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星,新东方武汉学校初中语文的负责人,带着三个年级的志高班,最喜欢教孩子们写作文。

起初我对她的印象是她学生的那句“个子不高,烫卷的长发,黑而亮的大眼睛和一看就很智慧的额头。”

而我见到她的时候,脑子里只剩下“好家伙,智慧的大脑壳,可可爱爱!”,再到整个采访结束,我由衷地觉得,她的脑袋里真的是装满了奇思妙想以及责任,小小的身体里则承载着丰盈的灵魂。

甘星老师

甘星反复提到说,“让孩子们愿意学习的最终办法还是让他们爱上学习,否则对家长、老师、学生来说都是痛苦,你逼着他们学习,见到他们不情不愿你也生气,而孩子们也陷入了厌学情绪。”

这是一群刚刚从小学上来的半个小朋友,在他们眼里语文只是一个科目,而写作文是为了应付考试。在遇到甘星老师之前,他们对付语文的方式,就是背,抄,复制“佳句”。

所以甘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发现文学的美,采访中她也和我讲了很多这种“分享文学魅力”的细节故事。

而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且很有意义,学生们用实际的成长证明了这一点。

0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因为教的孩子们都是初中生,甘星觉得自己肩上的任务巨大。一群还没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未来的路、喜好、对学习的看法等等,都在通过“机遇”形成。而这个过程会持续到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能独立地进行判断。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死记硬背谁不会呢?中国的学生最不缺的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对付考试在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那里,只能成为目的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则是形成对‘学问’本身的向往,这种向往也是对付考试的手段。”

“更何况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我们再去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更会对他成绩的增长有所助益。”

所以甘星坚信“热爱是做好所有事的最大动力”,这也是她最常挂在嘴边的。因为喜欢,你才会在疲惫、遇到苦难时,仍然愿意坚持下去。她希望孩子们不仅意识到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主课,更能从她的语文课堂开始爱上这门课,甚至爱上阅读,爱上文学。

甘星老师

除了课本上的东西,她还总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搞一些“诗词大赛”“成语接龙”“名篇赏读”之类的活动,因为她坚信语文是一个靠积累的学科,以兴趣趋势长年累月的坚持,一定能看到效果。

尽管作为老师甘星属于讲台上的新生力量,但她的教学水平,绝不是“新生水平”。而事实上,一直跟着甘星学语文的学生们,也没有成绩不好或者是对语文“没感觉”的。

一种教学方式的成功与否,学生的成绩、兴趣,都是最好、最直接的检验标准。

02教学要做到“去课本化”

甘星在讲堂上,最忌讳的就是照本宣科,因为在她看来这样的讲课方式不仅孩子们抵触,连她自己作为老师都感受不到“授业”的满足感。

所以她花费大量的精力准备教案,力求做到将学生的兴趣最大化地调动起来。她很看重“去课本化”,对自己的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是要做到“融会贯通”。

在她的语文课上,你可以和名家对话,爱上那个贪吃的可爱老头儿汪曾祺;会穿越千年看到《定风波》背后苏轼沙湖途中遇雨的趣事,更能体会到他不因“进”而流于逸乐,也不因“退”而短其气节的品格。在这一刻,过去语文课本上枯燥单薄的人物,都变得鲜活起来。

也正是因为甘星的这种授课方式点燃了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课上十分乐于站起来讲自己的阅读感悟,下了课也喜欢赖在甘星的办公室不走,对学习上的困惑寻求帮助,也愿意和甘星分享生活中的小细节。

课堂上

学生们明白自己的想法、思维还多少有点幼稚,而甘星又不流于教条,所以他们愿意听她的意见,这种现象甚至被其他老师笑称甘星的办公室是“取经之地”

一位学生的的妈妈说:“孩子曾经跟我说,甘老师讲课像讲故事一样,讲完后你认为好像没讲书本内容,但把书本一翻老师都讲过的。”

甘星老师在每个假期的课上都会抽10分钟和孩子们分享一本好书,用生动的故事讲他们以前从不愿意翻看的名著。暑假课上,小W同学因为甘老师“卖关子”只分享一半,回家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

这背后体现的是甘星老师深厚的阅读功底、对文字的熟练运用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

尽管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办法让学生们在两三天或是短期内迅速地提升成绩,但对于语文这么特殊的科目来说,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笔的锻炼,时间长了之后绝对会在学生们的成绩上直接体现出来。

“成绩的提高靠的不是投机取巧、一朝一夕。”

03教育根植于爱

“教育植根于爱。”

“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

有的老师会将教师作为职业,把教书育人拆解开来,完成教学任务便拎书走人,不做任何回眸。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甘星始终认为除了教授给孩子们知识,自己更肩负着孩子们道德观培养的重任。

“讲余秋雨的《赞美与陷阱》时,我会告诉学生们生活的真相从来不那么美好,而真正的英雄是在认清了这些之后,依然挚爱生活。讲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时,我会和孩子们讲在落下的一根白发里,浮出一生最爱的面容。”

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课后习题的把握,甘星还致力于告诉学生明是非、辨对错、又该如何学会共情。

“上我课的学生,可以调皮,但内心一定是纯粹的、善良的。可以多愁善感,一定要善感,因为这才是人本该有的样子,也是文学的起点。”

而她的宝贝们,也从未让她失望过。

一位学生在掌握行文节奏的作文课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老甘在课上总是不留任何情面地指出我的问题,犯了错她发火起来的样子我总觉得像一头暴怒的狮子。但这些都丝毫不妨碍我对她的喜爱,我也明白她有多爱我们。”

这些点滴体现的都是甘星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身上获得的良好反馈。

她的学生们都习惯称呼她为“老甘”,对于学生们来说甘星就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她希望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把教育落实到课堂以外。

“喜欢语文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喜欢教育和学生是我的动力。”

04

上个月的教师节在新东方发起的“写信给你”的活动中,甘星的一位学生在信里和她“表白”,认认真真地写下了:

“您教会我们真正的范文不是单纯像作文书里的东西一样,作家们的文章、真实生活里的感受才是最好的范文。当您每次走进教室的时候,就像嵌进国画里的一棵松、一株竹、一只鹤。”

文笔稍显稚嫩,但对老师的感情、对语文的热爱,尽是坦诚。

做老师,不应止于“教书”。

做学生,不应止于“识书”。

THE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