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國古代一直視南方爲尊,而北方象徵失敗、臣服。比如皇帝登基那叫南面稱尊,打了敗仗叫敗北。所以,無論哪朝哪代,皇帝寶座都要面南背北,皇宮也是一樣。而且還不能偏,偏了不合禮制。可事實上,這話不完全準確。因爲現在研究發現,北京紫禁城的朝向,就不是準確的面南朝北。所以啊,從這方面來看,明清兩代的皇帝都坐偏了,這是爲什麼呢?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裏的故事。

紫禁城本應坐北朝南,卻被發現偏了

我們知道,“面南而從”是我國古代帝王都要遵守的規則。皇帝必須坐北朝南,還不能偏。皇宮也是一樣,不能偏。不過,現在研究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北京的紫禁城大家都知道,明清兩朝的皇宮,住過24位皇帝,他們在這裏面南背北,號令天下。可是您絕對想不到,這些以南爲尊的皇帝。他們的寶座居然坐歪了。

明清兩代皇帝位置坐歪了,這怎麼可能呢?這個問題一般人不信,爲啥呢?北京的城市規劃,那是出了名的規整。一環、二環、三環,一圈一圈的很標準。不光標準還對稱,尤其是中心紫禁城這一段,從南邊的永定門爲起點,向北經過正陽門。紫金城後面是景山、鐘樓、鼓樓,基本上以這根直線爲中軸,兩邊全是對稱的。

而對稱最標準的那還是紫禁城,從地圖的圖紙上看,沿這根線對摺,兩邊幾乎可以重疊。而最關鍵的是,這根中軸線是什麼方向呢?在地圖上可以看到,跟子午線完全一致,那什麼是子午線呢?子午線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經線,也就是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這條線,它指示南北方向。

好,既然中軸線是標準的南北方向,那紫金城又是以這個中軸線爲中心,東西對稱,那皇帝的寶座不就是標準的面南背北,那怎麼還說他們都坐歪了呢?問題就出在這根中軸線上,怎麼回事呢?

子午線和北京城的中軸線重合

有關專家利用遙感技術,對北京城進行拍攝,製作地圖的時候。發現紫金城的這條中軸線,偏了一點點。中軸線歪了,那就意味着紫禁城的方向也偏了,這可能嗎?你要知道,自古以來皇家對建築的朝向風水,那可是特別講究的,舉個例子。

清東陵的九鳳朝陽山,那曾經是雍正欽定的陵址。可是開工不久,雍正卻下旨把這裏給廢了,爲啥呢?土質不好,容易滲水,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後來有人上奏說,這個陵址的“神路”,也就是朝向有問題,偏了。所以啊,一個陵址都這麼講究,那更別說紫金城了。

所以,當專家發現明清紫禁城偏位了,感到非常的驚訝。於是,更加精準的測量開始了。經過測量的計算,北京城的中軸線偏離子午線兩度多。所以啊,明清兩代的皇帝真的都坐歪了。那麼,這樣的偏差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歷史學家從歷史的角度提出了一種解釋。說北京市的發展,從遼金開始有八百多年了。原來的金朝京城,是在宣武門、廣安門一帶,是爲中都。後來,元朝就在中都的東北方建了大都。現在的元大都遺址公園,就是大都的北城牆。

北京曾經是多個朝代的都城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北京拆除明代城牆,當時在西直門發現,明代的城牆竟然和元朝的城牆是包在一起的,這啥意思啊?這說明明代的城牆,是在元代城牆的基礎和位置上修建的,那這就使宮殿的位置,剛好就出現在中軸線上。

從金中都到元大都,再到明清北京城,隨着朝代更替,北京城也在變化。但是,這根中軸線卻始終沒有變動。有人就懷疑,導致北京中軸線偏位的,其實不在明朝,而很可能是在元朝。那麼,這個懷疑成立嗎?

這時,有專家將北京到內蒙古的幾張地形圖連接起來,再把北京的中軸線向北延伸。卻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什麼呢?這根延長線直指一個地方,古開平。那這開平是個什麼地方呢?那是元世祖忽必烈發跡的地方。

元代初期,忽必烈就是從古開平起家的。之後,他在這裏建立過一座古城,史稱元上都。那麼,北京的中軸線指向了古開平,這究竟是巧合、是意外,還是人爲故意設計的。如果是人爲設計,它和元上都之間又會有着怎樣的關係呢?

忽必烈就是從古開平發跡的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南旗商都鎮的東北面。想當年金國也在這裏建過皇宮,可成吉思汗創建蒙古政權不久,蒙古騎兵就一把大火把這皇宮給燒了。直到1260年,當雄才大略的忽必烈來到這裏,立馬就愛上了這裏。

1267年,他在這裏建了都城。所以,這地方對於元朝來說,確實份量很重。很快,調查組根據GPS衛星定位儀提供的數據,來到元上都遺址。可問題是,經過測量發現,從北京延伸過來的中軸線,卻指向了元大都遺址的東面。

那麼,問題來了,北京的中軸線就算是指向元上都,也應該指向元上都的皇宮所在呀。可現在的結果呢,卻和元上都擦城而過,難道,這只是一個巧合?

專家不這麼認爲,要知道在元代,七八百年前,當時的人畢竟沒有現在這麼完美的工具,更沒有衛星定位。一根看不見摸不着的線,要延伸數百公里的距離,唯一的辦法只有天文計算。卻能夠只相差這麼一點點,那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您說是不是這樣呢?

北京城中軸線指向幾百公里外的元上都遺

所以,由此可以斷定,北京中軸線的偏位,就跟元上都有關。那麼,元朝皇帝在北京,當時叫元大都建成的中軸線,爲什麼要指向元上都呢?有人認爲,北京的中軸線之所以連接元上都,這應該跟元代實行的兩都有關。什麼是兩都制呢?

前面說了,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被推舉爲這個蒙古大汗,從此發跡。1263年,他下令將開平府升爲都城,定名上都,並在這裏開建皇宮。但是到了1264年,當蒙古大軍跨越燕山,忽必烈又將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先改名中都,後大力擴建,再改名大都,也做了都城,兩都制就這麼來的。

不過呢,定立兩都後,兩都的位置和作用有些變化。其中,大都是正都,主要作用是“南控中原”;上都呢,是陪都,主要作用是“北連朔漠”。那麼,北京的中軸線爲什麼要指向上都呢?專家認爲,這應該是忽必烈建立兩都後,考慮的一個人文因素,爲什麼這麼說呢?

北京城最大的特點,不是單純一個民族的文化。事實上北京建都八百年,建城是三千三百多年了。它之所以多次成爲國都,是因爲不僅漢族把它當初定爲燕京,而且滿族以及更早的蒙古族,都欣賞這個位置。

北京城的中軸線世所罕見

所以,專家認爲,很有可能這是忽必烈希望通過這根無形的中軸線,實現兩都一體,民族融合,以便元朝的統治者能夠長久。

當然,因爲要指向上都,它稍稍就改變了一點點中軸線的方向。結果導致明清兩代,那麼多皇帝都坐歪了,這肯定是他想不到的。但是不管如何,北京城的中軸線,時至今天,它絕對還是世界建築史上,非常罕見的一條藝術軸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