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永無止境的吵架更加折磨孩子,長期在吵架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形成性格上的缺陷,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且長久的。

0101

“我求求你們了,你們離婚吧!”

當我突然吼出這句話,廚房裏終於安靜下來,原本還在用最粗鄙的言語罵着對方的兩個人突然怔怔地看着我,緊接着就迎來一句:“你叫什麼啊,有你說話的份啊,我們離婚了你開心了是吧!”

“對啊,開心的不得了。”趁着巴掌扇下來之前,我跨過已經摔壞的電飯煲,加快腳步向房間的走去,關上門,隔絕了一切。

吵吧吵吧,最好把整個家都拆了,一切就結束了。

十五年了,我一直盼着他們離婚,可這句話從來不敢說出口。

自我記事起,他們就沒有和平相處超過兩天,後來爸爸回來的時間越來越少,只有過年纔回來個十五天左右,至少有十天在吵架。

每次他們吵架的時候,我都希望家裏突然來個左右鄰居或者親戚,因爲他們會爲了面子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發生,讓我短暫體驗一下一家三口和平相處的時光。

他們喜歡冷戰,吵架摔東西只是開端,然後一連着十來天不說話,我處在中間小心翼翼唯唯諾諾,依舊換來兩頭的冷眼。

明明有三個人的家,卻到處透露着死氣沉沉,壓抑的我想逃。

晚上的時候樓下常常有人散步,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中間牽着一個蹦蹦躂躂的小孩子,我總喜歡一直看着他們一路走過去直到消失,滿是羨慕,那是我從未擁有過的。

不吵架的時候他們喜歡問我:“如果我們離婚了你跟誰啊?”我總以爲他們是會離婚的,也許是等我長大了,或者等我高考結束了。

後來他們又說:“我們不離婚都是爲了你。”

可是他們不知道,永無止境的吵架和冷戰,比起一個不完整的家庭,更加讓我感到折磨。

《穆斯林的葬禮》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的父母都是弱者,互相發泄是弱者對付不幸的唯一手段。”

而我覺得,他們寧可相互發泄着撕扯着也不肯離婚,這纔是真正的弱者。

0202

姜思達因爲在《奇葩說》裏精彩的辯論而廣爲人知,很多人都說他有一種天生的敏感,總能察言觀色,這無疑是對他的讚揚。

但是他在採訪的時候卻說:“沒有人想要敏感,我寧可傻白甜。

一個在充滿着愛的環境下長大的人,他是不會敏感的,敏感也是要無數遍的練習才能形成的。

你必須小心翼翼地琢磨,現在大人是高興了還是不高興了,你是該回避還是該勸和。”正是這樣一遍一遍的琢磨,使得他形成了所謂天生的敏感。

一對愛人如果一直處於吵架冷戰的狀態,很容易形成易怒、偏激的性格,以至於對自己的孩子也缺少寬容和耐心,甚至將對彼此的怨氣牽連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當姜思達回憶自己的父親的時候,他說:“他的情緒很容易激動,那個激動是突然的,我不知道他下一秒會做什麼。”

童年一直籠罩在這樣的恐懼和陰影裏,使得他完全沒有安全感,即使已經成長爲一個大人,再次提及父母依舊是忍不住哽咽。

除了懂事,我別無選擇。”懂事是因爲害怕,無可奈何下的妥協,是成長的必修課,但並不意味着理解和忘卻。

這些回憶就像一道疤一樣刻在了他心底最深處的地方,稍微觸碰一下就會知道,那個地方看似已無大礙,但從未痊癒。

這也導致了姜思達後來很難相信別人,哪怕是對他再好再熟的人,他也很難百分之百的把自己的心交給對方。

父母可以說是陪伴着孩子走完了整個人格成長的過程,雖然不乏外部環境的影響,但是什麼樣的父母,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這句話不無道理。

家庭對孩子影響之深刻,可能一輩子都難以磨滅。

0303

我曾經看到一句話:“自己因爲他們難過的想死,最後怕他們難過的不敢去死。”

翻看知乎關於“父母吵架”的話題,絕大多數人的評論都是“我希望他們離婚”、“我希望我從來都沒有來到這個世上”、“我想去死”。

一條條充滿着陰鬱的回答一個接着一個,極端的說辭讓人看着都感受到了壓抑。

不僅如此,我發現這些回答者全部都是匿名用戶,可能是因爲自卑,可能是不願在人前提及。

在父母總是吵架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有幾個相同的心理缺陷: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怯懦,甚至嚴重的,會對人生充滿悲觀。

小時候和父母一起坐火車去一個比較遠的地方,要兩天一夜才能到站,那時候也沒有手機可以玩,但是我一直保持着清醒,不敢睡覺,我怕他們把我丟掉。

父母婚姻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子女的戀愛觀和擇偶觀,如果父母婚姻幸福,子女往往對戀愛和結婚也充滿着美好的嚮往。

但是常年目睹父母吵架的人,所見全部都是婚姻的醜陋和不幸,因此不願意談戀愛也不願意結婚,因爲在他們的認知裏,婚姻就是是一座墳墓。

“我不想結婚,我不想過他們那樣的生活。”

“就算結婚了我也不想要孩子,我不想我的孩子過我的生活。”

0404

比吵架更可怕的是,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傷害。

姜思達說:“我們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一句謝謝你。”

之前和一位朋友聊起父母吵架這個話題,她說:“我有一次和我媽媽說,因爲你們總是吵架,我初中的時候抑鬱症,差點自殺。

結果我媽說,你別擱我這一天到晚要死要活的,要死早點去死,就你抑鬱症,我看人家父母離婚的也沒像你這樣。

那一刻,我特別想死給她看。

不認爲自己給孩子造成了傷害,恰恰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夫妻之間相處幾十年,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吵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如果能夠意識到孩子也是家庭的參與者,可以大大減少甚至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表妹是一個活潑自信開朗的女孩,因爲在她看來,她的父母鮮少吵過架。

偶然一次我和她媽媽聊起了這件事,她媽媽笑着說:“第一次我和她爸吵架,被她看見了,然後一下午都不開心,我和他爸就和好了,然後向她道歉,也是因爲她,後來我們每次吵架,都會有意識地不讓她知道,快速把吵架的問題解決。”

大人們總是以爲吵架是他們兩個人的事,小孩子不懂,也與小孩無關,便肆無忌憚的在孩子面前攻擊對方,甚至認爲只要不離婚就是給了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殊不知,家的組成不僅僅是三個單調調的人,還有維繫着三個人的愛。

“你在意什麼,什麼就會折磨你。”

對於父母之間的互動,我從小就格外的敏感,因爲要伺機而動,因爲要找機會逃走,因爲要想想自己該說什麼纔會降低他們的怒火而不是引火燒身。

也是因爲從小得不到的溫暖,所以異常在意所謂的家庭和溫暖。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我依然無法改變什麼之後,也就學會了順應和順其自然。

既然只能如此,那就如此吧。

後來我很少回家,每當父母吵架之後,將彼此的怒氣撒到我身上時,我會想着“這關我什麼事,你們夫妻之間的問題,自己解決,何必把火引到我身上。”

小的時候很在意他們之間的爭吵,也不知道是在怕他們真的會離婚,還是在怕什麼。如果,不那麼在意了,想的就只是不要把自己捲進去。

不在意,是善待自己。

生活在一個充斥了吵架、冷戰、暴力的家庭孩子,他是不幸的,但人生是自己的,不應該因爲父母的悲劇而使自己的人生也成爲悲劇。

一切都會過去,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人在愛着你。

-end-

話題討論:父母吵架會給孩子帶去什麼樣的心理陰影?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