-500“三角帆”(大網)遠程對空搜索雷達,對中高空目標的探測距離超過350千米。導航雷達也換成“伏爾加河”。

最大的變化是主桅兩側增加了8個MR-403“古爾祖夫”(邊球)主動雷達干擾系統,是當時非常先進的電子對抗設備。

“古爾祖夫”(邊球)主動雷達干擾系統

它與“擊鐘”電子偵察機、“打鐘”信號截獲機配合,可在360度全向阻塞、欺騙、干擾敵方飛機、艦艇的雷達信號,一次可同時干擾2個目標。也能控制新裝備的PK-2箔條發射器,對己方艦艇實施掩護。

不過艦上主炮比較寒酸,只有2座AK-725型雙聯裝57毫米全自動艦炮。因爲當時大家都熱衷導彈,對主炮很不重視。這種炮單管射速120發1分,最大射程12千米,射高5000米,可以作爲防空系統的良好補充。後期又加裝了4座AK-630型近防炮,進一步提高末端防空能力。

從整體來看,1134型雖然沿用了肯達級的很多舊裝備,但戰力有很大提升。

1134型的武器系統與初始目標的錯位,使其在蘇軍海軍艦艇分類中幾經更改。最初定義爲大型導彈艦,體現反艦。1967年改制時又迴歸到大型反潛艦,強調反潛。1977年最終定型爲導彈巡洋艦,成爲肯達級的繼承和發展者。

1134型最終只建造了4艘,就由更先進的1134A“克列斯塔II”級取代。

1968年,等待已久的URPK-3“暴風雪”(SS-N-14“石英”)反潛/反艦導彈系統終於成功,正宗的大型反潛艦1134A登上舞臺。

1966年11月30日,首艦“喀琅施塔得”號在列寧格勒日丹諾夫造船廠下水,1969年12月服役。

“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

此後幾乎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快速建造,到1977年12月最後一艘“尤馬舍夫海軍上將”號服役時,一共建造了10艘,成爲蘇聯遠洋艦隊中的骨幹。它們活躍在全球各大洋,時刻監視搜索美國核潛艇,將其驅逐出危險海域。

1973年第4次中東戰爭中,金雕們爲蘇聯開往埃及的貨船護航,與其他艦艇一起逼退美國3支航母編隊,雪洗古巴導彈危機的前恥。

1969年金雕在地中海與美國航母對峙

兩種金雕艦體基本相同,1134A排水量略有增加,武器裝備大幅提升。

P-35反艦導彈被“田字形”的四聯裝URPK-3“暴風雪”反潛/反艦導彈系統取代。裏面的8枚85RU型反潛/反艦導彈很有特色,外形呈上下雙體排列,上層是固體火箭助推器,下層是戰鬥部。

獨特的上下雙體排列

反潛時可搭載UMGT-1型400毫米魚雷或5000噸當量核彈頭,反艦時可換成半穿甲戰鬥部。導彈全重4噸,飛行速度約1馬赫,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最大射程70千米。它與美國“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性能不相上下,是蘇聯反潛導彈的傑出代表。

85RU導彈的兩用性,使1134A在沒有專門反艦導彈的情況下也能兼顧一定的反艦能力,設計實在巧妙。蘇聯海軍對它很滿意,在後來的無畏級大型反潛艇上也大量裝備。

雖然是大型反潛艦,但1134A 的防空能力一點也不差。艦首艦尾2座新型M-11“風暴”(SA-N-3高腳杯)雙聯裝艦空導彈系統,備彈72枚,比1134的M-1“波浪”厲害很多。

M-11“風暴”(SA-N-3高腳杯)雙聯裝艦空導彈系統

其中的4K60導彈長6.1米,重845千克,戰鬥部80千克,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飛行速度2-3馬赫,最大射程55千米,能全天候作戰,使蘇聯海軍具備了區域防空能力。

它不像M-1那樣是陸軍S-125(薩姆-3)地空導彈的海軍版,而是專門爲海軍研製的。自1969年服役以來一直是海軍的明星裝備,先後在22艘艦艇上服役,包括10艘1134A型、7艘1134B型(卡拉級)、2艘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和3艘基輔級載機巡洋艦等。

遠洋反潛是1134A的本職工作,反潛裝備自然不能馬虎。其中、近層反潛與1134型相同,最顯著的變化是遠程反潛能力進一步加強。

由於沒有專門的反艦導彈,就不需要直升機中繼制導,所以原先兼職反潛的KA-25RTS電子戰直升機換成了專職反潛的KA-25PLO型,使1134A遠程反潛能力進一步提高。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KA-25PLO型

KA-25PLO是蘇聯海軍的主力反潛直升機,裝備着VGS-2型吊放聲吶、浮標聲吶、對海搜索雷達、磁異探測儀和光電探測器等衆多設備,最大航程超過650千米。可以用輕型反潛魚雷、深水炸彈直接攻擊。

主要武器更換後,1134A的雷達系統發生很大變化。

1134A型武器及雷達分佈

主桅杆上換裝的巨大的MR-600“上升”(頂帆)遠程對空搜索雷達,是1134A最顯著的標誌,最遠探測距離550千米。原先的“安加拉河A”對空/對海搜索雷達被挪到煙囪頂部。

“彎刀”(果皮羣)火控雷達換成了體積更大、更先進的“雷鳴”(頭燈C)火控雷達,能同時跟蹤20個目標,最遠探測距離150千米。

巨大的“雷鳴”(頭燈C)火控雷達

增加了2部“T形柱”近程水面光電監視器,可監測潛航狀態的潛艇。艦殼聲吶也換成MG-332“大力士”2型,搜索能力大大提高。

兩款“金雕”服役後,蘇聯海軍的遠洋戰力快速提高。它們經常在艦隊中擔任旗艦,與擅長反艦的導彈艦艇配合,用自己的防空和反潛武器爲艦隊提供保護,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幫助蘇聯海軍完成從近海防禦到遠洋攻守兼備型的華麗變身。

1134A型開工後不久,更強的“終極金雕”——1134B卡拉級又走上船臺。動力、電子設備和武器裝備都大幅改進,成爲金雕家族中的最強者。限於篇幅,我們將在下一篇中講述終極金雕的傳奇故事。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