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時代,學霸是成功者,而學渣是失敗者。

可有一天,當學霸和失敗聯繫在一起,將會誕生什麼?

答案是——小鎮做題家

所謂“小鎮做題家”,就是曾經的小鎮神童,智商一流,沒有解不開的方程,沒有證不了的關係。

一路過關斬將,直上985,苦學4年,但畢業後卻發現,曾經的天子驕子,卻在社會處處碰壁、屢屢受挫,行情一路看跌,最後成爲loser。

對比一下:都是985、211,都從底層一路來到象牙塔,但畢業幾年之後,別人都是項目經理、技術總監、大區經理……而你還是個技術狗、加班狗、代碼狗……別人“王朝+紅酒”,而你“泡麪不離手”

01

小鎮青年是怎麼煉成的?

天天忍受命運的摧殘和社會的毒打,慨嘆“人和人的差距,真是比人和狗還大”!這就是小鎮青年的日常心態!

小鎮青年是怎麼煉成的?不外乎下面幾種情況:

1.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型。

這一類青年的心氣非常高。二十多年來,一路高歌猛進,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但在面對就業問題時,北京戶口有嗎?工資纔給5000?車補房補都沒有,還得加班?我就不信,我這麼塊美玉沒人用我!沒有世界五百強的offer,讓我工作是不可能的!

他能看上的——人家不要,人家要他的——不稀罕去!高不成低不就,畢業即失業,贏在求學路,卻輸在社會起跑線,成爲loser。

2. 格局不夠型。

所謂格局多大,人生就有多大。可是某些小鎮青年的思維,卻始終侷限在做題模式之中——給我題,我給你解!

以爲從學校學到的JAVA、ASP,就可以橫行天下,無所顧忌。可是當Python、安卓已然強勢崛起的時候,才悲哀的發現:我他喵的位置在哪?

當自我更新的速度,趕不上時代進步的速度,就會被時代無情拋棄,成爲loser!

3. 思維束縛型。

俺們村的馬路就那麼寬,車就那麼少,俺走着很舒服,這大城市,人比螞蟻多,上班比上墳遠!

曾經的小鎮生活,成了他永恆的白月光,所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則都成了無法接受的異類。始終無法融入一線城市的文化和節奏,完全找不到歸屬感,最終也成爲loser。

但無論哪款小鎮青年,歸根結底,他們都是因爲沒有習得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創造力”而被“新時代”拒之門外,成爲了暫時的失敗者。

他們的共同特點:出身寒門,智商很高,但缺乏指引,無法融入高層,總在人生低谷徘徊。

02

歷史上的小鎮青年

小鎮青年多,一波又一波。中國歷史上,從不缺乏小鎮青年,比如:唐詩雙璧就是其中的代表。

杜甫的長安十年,小夥伴們都聽過吧。聽起來“長安沽酒賣杏花”的生活好逍遙,但其實,那是——苦逼十年。

杜詩聖的家境原本不錯,爺爺是大名鼎鼎的杜審言,可是隨着家道中落,杜詩聖也果斷“衙內”變“屌絲”。

想要人生逆襲,那就只能知識改變命運——參加科舉。公元746年,34歲的鄉村小青年杜甫,跑去長安討生活。34歲這年齡,放在今天都快過了公務員的截止年齡了,放在唐朝,即便考上了那也不過是——大器晚成。

再看杜詩聖的文化啥水平——那必須是才華橫溢。這份驕傲與自信,杜詩聖也認爲自己“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立下的人生flag更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老杜的理想:寒門子弟躍龍門,一朝成名天下驚。但現實卻是:你誰家的啊?你家大人,我認識嗎?有推薦信嗎?

杜甫在長安參加了兩次公考,但一次也木有中。不是水平低,而是他通往官場的最後一公里——被堵死了。

公考不行,怎麼辦?那就走權貴渠道。名流交流會,雖然寒酸,但還是要參加的,萬一被看上了呢?

有些機會是撿來的,而有些機會是熬出來的。40歲的冬天,杜詩聖終於寫了一篇《大禮賦》的拍馬文,拍得唐玄宗渾身舒暢,但直到四年之後,纔等到一個校尉的芝麻綠豆官,杜甫看不上,拒辭不受。

而就在44歲這一年,杜甫的小兒子活活餓死了。這樣的人生,怎一個慘字了得。

終其一生,杜甫都沒能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或許這正是老杜“高不成低不就”思維作祟的結果。

與杜甫的人生相比,李白的求官之路,其實也沒好多少。

或許對大唐公考內幕認識得更犀利,也或許是其他原因,李詩仙一開始瞄準的就是——終南捷徑,結交權貴。

從司馬承禎到元丹丘,從賀知章到玉真公主,李詩仙的馬屁文,篇篇驚世駭俗。也得到了翰林待招的身份,眼瞅着“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的夢想就要實現。

