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山网

10月底,进入新疆棉花采收的尾声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优质棉花产区

棉花单产曾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你知道新疆从何时开始种植棉花的吗?

今天,记者通过采访盘点新疆各地考古发现的棉织品、棉籽等遗物

讲述新疆棉花的“前世今生”

古人臆想的“棉花”。

1)

棉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锦葵科棉属植物

它们有四个栽培种

分别是:亚洲棉、草棉、海岛棉和陆地棉

在公元前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人们把它们当“生絮树”种在花园

甚至把它们遐想成能长出“羔羊”的传奇植物

最早来到新疆的是草棉

它们植株矮小

棉铃成熟时

开口也小

但是,它们耐高温、干旱和盐碱

适应新疆的气候

2)

新疆考古发现棉布比棉种的时间要早

西汉时棉布就已来到新疆

它们最初被当作珍品

冠以白叠,帛叠,白蝶和吉贝等称呼

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

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红色棉布裙衣

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西汉时期红色棉布裙衣。

是目前新疆发现年代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

此外,尼雅遗址、山普拉墓地

楼兰遗址、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

山普拉墓地出土汉晋时期棉制的头带、覆面、手套、棉布衣衣袖。

山普拉墓地出土汉晋时期的蓝色印花棉布。

也陆续发现东汉至晋的棉织品

这说明在汉晋时期

生活在新疆的人就已使用棉织品了

上面三件棉布衣服为:楼兰古城出土的汉晋时期棉布袍子、半袖袍、长袖绢袍。下面四件棉织品为楼兰LE壁画墓出土的汉晋时期残缺长袖绢袍、夹裙、彩绘棉布、棉布袜。

尼雅遗址出土汉晋时期棉布裤子、两件蓝色蜡染棉布残片、棉布方巾。

但与丝、毛、麻等织物相比

数量还是少

3)

汉晋时期

棉花种子陆续落户新疆

在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一座墓葬

出土了棉铃壳的籽棉

经研究人员鉴定

是草棉的种子

与此同时,考古在阿斯塔那墓葬

也发现晋代炭化草棉棉籽

阿斯塔那墓葬出土晋代棉布俑。

这说明汉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种植草棉

但草棉因为采摘和初加工较麻烦

所以一直到了元代

依旧止步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自治区博物馆馆藏的元代袍子。

4)

南北朝时期

草棉种植和棉纺织业不断发展

棉织品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品

人们用棉线织布

把棉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阿斯塔那墓葬出土布俑

以及丝、棉混合织成的布匹、

借贷棉布(叠)和锦的契约

于田县的一所墓葬曾出土蓝色印花棉织品

和商人使用的褡裢

这说明当时当地不但种棉花

还拥有纺织、棉纺印染业

5)

脱库孜萨来遗址出土唐代提花棉织品,它是用垂直式织机织成。

脱库孜萨来遗址出土唐代棉籽,研究人员曾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鉴定结果认为是草棉。

唐代是草棉在新疆迅速发展的时期

当时的普通人家不仅能穿上棉布服饰

连油盏中的灯芯也用了棉

从吐鲁番考古发现的为数众多的棉织品

和《新唐书》记载:西州出产的“贡 物” 中

也有毯布( 即叠布) 来看

当时吐鲁番的植棉和棉纺织业已相当发达

在喀什巴楚县一座唐代遗址考古中

人们不仅发现了棉布、蓝白织花(纬线显花)棉织品

还发现用来织布的垂直式织机

6)

到了宋代,国内开始大力发展植棉和棉纺织业

能多年生的品种亚洲棉进入国内

它们的外形比草棉高大

像灌木丛,分枝较多

株高能达2米

可开黄、红、白色棉花

但它们的种植受自然习性的制约

仅局限在西南、闽广一带

随着棉、麻、丝、毛等发展

人们为了把植物产的“绵”

和桑蚕产的“丝绵”区别开来

给棉属植物加了“木”字

从此,我国有了自己对棉花的称谓

7)

宋末元初

国内大力发展植棉和棉纺织品

草棉和亚洲棉因种植区域受限、

棉纤维因不易剥除等原因

慢慢被淘汰

到了19世纪

陆地棉(细绒棉)、海岛棉(长绒棉)陆续进入新疆

陆地棉产量高、适应性广

海岛棉品质优良、纤维柔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

陆地棉和海岛棉经科研工作者杂交选育

品种不断优化改良

如今,新疆已经成为国内良种棉和长绒棉的重要产地

还利用高科技生产出天然彩色棉。

文/记者赵梅 图/出自《丝绸之路棉纺织考古研究》文献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丝绸之路棉纺织考古研究》、《从考古发掘看新疆古代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文献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