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傳統文化中,有個“七重日”的說法,據說在這七個日子中,正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吉日。這七個日子分別是正月正(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七月七(七夕節)、九月九(重陽節)。結合古代陰陽學說,這七個日子可以看出,皆是與“陽”有關(陽數或節氣屬陽),這也是古代“以陽爲尊”的體現,陽者君父夫兄也。

重陽節

九月初九,按照數字文化,九是陽數里最大的數字,稱“極陽”;兩個極陽之數相重,曰“重陽”。按照傳統觀點,“重陽處在乾坤轉變之中,乾德剛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備”。九爲極陽,又稱“老陽”,這樣就與“老人”有了聯繫;另外在數字文化中,取諧音,九有“長長久久”的含義,也表示了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在《西京雜記》一書中記載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是關於重陽祈壽習俗的最早記錄。2012年,國家把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定爲老年節。推動了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

關愛老人·網絡供圖

據學者考證,目前“重陽節”名稱記載,最早見於三國時期,到唐代纔有明確列爲官方節日的記載。但是,一個節日的形成,顯然有其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源流。如上面所舉《西京雜記》裏的文字,就可以把重陽相關的文化推延到西漢時期。但據《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在春秋時期,這個日子是與秋天祭祀相關的節日。現在重陽節曬秋習俗仍有保留。

登高·網絡供圖

重陽節最重要的習俗,莫過於登高,因此九月九日又稱“登高節”。古代把九月初九登高,也稱爲“辭青”,與三月三的郊外踏青相對應。還有一種說法認爲登高與“祈福辟邪”有關,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自然山川崇拜和敬畏。南北朝《續齊諧記》記載了“桓景登山避災”的傳說。恆景是當時一位有名的術士,他認爲九月初九,人們離開家門,儘量往高處去,可保平安。而據西漢《小戴禮記·祭法》的說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這就增加了登山祈福的文化內涵。

神仙飛昇·網絡供圖

上面引用的,已經把登高與“神仙文化”聯繫了起來。從相關神仙飛昇的記載來看,很多大神級別的都選擇在九月初九飛昇(如道教祖師張道陵、真武大帝、關聖帝君、軒轅黃帝、媽祖娘娘等)。那麼登高習俗會不會和這些神仙飛昇傳說有關係呢?所謂“九九歸真”,以陰陽學說來看,重陽節爲“陽氣所極”,正是“清氣上升到最高的時刻”,而對應的濁氣下沉到低處。這樣一來,地勢越高,清氣聚集的越多,道教便認爲此時神仙最容易飛昇成仙。按照氣候來看,深秋時節,豔陽高照,給人以神清氣爽;登高遠眺,有感天高之闊,雲淡風輕,身姿也會有輕盈之感。從民間的神仙信仰來看,登高習俗或受神仙飛昇的傳說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