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鴉片戰爭前,西方人對契丹、中國是同一個地方,知道的人並不多。即使是鴉片戰爭後,很多英國人仍然把中國稱之爲契丹。

這一點,在今天俄羅斯那邊依然沒有改變,要知道俄羅斯人在他們的俄羅斯語中,對中國的發音是“Китай”,意思還是“契丹”的意思。

對契丹、中國傻傻分不清,不僅是俄羅斯人,更讓西方人迷糊。這不,在16世紀中葉,有兩個西方人,決心要一探究竟,要證實中國與契丹的關係。這兩個人,一個是意大利人利瑪竇,一個是葡萄牙人鄂本篤。

之所以如此,在此之前,歐洲人大抵視契丹與中國爲兩國,並且把中國稱之爲契丹。這源於兩個事,第一個就是契丹族的崛起,讓生命在西方顯赫。

在唐朝末年軍閥割據的時期,北方的契丹族趁着中原無暇顧及之際,由其首領耶律阿保機完成“契丹八部”的統一,公元907年建立遼朝,與此同時,不斷向外擴張。

到了趙匡胤統一中原,於公元960年建立大宋朝時,契丹人的遼朝已經非常強大了。即便是鼎盛時期的宋朝,也只能勉強與契丹人的遼朝打個平手。如此,在中國的版圖上出現了遼朝和宋朝南北分立的情況,一個“南北朝”出現了。

不久之後,遼國之後被自己的附屬女真人滅掉,契丹族著名的領袖耶律大石,一路西征,佔領西域及中亞大片領土,建立西遼。

由於契丹人的領土從中國北部向西一直延伸到中亞草原,與俄羅斯以及中亞接壤,因而契丹的名字被當時許多國家用來稱呼中國北部,直至成爲對整個中國的稱呼。

如此,也讓13世紀來中國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用契丹來稱呼中國。他筆下的元朝(中國)叫契丹Catai,首都在汗八里。

1602年(萬曆三十年),一個葡萄牙人鄂本篤開啓了一段尋找“契丹”國的絲綢之路上的艱難旅程,他從印度隨商隊途經莫臥兒,逾帕米爾高原。1603年年底抵葉爾羌(今莎車),經今喀什、阿克蘇、焉耆、吐魯番、哈密,於萬曆三十三年抵肅州(今酒泉),兩年後病死於此。

在鄂本篤之前,還有一個意大利人在1582年抵達了澳門,來到明朝後發現操突厥語的告訴他們這裏是契丹,而明朝人並不樂意被這麼叫,利瑪竇寫信給歐洲人報告他的發現。其中,之一就是鄂本篤的發現,利瑪竇據鄂本篤遺留之日記,撰成《鄂本篤訪契丹記》,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他們確認了“契丹”即“中國”,也就是中國、契丹是同一個國家。

這時候,歐洲人才恍然大悟,契丹 (Cathay) 、中國,居然是同一個地方。而汗八里就是北京的意思。

並得知了“汗八里”一詞真正的意義,原來這個“汗八里”是“韃靼人的偉大北方”,後來蒙古人政府中國後,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元大都,並將這裏命名爲“汗八里”。

兩個半世紀後,利瑪竇來到中國澳門後,才知道忽必烈建立的“汗八里”,已經改名叫“北京”。

參考文獻:

【《馬可波羅行記》《利瑪竇中國札記》《鄂本篤訪契丹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