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上映之后,一直保持着单日票房冠军的记录。这部影片最终票房的预测数字,也是一再走高。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国内电影市场上,也没有重量级大片出现。《金刚川》应该能保持热映势头,并且一定会延期下线,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

整部影片所围绕的故事只有一个:我方志愿军战士全力保桥,敌军则是采用千方百计要把桥梁炸断。《金刚川》这部电影有多位主演,其中张译、吴京、邓超三人名气最大。

邓超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与吴京和张译的角色,也没有产生任何的互动。

真正在影片中,对故事情节起到推进作用的,是张译和吴京。这两个人都是高炮连的指战员,吴京原本是这个连队的连长,因为违反纪律被降为班长,而张译则一直是排长。

如此一来,两个角色之间就制造出很多戏剧冲突。名义上张译是吴京的上级,但事实上吴京是张译的师傅,也是长久以来的上级指挥员,并且在这支部队中,吴京明显更有领导力。

影片中的其他部分,相信观众都能看得明白。,不过有一点细节处理,很多人都不曾留意,而正是这一点,让《金刚川》这部影片的逻辑变得合理自洽。

这就是稀缺的炮弹。在张译、吴京两人所在的高炮防空连中,原本的七门高射炮,只剩下两门能用。在物资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上级也只给他们拨发了极少的高射炮弹。

由于只有两门高射炮,所以上级命令两门火炮不得一起使用,也就是影片中所说的交叉射击。

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不想过早暴露了所有火力,这点在逻辑上并无问题。

而在影片的第三段,吴京和张译两人所指挥的高射炮,与美军战机进行最后的对决,此前吴京所指挥的高射炮位置已经暴露,张译提出让吴京调整炮位,但是被吴京拒绝,这是什么原因呢?

更加奇怪的是,在吴京扮演的角色壮烈牺牲之后,美军战机再次来袭,张译却命令我军士兵在仅有的一门高射炮周围点起火把,此举的目的,就是告知敌机自己的方位。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关键的核心都是炮弹。如果炮弹充分,那么高射炮本身的作用就无比重要。但是在炮弹稀缺的情况下,吴京坚持要把高射炮放在最佳位置,就是为了保证最大的攻击效率。

如果炮弹用完,高射炮也变得毫无用处。这也是张译饰演的角色,在最后的决战中点起火堆的原因。这一场战斗已经是不成功则成仁,如果不能一举击落敌机,即便高射炮保留下来,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金刚川》通过张译与吴京的争执,也向观众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常识:一门高射炮所覆盖的作战半径有限,太高、太远的敌机,都会超出射程。

正因为如此,张译所扮演的角色,才会故意暴露本方高射炮的位置,吸引美军战机前来决一死战,而不是放任敌机去攻击桥梁。

而如果我军可以拥有足够充分的炮弹,那么最为明智的选择,显然是尽快调整高射炮位置,做好隐蔽,给予敌机更长久的威胁和打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