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上映之後,一直保持着單日票房冠軍的記錄。這部影片最終票房的預測數字,也是一再走高。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國內電影市場上,也沒有重量級大片出現。《金剛川》應該能保持熱映勢頭,並且一定會延期下線,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整部影片所圍繞的故事只有一個:我方誌願軍戰士全力保橋,敵軍則是採用千方百計要把橋樑炸斷。《金剛川》這部電影有多位主演,其中張譯、吳京、鄧超三人名氣最大。

鄧超在這部影片中,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與吳京和張譯的角色,也沒有產生任何的互動。

真正在影片中,對故事情節起到推進作用的,是張譯和吳京。這兩個人都是高炮連的指戰員,吳京原本是這個連隊的連長,因爲違反紀律被降爲班長,而張譯則一直是排長。

如此一來,兩個角色之間就製造出很多戲劇衝突。名義上張譯是吳京的上級,但事實上吳京是張譯的師傅,也是長久以來的上級指揮員,並且在這支部隊中,吳京明顯更有領導力。

影片中的其他部分,相信觀衆都能看得明白。,不過有一點細節處理,很多人都不曾留意,而正是這一點,讓《金剛川》這部影片的邏輯變得合理自洽。

這就是稀缺的炮彈。在張譯、吳京兩人所在的高炮防空連中,原本的七門高射炮,只剩下兩門能用。在物資極度緊張的情況下,上級也只給他們撥發了極少的高射炮彈。

由於只有兩門高射炮,所以上級命令兩門火炮不得一起使用,也就是影片中所說的交叉射擊。

這樣安排的原因,是不想過早暴露了所有火力,這點在邏輯上並無問題。

而在影片的第三段,吳京和張譯兩人所指揮的高射炮,與美軍戰機進行最後的對決,此前吳京所指揮的高射炮位置已經暴露,張譯提出讓吳京調整炮位,但是被吳京拒絕,這是什麼原因呢?

更加奇怪的是,在吳京扮演的角色壯烈犧牲之後,美軍戰機再次來襲,張譯卻命令我軍士兵在僅有的一門高射炮周圍點起火把,此舉的目的,就是告知敵機自己的方位。這樣做又是爲什麼呢?

其實關鍵的核心都是炮彈。如果炮彈充分,那麼高射炮本身的作用就無比重要。但是在炮彈稀缺的情況下,吳京堅持要把高射炮放在最佳位置,就是爲了保證最大的攻擊效率。

如果炮彈用完,高射炮也變得毫無用處。這也是張譯飾演的角色,在最後的決戰中點起火堆的原因。這一場戰鬥已經是不成功則成仁,如果不能一舉擊落敵機,即便高射炮保留下來,也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金剛川》通過張譯與吳京的爭執,也向觀衆們展示了這樣一個常識:一門高射炮所覆蓋的作戰半徑有限,太高、太遠的敵機,都會超出射程。

正因爲如此,張譯所扮演的角色,纔會故意暴露本方高射炮的位置,吸引美軍戰機前來決一死戰,而不是放任敵機去攻擊橋樑。

而如果我軍可以擁有足夠充分的炮彈,那麼最爲明智的選擇,顯然是儘快調整高射炮位置,做好隱蔽,給予敵機更長久的威脅和打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