但是一方面既汲汲於功名富貴,另一方面又要拼命做“清高”人設營銷,李詩仙這樣的矛盾思維,大唐官場能容下你纔是怪事。

公元744年,李詩仙就被“贈金放還”。

此後,李詩仙雖然壯志不減,但其人生軌跡,就是個標準的小鎮做題家:沒有逆襲,更沒有奇蹟

如果李詩仙的政治才華有他詩歌才華的一半,如果有些人設提前放下,如果有些思維及早轉變,或許一切都會不同。

千年以還,我們後人總是一邊品讀大唐雙璧的無雙才華,但也總是一邊慨嘆大唐小鎮青年的人生坎坷。

面對命運的毒打,強如李白、杜甫也要無奈告饒,那麼小鎮青年如何自救?

03

小鎮青年人生逆襲

與大唐雙璧相比,少年時代的曾國藩,纔是典型的loser。

家族出身方面,雖然曾經闊過——號稱是曾子的70世孫,但是老曾家祖墳已經幾百年不冒煙了:向上數十八代都是平頭布衣,真是根紅苗正的老百姓。

出身不好也就算了,他還是十足笨小孩一個,小時候通宵背課文,爬在樑上的小偷都背會了,可曾國藩還沒背下來。考了七次才中秀才,最後公考成績更是一般——三甲42名同進士(比進士差點,類比今天的參公和公務員區別)。

笨也就算了,身上還一堆毛病,愛抽菸,好色,脾氣暴躁,常與人發生爭執,喜歡聚餐海喫,愛看熱鬧,經常去菜市口看殺人砍頭……

這樣的人生,把曾國藩扔進人海中,真是連個浪花都撲騰不出來!

這樣的曾國藩,進入國家翰林院會咋樣?

“劉姥姥進大觀園”是啥感覺,曾國藩就是啥感覺。

類比一下,別人張口“宇宙大爆炸”,閉口“超弦理論”,你卻只會中學數理化,這還怎麼愉快的玩耍?

要逆襲,光喊口號是沒用的。老曾的逆襲,正是從改變“小鎮思維”做起。

曾國藩組建湘軍時,高豎“道義”大旗,以爲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可實際情況卻是——人才不少,來了又走。

請教趙烈文之後,曾國藩開始摒棄自己曾經的思維,所謂“道義”,既不管喫又不管喝,誰跟你?認識到“集衆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利可共,而不可獨”。

從此以後,曾國藩“武人給錢,文人給名”,以重賞“鼓好勝之心”。湘軍的成功轉型,也正是從曾國藩摒棄“小鎮思維”開始。

互相拆臺,是很多小鎮青年的固有模式——憑什麼要成全你,你已經那麼好了?可是曾國藩卻善於成人之美,典型的範例是他對左宗棠的成全。

左宗棠曾經多次彈劾曾國藩,倆人可以說結怨已久。

可是當左宗棠遠征西北時,在他背後操持後勤軍務的,正是曾國藩。曾國藩甚至把自己的虎將劉松山也撥給了左宗棠。

可以說,如果沒有曾國藩的成全,左宗棠的抬棺大決戰,最後真可能把自己給裝棺材裏。後人評論道:文襄之功,文正之助成也

不僅如此,對於始終跟自己唱對臺戲的左宗棠,不管老左如何叫罵,老曾始終公事公辦,對老左收復新疆的功勞,稱之爲“天下第一耳”。

曾國藩的這份包容大度,已經完全拋棄了當年的“小鎮青年思維”,也正因爲此,他在死後,贏得了左宗棠的尊重:曾公生前,我常輕之;曾公死後,我極重之。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稱號,是奮鬥來的。

縱觀曾國藩的一路逆襲,就在於他不斷摒棄曾經的小鎮思維,擴大自己的視野和格局。

04

結語

都是小鎮青年,都是立flag,李白、杜甫的人生失敗了,但是曾國藩卻成功了。兩相對比,曾國藩的經歷,就像loser逆襲指南。

怎麼玩?聽我來安利:

在大城市,就得有大視野、大格局,時刻關注環境的變化,比如:股市行情、房價變動、黃金白銀的貴賤,人家靠着這些發家致富,你卻悶頭啥也不知道。

那註定會像恐龍一樣,被環境無情淘汰。

儘早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看是老闆炒了你,還是……

如果一時半會潛龍在淵,找不到飛昇的通道,那就放下身段,髒活累活幹起來,先把自己養活再說。觀察形勢,伺機而動。

老鐵,你怎麼看?歡迎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