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星,新東方武漢學校初中語文的負責人,帶着三個年級的志高班,最喜歡教孩子們寫作文。

起初我對她的印象是她學生的那句“個子不高,燙卷的長髮,黑而亮的大眼睛和一看就很智慧的額頭。”

而我見到她的時候,腦子裏只剩下“好傢伙,智慧的大腦殼,可可愛愛!”,再到整個採訪結束,我由衷地覺得,她的腦袋裏真的是裝滿了奇思妙想以及責任,小小的身體裏則承載着豐盈的靈魂。

甘星老師

甘星反覆提到說,“讓孩子們願意學習的最終辦法還是讓他們愛上學習,否則對家長、老師、學生來說都是痛苦,你逼着他們學習,見到他們不情不願你也生氣,而孩子們也陷入了厭學情緒。”

這是一羣剛剛從小學上來的半個小朋友,在他們眼裏語文只是一個科目,而寫作文是爲了應付考試。在遇到甘星老師之前,他們對付語文的方式,就是背,抄,複製“佳句”。

所以甘星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學生髮現文學的美,採訪中她也和我講了很多這種“分享文學魅力”的細節故事。

而她的努力,沒有白費且很有意義,學生們用實際的成長證明了這一點。

01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因爲教的孩子們都是初中生,甘星覺得自己肩上的任務巨大。一羣還沒形成自己的世界觀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未來的路、喜好、對學習的看法等等,都在通過“機遇”形成。而這個過程會持續到孩子們有了自己的想法,能獨立地進行判斷。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死記硬背誰不會呢?中國的學生最不缺的就是填鴨式的教育。對付考試在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那裏,只能成爲目的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則是形成對‘學問’本身的嚮往,這種嚮往也是對付考試的手段。”

“更何況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我們再去教他研究學問的方法,更會對他成績的增長有所助益。”

所以甘星堅信“熱愛是做好所有事的最大動力”,這也是她最常掛在嘴邊的。因爲喜歡,你纔會在疲憊、遇到苦難時,仍然願意堅持下去。她希望孩子們不僅意識到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主課,更能從她的語文課堂開始愛上這門課,甚至愛上閱讀,愛上文學。

甘星老師

除了課本上的東西,她還總喜歡在自己的課堂上搞一些“詩詞大賽”“成語接龍”“名篇賞讀”之類的活動,因爲她堅信語文是一個靠積累的學科,以興趣趨勢長年累月的堅持,一定能看到效果。

儘管作爲老師甘星屬於講臺上的新生力量,但她的教學水平,絕不是“新生水平”。而事實上,一直跟着甘星學語文的學生們,也沒有成績不好或者是對語文“沒感覺”的。

一種教學方式的成功與否,學生的成績、興趣,都是最好、最直接的檢驗標準。

02教學要做到“去課本化”

甘星在講堂上,最忌諱的就是照本宣科,因爲在她看來這樣的講課方式不僅孩子們牴觸,連她自己作爲老師都感受不到“授業”的滿足感。

所以她花費大量的精力準備教案,力求做到將學生的興趣最大化地調動起來。她很看重“去課本化”,對自己的和對學生的要求都是要做到“融會貫通”。

在她的語文課上,你可以和名家對話,愛上那個貪喫的可愛老頭兒汪曾祺;會穿越千年看到《定風波》背後蘇軾沙湖途中遇雨的趣事,更能體會到他不因“進”而流於逸樂,也不因“退”而短其氣節的品格。在這一刻,過去語文課本上枯燥單薄的人物,都變得鮮活起來。

也正是因爲甘星的這種授課方式點燃了孩子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生們在課上十分樂於站起來講自己的閱讀感悟,下了課也喜歡賴在甘星的辦公室不走,對學習上的困惑尋求幫助,也願意和甘星分享生活中的小細節。

課堂上

學生們明白自己的想法、思維還多少有點幼稚,而甘星又不流於教條,所以他們願意聽她的意見,這種現象甚至被其他老師笑稱甘星的辦公室是“取經之地”

一位學生的的媽媽說:“孩子曾經跟我說,甘老師講課像講故事一樣,講完後你認爲好像沒講書本內容,但把書本一翻老師都講過的。”

甘星老師在每個假期的課上都會抽10分鐘和孩子們分享一本好書,用生動的故事講他們以前從不願意翻看的名著。暑假課上,小W同學因爲甘老師“賣關子”只分享一半,回家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

這背後體現的是甘星老師深厚的閱讀功底、對文字的熟練運用和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

儘管這種教學方式沒有辦法讓學生們在兩三天或是短期內迅速地提升成績,但對於語文這麼特殊的科目來說,對文章的理解和對文筆的鍛鍊,時間長了之後絕對會在學生們的成績上直接體現出來。

“成績的提高靠的不是投機取巧、一朝一夕。”

03教育根植於愛

“教育植根於愛。”

“教育的目的在於能讓青年人畢生進行自我教育。”

有的老師會將教師作爲職業,把教書育人拆解開來,完成教學任務便拎書走人,不做任何回眸。作爲一名語文老師,甘星始終認爲除了教授給孩子們知識,自己更肩負着孩子們道德觀培養的重任。

“講餘秋雨的《讚美與陷阱》時,我會告訴學生們生活的真相從來不那麼美好,而真正的英雄是在認清了這些之後,依然摯愛生活。講張曉風的《母親的羽衣》時,我會和孩子們講在落下的一根白髮裏,浮出一生最愛的面容。”

除了課本上的知識,課後習題的把握,甘星還致力於告訴學生明是非、辨對錯、又該如何學會共情。

“上我課的學生,可以調皮,但內心一定是純粹的、善良的。可以多愁善感,一定要善感,因爲這纔是人本該有的樣子,也是文學的起點。”

而她的寶貝們,也從未讓她失望過。

一位學生在掌握行文節奏的作文課上,寫下了這麼一段話:“老甘在課上總是不留任何情面地指出我的問題,犯了錯她發火起來的樣子我總覺得像一頭暴怒的獅子。但這些都絲毫不妨礙我對她的喜愛,我也明白她有多愛我們。”

這些點滴體現的都是甘星的教學理念在學生身上獲得的良好反饋。

她的學生們都習慣稱呼她爲“老甘”,對於學生們來說甘星就是一個亦師亦友的存在,她希望能夠真正走進學生心裏,把教育落實到課堂以外。

“喜歡語文是他們學習的動力,喜歡教育和學生是我的動力。”

04

上個月的教師節在新東方發起的“寫信給你”的活動中,甘星的一位學生在信裏和她“表白”,認認真真地寫下了:

“您教會我們真正的範文不是單純像作文書裏的東西一樣,作家們的文章、真實生活裏的感受纔是最好的範文。當您每次走進教室的時候,就像嵌進國畫裏的一棵松、一株竹、一隻鶴。”

文筆稍顯稚嫩,但對老師的感情、對語文的熱愛,盡是坦誠。

做老師,不應止於“教書”。

做學生,不應止於“識書”。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